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秉君 | 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尽管刚刚结束的第57次韩美安保会议尚未公布会议结果,但外界普遍认为,华盛顿围绕重塑驻韩美军“更加灵活”的角色正在向韩国施压——美方真正想要的是让驻韩美军具备“半岛外作战能力”。美军图谋拉韩国共同维护“印太”安全并威慑“潜在威胁”,而韩国则面临安全依赖与经济自主的双重困境。所谓“灵活”之争不仅撕裂美韩同盟共识,更可能重塑东北亚安全格局与全球力量平衡。
![]()
乌山基地的驻韩美军(资料)
一、美军全球部署调整:驻韩美军的角色转向
自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美国加速推进全球军事资源的战略重组,其中驻韩美军的角色重构成为“印太优先”战略的核心要点。这一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美国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中东欧国家撤军(计划削减700人)、将兵力向印太倾斜的整体布局一脉相承。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10月1日在首尔明确宣称,驻韩美军任务“不仅针对朝鲜,也将应对中国的‘威胁’”,这一表态标志着自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以来,驻韩美军首次将防御范围明确扩展至半岛以外的大国竞争范畴。
从军事部署看,美军已实质性推进战略资产调整:9月29日在群山空军基地部署MQ-9“死神”无人机大队,强调其“印太监视与侦察”职能;在乌山基地升级反无人机及巡航导弹防御系统。这些举措与五角大楼新《国防战略》草案中“弱化欧洲、聚焦印太”的思路直接呼应,但也暴露了美国全球布势的内在矛盾。如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凯恩等军方高层批评该战略“目光短浅”,认为过度聚焦本土威胁将“削弱太平洋优势”,而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则坚持“从海外战争泥潭抽身”,推动将军官规模裁减20%并整合作战司令部。这种军政分歧为驻韩美军角色转型埋下了不确定性伏笔。
![]()
第57次韩美安保会议
二、韩方“战略自主”觉醒:经济安全的双重困境
面对美方的战略强推,韩国总统李在明的抵制态度具有标志性意义。他在8月公开表示“难以同意提升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9月更在社交平台发文强调“开辟自主国防之路”“不卷入外部冲突”。这一立场本质上是韩国在中美战略夹缝中的生存逻辑使然: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贸易额占比24.3%),而美国是其安全同盟支柱,任何明显的战略倾斜都可能触发灾难性连锁反应。
韩方的抵制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军事自主化加速。李在明政府推动《国防改革法案》修订,计划5年内将国防预算占比从2.3%提升至2.8%,重点发展国产导弹防御系统和侦察卫星。第二,经济对冲策略。8月27日德国“中国平台”网站披露,韩国正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扩容至服务与投资领域,并设立对华企业援助中心,试图通过深化经济绑定降低政治摩擦风险。第三,外交话语重塑。李在明在华盛顿会晤中刻意回避“中国威胁”表述,转而以“半岛和平进程”为核心议题,甚至建议特朗普重启美朝峰会,试图以“和平缔造者”形象对冲美方的对抗性议程。
然而,韩方内部保守派批评李在明“弱化同盟”,而进步派则担忧美军任务扩大可能使韩国沦为“亚洲版北约前沿”。这种撕裂在驻韩美军指挥权问题上尤为突出:韩方要求2026年前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而美方则以“战略灵活性”为由拖延,双方在第12份《防卫费分担协定》谈判中再次陷入僵局,特朗普虽承诺“不削减驻军数量”,却要求韩方承担更多军费,甚至提出“获取驻韩美军基地所有权”的非常规要求。
![]()
美韩军人共同作业
三、美韩同盟裂痕:从“共同防御”到“利益交易”
美韩同盟的矛盾本质上是“安全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根本性分歧。美国传统上以“延伸威慑”换取韩国的地缘战略支点,但特朗普政府将其重新定义为“交易式同盟”:一方面要求韩国原承担驻韩美军防卫费从12亿美元/年提升至“接近100亿美元”,另一方面强制捆绑贸易条件,如对韩征收10%关税并威胁重新谈判RCEP。这种“安全与经济联动施压”策略,导致同盟从“价值共同体”退化为“利益交换平台”。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战略目标的错位。美国将驻韩美军视为“印太威慑体系”的关键节点,计划将其纳入“对华岛链封锁”体系,而韩国则坚持同盟应“以半岛防御为核心”。这种分歧在军事部署上直接显现:美军推动驻韩部队与日本、菲律宾军力的“动态协同”,而韩军则拒绝参与针对中国的联合军演。正如韩国庆南大学学者李炳哲指出:“特朗普政府试图将驻韩美军转化为‘亚洲版国民警卫队’,这与韩国宪法中‘军队非战争用途’原则根本冲突。”
同盟内部的信任赤字进一步加剧矛盾。美军在未与韩方协商的情况下,4月将驻韩“爱国者”导弹临时调往中东,暴露出“战略灵活性”对韩国安全的潜在损害;而韩国在8月日韩会谈中单方面宣称“历史遗留问题已全部解决”,又引发美方对其“战略自主性”的警惕。这种相互猜忌使得美韩在应对朝鲜第七次核试验等“共同威胁”时反而协调失灵。韩国学者李炳哲指出,“给70年同盟贴价格标签,可能导致不可逆的信任赤字”。
![]()
美韩日联合军演
四、印太秩序重构:权力重组与安全困境
驻韩美军角色调整正在触发地区安全秩序的链式反应。对中国而言,美军在群山基地部署的MQ-9无人机可覆盖黄海至南海海域,其“印太监视”职能实质构成对华抵近侦察体系的一环。中国外交部虽未直接回应,但通过强化中朝边境军事演习和制裁韩国半导体企业间接施压,显示“反制工具箱”已准备就绪。
朝鲜的反应则更趋激进。在美军任务扩容背景下,朝鲜于10月试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金正恩强调“将美国本土纳入打击范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内部出现“默许朝鲜拥核换导弹放弃”的声音,这可能使韩国陷入“被核包围”的战略绝境——日本借机加速推进“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建设,拟在2027年前部署1000枚远程巡航导弹,进一步激化东北亚军备竞赛。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同盟体系的示范效应。美国在中东欧撤军与印太增兵的“跷跷板”策略,让北约盟友质疑其承诺可信度,而韩国的抵制则为其他盟友提供了“战略自主”的参照。法国《世界报》评论称:“驻韩美军争议揭示了美国同盟体系的致命弱点——当霸权国要求盟友为其全球战略买单时,离心力将不可避免地滋生。”
结语:战略重构时代的同盟困境与多极化启示
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之争,本质是全球化时代同盟关系与国家主权博弈的缩影。美国试图以“印太战略”绑架盟友,却忽视了韩国作为中等国家的生存理性;韩国在安全依赖与经济自主间的挣扎,折射出“同盟困境”的当代典型形态。韩国未来的破局之道不在于“选边站”,而在于能否构建“弹性同盟”:在半岛防御、情报共享等核心领域维持合作,在地区安全架构、大国关系等议题上保留自主空间。
对“印太”秩序而言,驻韩美军争议预示着“阵营化”与“多元化”的角力。中国需以RCEP扩容、中韩自贸区升级等经济合作深化共同利益,避免将韩国推向对立面;对于日本借机扩军的动向,则警示需警惕东北亚军备竞赛风险。当美国同盟体系从“价值共同体”退化为“利益交易平台”,中等国家的战略自主选择将成为重塑地区秩序的关键变量——这或许正是多极化时代给予世界的重要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