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缅甸战场危急,英军7000余人被日军精锐第33师团围困于仁安羌,水源断绝、弹尽粮绝。时任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率仅1000余人的兵力,面对十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军,果断出击。
4月18日凌晨,刘放吾指挥所部巧妙分兵,两翼包抄,正面强攻,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和白刃格斗。经过四天三夜血战,毙敌1200余人,成功解救7000余名英军及500多名欧美记者、传教士,创造了中国军队二战中在境外首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仁安羌大捷。
此役不仅是中国远征军入缅首胜,更被西方誉为“东方敦刻尔克奇迹”,刘放吾也因此获颁云麾勋章,晋升少将军衔。
![]()
英军驻缅甸总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亲致感谢函,称刘放吾“拯救了大英帝国军队的荣誉”,刘放吾的名字也在盟军阵营中广为传颂,成为令日军胆寒的“铁血团长”。
但谁也不会想到,1952年时,昔日的抗日英雄刘放吾在台湾生活陷入窘境,即将无法供养子女读书,不得已之下刘放吾放下往日荣誉和少将身份,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在台湾屏东卖煤球,被当地人戏称为“将军煤球”。
而当刘放吾这边辛苦在台湾摆摊卖煤球时,那边的港英政府却在香港寻找仁安羌大捷的一线指挥官,随即有人冒充刘放吾的经历获得港英政府认可,在香港吃香的喝辣的,混得风生水起。
1899年时,刘放吾出生于湖南桂阳的一户耕读家庭,4岁丧父,从小历经了不少磨难,但他的母亲依旧艰难的供他读书,他在中学毕业后,为了分担家庭压力,主动报考了黄埔军校第六期。
![]()
刘放吾自黄埔军校毕业后,先进入总统府警卫军任职,后来一路晋升为连长。从1932年起,刘放吾就开始参加抗日战争。
1932年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刘放吾率领机枪连在东北军阀冯德麟之子冯庸率领的抗日义勇军配合之下驻防浏河地区江防,阻击日军登陆。
在这场战斗中刘放吾表现十分英勇,率领机枪连冲锋陷阵,阻止了日军登陆,还成功掩护冯庸和第5军司令部安全撤离。
此战后刘放吾被调入税警总团任第4团第5营营长,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放吾率部再次来到上海,参加了淞沪会战。
![]()
淞沪会战中,刘放吾所部奉命去苏州河夺回失去的丁家桥阵地,他在这场恶战中亲自带头冲锋,与日军第18师团激战半天,他也在这厂长都中被日军机枪扫中身负重伤,但由于他悍不畏死的气魄激励了所部将士,最终收复失去的丁家桥阵地。
刘放吾伤愈后归队,当时税警总团改为财政部缉私总队,抗日名将孙立人担任总队长,从此刘放吾就归属于孙立人麾下。
1941年时,刘放吾所在的缉私总队先是恢复税警总团名称,后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66军,孙立人改任第66军新编第38师少将师长,而刘放吾也晋升为新38师113团上校团长,随即66军被编入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刘放吾率部赴缅甸远征抗日作战。
1942年4月14日,日军第33师团入侵仁安羌一带,很快击溃了驻缅英军,夺取了不少的战略阵地,在仁安羌一带的7000余名英军和500多名欧美传教士、记者被日军围困,日军切断了他们的补给线和水源,英军陷入缺少粮食、水源和缺医少药的境地,几近崩溃,斗志全失。
![]()
在这种情况下驻缅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向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发电求援,中国远征军司令部接到求援后,当即把救援任务交给了新38师孙立人所部,孙立人则当即命令刘放吾率113团赴仁安羌驰援英军。
要知道当时日军第33师团是用了1万余兵力将7000英军围困于仁安羌,而刘放吾所部113团只有1000余兵力,他面对的是十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日军,这场战斗难度系数非常高。
但是刘放吾没有退缩,他巧妙利用地形和战术与日军激战四天三夜,最终以牺牲300余人的代价战胜了兵力十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日军第33师团,取得了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首次在国外战胜日军,并且也是中国二战时期首次在国外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战胜先进装备战例,仁安羌大捷也被全世界所认可,被列入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
