白纸黑字的判决遇上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伦理,如何在执行中求得平衡?面对涉老案件中的种种难题,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下称浦东法院)持续深化“如我在执”理念,以柔性沟通打破僵局,用多元方法化解矛盾,在法与情之间探寻执行的温度与智慧。
“如果房子被强制拍卖,我在上海就真的无家可归了!”被执行人彭家老四情绪激动地说道。
原来,这套位于浦东新区上浦路的房屋,原为彭家母亲所有。老人去世后,由七名子女共同继承。其中,申请执行人彭家老七占46%份额,其余六人各占9%。彭家老七早年是知青,如今已退休回到上海,因退休金不多,急需售房款用于养老。不过,被执行人彭家老四长期居住于这套房屋内,曾照顾彭家母亲直至终老。除该房屋外,他在上海并无其他住所。
![]()
如果强行清空涉案房屋进行司法拍卖,不仅会使彭家老四居无定所,更可能撕裂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纽带。于是,执行法官并未直接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先后组织多轮谈话,并邀请双方子女共同参与协商,引导彼此体谅对方的难处。
最终,在法院的主持下,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彭家老四以69万元购买彭家老七持有的46%产权份额,后续可继续居住于该套房屋。目前,双方已办理完成房产过户手续。
本案中,法院通过耐心调解和多方协商,既让彭家老七的养老钱有了着落,也避免了彭家老四无处可住,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为这个家庭守住了宝贵的亲情。
浦东法院执行局法官陆燕军表示,执行程序本身从来不是目的,让受伤者得到补偿,让违法者得到惩罚,让责任方在不被压垮的前提下履行义务,才是司法执行追求的“执行完毕”。
对申请人而言,无视被执行人的实际困窘、后续生活情况直接要求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冻结、划扣、拘留,固然可以“出一口恶气”,但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金钱给付问题,也会影响被执行人后续的付款能力,执行追求的不是“双输”的僵局,而是“案结事了”的共赢。而对被执行人来说,所欠付的债务,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病重老人的救命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法院的“善意”和“柔性”绝非对违法行为的纵容,而是给“诚实但不幸”的人一个履行义务的机会。反之,任何试图躲避司法执行的隐匿资产、规避执行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