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近日,在江苏无锡发现的斗山遗址考古新成果引发关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城址被确认,是目前长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记者在考古驻地的临时展厅看到,玉璜、玉玦、玉镯等礼制器物与各类石器整齐陈列,每一件仿佛跨越千年,向人们诉说古人生活与文明的故事。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温婧钰介绍:“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马家浜时期的城墙,这在长江下游地区此前未见。在专家论证会之后,考古计划已进一步转为主动。”
![]()
![]()
在修复室里,工作人员正对出土陶片进行拼对与修复,每一块文物承载着历史记忆。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葛昕炜介绍:“考古修复是把每一块陶片拼合,并对空缺处进行补形。从破碎陶片到能够立体展示、供研究的考古实体。”葛昕炜还指出:“更多出土的陶片细碎、不完整,仅有局部,甚至没有经过修复。这些遗物跨越不同时期——最早可追溯到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000年,最晚的陶瓷碎片来自明清。未来,我们将精选文物用于精准年代判断,并对整体功能和内涵属性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区域交流以及历史纵向传承与发展。”
随后,记者随联合考古工作人员来到发掘区现场,内外城墙与三条壕沟结构清晰可见:内墙及其外侧壕沟闭合完整,大致呈圆角方形;外墙及其外壕主要分布在遗址北半部,南半部可能被现代村庄叠压。外城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内城约7.5万平方米,墙体残高超过一米。黄土堆砌的城墙每层土色略有不同,显示出古人在建造时有意分层堆筑。壕沟内黑褐色土层散落着陶片、木炭与石器,仿佛无声在讲述6000年前的生活场景。
据了解,斗山城址充分依托塔山地势,在塔山东西两侧修筑了北墙。城墙大部分由较为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墙体用大石块铺垫加固。迄今,已发掘面积约1.6万平方米,出土遗迹涵盖马家浜、崧泽、商周及唐至明清等多个时期,其中以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时期的堆积为主体。出土文物近2000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等。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区域,考古人员发现人骨保存完整,随葬有豆等器物。工作人员介绍,部分陶豆被故意打碎后覆于死者面部,这是马家浜文化特有的毁器葬方式,体现当时的丧葬习俗与文化特征。专家指出,这些考古发现不仅刷新了江南史前城址的认知,也为研究马家浜文化的社会结构及区域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考古团队将继续开展系统发掘、多学科研究与长期保护,逐步呈现这座6000年前古城的完整面貌。
![]()
记者在现场感受到,每一条壕沟、每一块陶片都在讲述千年前的故事。随着考古工作逐步推进,斗山遗址正向世人展现6000年前江南社会的城市形态与文化面貌,古城的文明脉络逐渐清晰,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故事缓缓展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