抗战胜利后,刘放吾被蒋介石晋升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随即刘放吾赴东北参加对战解放军的内战。
但在缅甸战场上让日军闻风丧胆的“铁血团长”刘放吾面对解放军时,却被打的一败涂地,他所部军队很快被解放军击溃,刘放吾侥幸逃跑,他从此也被蒋介石弃用,只挂名国防部少将高参之职。
1948年年初,刘放吾眼看国军彻底打不过解放军了,于是他以母亲常年生病为由请长假离开了军队,从此彻底退出内战。
1948年年底,南京即将解放,刘放吾知道大陆恐怕要保不住了,他担心在东北战场上曾与解放军作战过将来会受到清算,于是他携全家人从南京飞赴台湾,到台湾后,刘放吾只被任命为凤山陆军军官学校教官,薪水收入极其微薄。
![]()
后来刘放吾的孩子逐渐长大,学费、生活费等开销也越来越大,刘放吾的教官收入根本不足以养家,为了赚钱养孩子,刘放吾只能放下少将身份,跟旧部学习摇煤球,后来在屏东摆摊卖煤球。
由于刘放吾的少将身份,加上他做的煤球从不掺假,分量十足,燃烧时火力旺、耐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因此他卖的煤球也被当地人称为“将军煤球”。
尽管如此,卖煤球的收入依然微薄,刘放吾一家人只能挤在简陋的平房里,生活的十分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孩子们的学费、一家人的温饱,都让他操碎了心。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如今却满身煤灰,为了几毛钱的生意奔波劳累,这巨大的落差,也令人唏嘘不已。
与此同时的香港却有人冒充刘放吾的人生经历吃香的喝辣的,50年代时,被刘放吾营救出来的时任驻仁安羌英军司令斯利姆中将出任英军总参谋长,还有时任驻仁安羌英军炮兵团长菲士廷出任了驻港英军司令。
![]()
斯利姆和菲士廷感念刘放吾所部113团救援英军,因此斯利姆在巡视驻港英军时,就让菲士廷去寻找仁安羌大捷中那位中国“铁血团长”。
然而由于当时的翻译失误,菲士廷把刘放吾的名字误记成了林国章,因此他命人在香港寻找打探林国章的下落,这个小小的失误也给了骗子机会。
林彦章,一个流落到香港躲避解放军追捕的原国民党自卫队队长,他原本在香港苦苦挣扎,生活窘迫。偶然间听闻英军寻找恩人的消息后,他心中的贪念瞬间被点燃,一个大胆而荒唐的计划在他脑海中形成。
随即林彦章开始四处搜集仁安羌战役的资料,甚至不惜花重金从一些老兵口中套取细节。为了让自己的谎言更加逼真,他还买了一套仿制的军装,配上几枚看似陈旧的勋章,将自己伪装成了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
![]()
就这样林彦章被当成林国章,成了在仁安羌解救英军的抗日英雄。在菲士廷面前,他凭借着提前背熟的故事和精湛的演技,声泪俱下地讲述着当年战场上的“亲身经历”。
菲士廷看着眼前这位“刘团长”,回忆起当年被解救的惊险场景,心中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丝毫没有怀疑眼前之人是个冒牌货。就这样林彦章成功骗取了菲士廷和斯利姆的信任,开始了他在香港长达21年的招摇撞骗生涯。
此后,林彦章在香港上流社会如鱼得水。他频繁出入高级社交场所,结交权贵,凭借着“仁安羌大捷英雄”的名号,获取了许多商业合作机会。
林彦章开起了公司,购置了豪宅,每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在各种宴会上,他大谈自己的“英雄事迹”,而真正的英雄刘放吾却在台湾的街头,为了生计辛苦奔波,无人问津。
![]()
1963年3月,林彦章愈发大胆,他宣称要集资千万在香港新界兴建“菲士廷新村”。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其中不乏一些心怀警惕的人。因此有人对林彦章的身份和资金来源产生了怀疑,向警方进行了举报。
港英当局迅速派出反黑组和高级帮办李洛夫等多名警员展开调查。在审查过程中,林彦章的陈述漏洞百出,面对警方的犀利盘问,他开始变得慌张,前言不搭后语。警方意识到这个所谓的“抗日英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骗局,于是加大了调查力度。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了林彦章的欺诈行为。直到后来昔日113团抗日老兵杨振汉在香港报纸上看到“仁安羌英雄林国章”的报道时,顿时火冒三丈。
杨振汉曾跟随刘放吾出生入死,对当年的战役细节了如指掌,他深知眼前这个“林彦章”是个冒牌货。他挺身而出,联合其他老兵,向警方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揭露了林彦章的真实面目。
据杨振汉向香港警方交代,当年113团就没有一个叫林国章的人,当时很可能是翻译时称刘放吾为“刘团长”,因此菲士廷就误把官名当成了人名,加之听差音而演变成了林国章。
在铁证面前,林彦章终于无法再继续伪装,承认了自己冒名顶替的罪行。1963年8月23日,林彦章被香港警方逮捕,他非法所得的财产全部被没收,这个靠行骗过上奢靡生活的骗子,最终被驱逐出境,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
