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台的《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在实现从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形态建设”,向以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制度规则统一为核心的“功能整合”的关键转变。要素的高效流通是区域一体化的“血脉经络”,其畅通程度直接决定了长三角从“经济增长极”跃升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而都市圈“同城化”则是加速要素流通,打破行政区划藩篱的最有效抓手。
《行动方案》正是立足这一逻辑,通过“七个一”的系统布局,围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与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提出30项具体任务举措,着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核心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为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绘制清晰的“施工图”。
打通“物理动脉”:构建全域流通的基础支撑
基础设施联通是要素流动的物质载体,也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领域。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成效显著,为要素流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7700公里。通过深入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通勤圈”已初具规模,上海与苏州、嘉兴等周边城市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未来,还需要持续构建全域覆盖、高效便捷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与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各类要素流通打通“物理动脉”。
在制度创新上,沪苏浙三方联合出资组建环沪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探索统一管理跨省城际与市域铁路,便是一次具有示范意义的突破。通过创建跨省域的实体化运营主体,超越传统的项目合作模式,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规划衔接、票务清分、服务标准统一等长期难题,为全国其他地区的跨行政区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提供“规则共制、利益共享”的治理示范。
类似地,常泰长江大桥的通车将常州与泰州间的通行时间从约1.5小时缩短至20分钟,显著促进了长江两岸要素的跨江流动效率。这一项目的成功,得益于跨行政区域的协同规划与成本共担机制,为其他重大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可参照的“规划—投资—运营”一体化合作模式。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长三角已实施《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等五项区域地方标准,为数据资源共享互认与安全流通建立了统一操作手册,配合5G网络、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推进,为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流通提供坚实底座。
激活“价值潜能”:推动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则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三角聚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关键在于如何让这些资源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释放最大价值。
当前,有必要通过共建共享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长三角优势产业领域,建立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和概念验证中心,提升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的效率,进而以多层次创新协同推动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高效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例如,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通过建立“两心同创”联合攻关机制,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起到先行示范作用;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与当地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体系的深度协同,精准对接无锡车联网产业发展需求,开辟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为科教资源富集地区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了可推广的样本。
同时,人才方面还有待建立更灵活的流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互认,推广“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专家”等柔性流动模式,让顶尖人才能够在最需要的地方产生最大效益。
破除“制度壁垒”:构建规则统一的治理体系
制度创新是打通要素流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最难啃的“硬骨头”。长期以来,行政区划分割形成的“制度壁垒”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工作推进机制”并实施周期性评估,推动区域治理从临时协调向制度化运作转变。这意味着需要通过构建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全面清理妨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领域实现标准的统一与互认。
在市场准入方面,三省一市目前已联合制定了《长三角地区市场准入领域统一规范》,推行“一照多址”“证照联办”等创新举措,极大便利了跨区域经营。在生态补偿领域,苏州试行的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和南通海门探索的“劳务代偿”等创新实践,为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了实践样本。在公平竞争审查领域,上海市闵行区、江苏省太仓市、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徽省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五地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县域公平竞争制度实施合作协议》,在规则实施协同、监督抽查互评、审查尺度互商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在医疗卫生领域,通过推动医联体医疗机构医生多点执业、检验结果共享和互认,三省一市共同推动着民生服务从“城市单打”走向“区域共治”,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与此同时,苏南重点城市及杭甬温、合肥都市圈已被纳入国家级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将在技术、数据、人才等关键要素配置上进行深度实践探索。例如,南京与苏州推进基于AI与5G物联的“城市大脑”集群建设;南京、无锡、苏州获准在ABS项目的培育与数字化监管上开展试点;宁波进一步深化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与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支持民营与外向型经济的金融服务创新;合肥则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便利化推动配套改革。
这些探索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相协同,共同致力于构建“规则共制、利益共享”的跨行政区治理新模式,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为构建全国统一要素大市场提供重要的区域实践样本。
从“物理反应”到“化学融合”,构建“长三角样本”
从交通互联的“物理反应”到要素融通的“化学融合”,《行动方案》的落地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已经进入“制度创新驱动系统集成”的深水区。随着“四网融合”交通体系不断加密、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加快成形、市场准入等规则逐步统一,原本因行政区划分割的要素市场正在重构为“规则共制、利益共享”的统一大市场。长三角以都市圈“同城化”为支点,撬动要素高效配置,不仅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注入新动能,也为破解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壁垒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进而为全国统一要素大市场建设贡献独特智慧、发挥引领作用。
(本文作者杨金龙系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研究经理,夏骥系华略智库CEO、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来源:杨金龙 夏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