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在社交媒体X上高调宣布,韩国已同意“100%开放其市场”,这是特朗普与韩国总统李在明会晤后美方公布的核心成果。
![]()
前言
2025 年 10 月 29 日,韩国庆州市国立庆州博物馆内的美韩首脑会谈刚结束,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便在社交平台 X 上抛出重磅消息,高调宣称韩国已同意 “100% 开放其市场”,将这一成果定义为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 “重大突破”。
这一表述与数小时前韩国总统李在明 “在核心领域守住底线” 的表态形成鲜明反差,瞬间引发国际舆论对谈判成果的解读混乱。
![]()
此次会谈是美韩领导人时隔两个月的再度会面,选址紧邻 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举办地,议题涵盖关税、3500 亿美元对美投资、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核心议题。
卢特尼克在后续采访中进一步补充,称韩国的 “全开放” 承诺将覆盖制造业、能源采购及部分农产品领域,甚至暗示美国大米将获得 “历史性市场准入权”,但未提及具体开放清单与时间表。
![]()
然而就在美方表态后 3 小时,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紧急召开记者会,发言人明确否认 “100% 开放” 说法,强调谈判中 “明确阻止了大米、牛肉等敏感农产品的进一步开放,在核心农业领域守住了底线”。
这种几乎同步的反向回应,让外界意识到美韩双方在协议解读上存在根本性分歧,所谓 “共识” 背后暗藏未决的博弈。
![]()
大米与牛肉的 “红线攻防战”
双方争议的核心集中在农产品市场开放领域,这也是历届韩美贸易谈判的 “禁区”。韩国对大米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已延续数十年,2024 年大米进口关税高达 513%,牛肉进口则设有严格的检疫门槛与配额限制,这些保护政策直接关系到韩国农业界数百万从业者的生计。
美方此次施压的重点不仅包括大米、牛肉,还涉及苹果进口检疫程序优化、转基因作物市场准入等非关税壁垒问题。
![]()
白宫新闻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在会谈后次日进一步强化立场,称韩国将为美国农产品提供 “前所未有的市场准入机会”,特别提及大米领域的 “历史性突破”。
这一说法随即遭到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部长宋美玲的驳斥,她直言美方表述 “只是出于政治目的的修辞”,强调大米市场开放 “根本没有被讨论”。
![]()
韩国谈判团队的强硬态度源于国内政治压力。2008 年韩国开放美国牛肉进口引发的全国性抗议仍历历在目,此次谈判期间,韩国农民团体已在总统府外举行多轮示威,警告政府 “若妥协将引发政治危机”。
为强化立场,谈判代表甚至携带当年抗议现场的照片参会,直观展示农产品开放的敏感性。
最终双方达成的妥协是:韩国维持大米、30 个月以上牛肉的现有保护政策,美方则保留对苹果检疫、转基因作物审批等非关税壁垒的磋商权。
![]()
共识下的细节暗战
相比农产品领域的公开分歧,美韩在 3500 亿美元对美投资议题上的表述更为一致,但细节仍暗藏模糊地带。
卢特尼克透露,这笔投资将分为 1500 亿美元造船合作与 2000 亿美元半导体 / 电池投资两部分,其中造船领域的投入将与韩国企业在费城造船厂建造核动力潜艇的项目直接挂钩。
据悉,该造船厂由韩华海洋 2024 年斥资 32 亿美元收购,此次承接核潜艇项目被视为美韩 “安全 - 经济捆绑” 的标志性合作。
![]()
但在投资落地方式上,双方仍存在未公开的分歧。美方坚持要求 3500 亿美元投资 “全额现金支付”,并提出投资收益 90% 归美国所有的苛刻条件。
而韩国则主张通过贷款担保、信贷支持等多元化融资模式推进,类似日本对美投资的实施路径,以降低对本国外汇市场的冲击。
韩国银行此前测算,在不引发金融波动的前提下,政府每年最多能提供约 200 亿美元投资,远低于美方要求的年均 250 亿美元现金出资额。
![]()
投资与关税的捆绑机制更显复杂。韩国期望以 3500 亿美元投资换取汽车、半导体等核心出口品关税维持在 15% 水平,避免美方重启 25% 高关税威胁。
但美方仅承诺 “阶段性减免”,并将钢铁、铝、铜等产品的 50% 高关税维持不变,且未给予日欧那样的免税配额。
这一安排已引发韩国钢铁业不满,现代制铁负责人公开表示,高关税将导致企业在美市场的竞争力 “落后于日欧同行”。
![]()
谈判背后的战略博弈
此次美韩谈判的特殊性在于经贸议题与安全议题的深度交织。美方在会谈中同步提出提高驻韩美军费用分摊比例,要求从当前年约 10 亿美元增至 3.8%,并推动韩国扩大美制武器采购,甚至一度提出驻韩美军基地核心土地所有权移交要求,触及韩国主权敏感点。
韩国的应对策略呈现 “安全妥协、经济设防” 的特点。李在明政府在会谈中承诺提高国防预算、发展本土国防产业,以减轻美方防务负担,并同意深化美韩同盟现代化进程,支持驻韩美军转型为 “印太机动力量”。
![]()
这种安全领域的让步,为其在农产品、投资方式等经济议题上争取了谈判空间。
地缘层面的考量同样贯穿谈判全程。美国试图通过 3500 亿美元投资绑定韩国高端制造产能,推动半导体、电池等产业向美集中,同时以 1000 亿美元 LNG 采购订单强化韩国对美能源依赖,从而挤压中国在东北亚供应链中的份额。
韩国则在 “安全靠美国、经济求平衡” 的框架下寻求突破,一方面通过对美投资换取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加速扩大对华合作,试图在大国博弈中维持战略灵活。
![]()
框架共识后的细节攻坚
截至 10 月 31 日,美韩双方均确认将在 11 月底前完成协议文本签署,但谈判团队已开始密集磋商未决细节。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言人坦言,当前公布的只是 “框架共识”,真正的谈判才刚刚开始,农产品开放清单、半导体关税附加条款、投资收益分配比例等仍需逐一敲定。
![]()
最关键的攻坚点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农产品非关税壁垒的具体调整幅度,美方要求简化苹果进口检疫流程、加快转基因作物审批,韩方则坚持 “科学检疫优先”。
二是投资资金的拨付节奏,韩国提议分 8 年逐步到位,美方则要求前 3 年完成 60% 投入;三是钢铁关税的免税配额问题,韩国正援引日欧案例施压美方给予同等待遇。
![]()
结语
国内压力也在考验双方谈判团队。韩国在野党已批评 3500 亿美元投资规模过大,占 GDP 比例高于日欧,相当于 “让纳税人为美国产业复兴埋单”。
美国农业州则对韩国未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表达不满,要求特朗普政府 “采取更强硬措施”。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后续磋商出现反复,甚至影响协议最终落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