![]()
此后香港媒体也一直在帮港英政府寻找刘放吾,直到70年代时港英政府才知道刘放吾在50年后期因牵扯进“孙立人兵变案”被关押起来,直到蒋介石去世后,他才被释放出来。
1977年刘放吾离开了台湾这个伤心地,他携妻子移民前往美国洛杉矶投靠在那娶妻生子的儿子,从此在美国刘放吾才过上了相对安稳富裕的生活。
1992年,时值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刚卸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访美期间,特意要求美方帮忙寻找刘放吾的下落,她要亲自向这位英雄致谢。
当撒切尔夫人得知刘放吾居住在洛杉矶后,便迫不及待地前往拜访。撒切尔夫人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刘放吾,她紧紧握住刘放吾的手,激动地说:“您让我好找呀!当年您救了7000多名英国军人的性命,今天我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感谢您。”
![]()
刘放吾则淡然地摆了摆手,说道:“我是军人,友军遭受危难,救援是应该的,不能列为战果。”
同年7月27日,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也亲自致函刘放吾说道:“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我愿再次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
此后英国国防大臣、美国加州州长、洛杉矶议会议长等英美两国各级政要也先后致函感谢刘放吾当年对英美的驰援。
尽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但刘放吾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当年和他一起在仁安羌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远征军战友们,他们的尸骨仍然长眠在异国他乡,无人祭扫。每念及此,刘放吾的眼中便会流露出无尽的悲痛和牵挂。
![]()
1994年6月29日,95岁的刘放吾在洛杉矶病逝。临终前,他紧紧握着儿子刘伟民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道:“把我和仁安羌的弟兄们葬在一起……” 带着对战友的思念和未能让他们魂归故里的遗憾,刘放吾离开了人世。
刘放吾去世后,他的子女们深知父亲的遗愿,决心完成他未了的心愿。他们四处奔走,筹集资金,联络各方人士,希望能够在缅甸为中国远征军建立一座纪念碑,让那些为抗日捐躯的英雄们能够得到应有的纪念和缅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2013年1月13日,“仁安羌大捷纪念碑”终于在缅甸马圭省仁安羌市伊洛瓦底江畔的501高地落成。
这座纪念碑高15米,碑体采用缅甸佛塔形制,共七级,取佛家七级浮屠之意;平台距离底座共 4 级阶梯,寓意1942年4月17日到20日共4天的救援战斗。
纪念碑的正北方向刻着“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七个大字,是时任中国台湾国民党副主席、蒋介石之孙蒋孝严题写。
其余东、南、西三面,分别记载着仁安羌大捷的战史、刘放吾将军后人祭奠仁安羌战役父辈的铭文,并刻有历年各界褒扬及获救英军士兵的谢辞。
![]()
落成仪式当天,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名人士齐聚缅甸,共同为这座纪念碑揭幕。他们中有刘放吾的长女刘伟华、女婿孙伯泉,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淞沪会战时率800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后遇刺身亡的英雄团长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元,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壮烈牺牲的国军中将戴安澜之子戴澄东,还有著名抗日将领杜聿明之女杜致廉等。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那些在仁安羌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刘放吾用热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荣耀,却在岁月中尝尽人间冷暖。当骗子的喧嚣落幕,真正的英雄终将被历史铭记。那些在战场上拼死搏杀的身影,那些为正义而战的灵魂,永远值得后人致敬与缅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