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2025年的中国餐饮市场,正在被一股“闭店寒流”笼罩,而曾被视作“餐饮界标杆”的米其林餐厅,也在这波寒潮中面临冲击。
9月28日,上海东平路11号的北欧餐厅EHB正式落下帷幕—— 好利来“太子爷”罗昊与挪威三星主厨联手打造的米其林一星餐厅,从人均近万、提前三月抢位到开业两年半便宣布闭店。
![]()
几乎同时,北京王府井的富临饭店公告已于10月15日终止营业,这家连续三年获评米其林一星的粤菜名店,带着杨贯一“阿一鲍鱼”的金字招牌,终究没能逃过闭店结局。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要知道,曾连续8年稳坐上海米其林三星宝座的Ultraviolet,已经宣布无限期暂停营业了。
![]()
广州米其林一星Rêver・玥、上海素食餐厅山河万朵、北京OperaBOMBANA等一众星级餐厅相继加入“闭店名单”,连锁品牌鼎泰丰一年关停18家门店。
![]()
作为高端餐饮核心城市,上海的数据变化显著:红餐网统计,2023年5月,人均500元以上的高端餐厅还有2700余家,到2025年8月仅剩1600余家,两年间锐减近60%,米其林餐厅正处于这波缩减潮中。
一边是餐饮市场整体5.1%的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一边是高端餐厅的集体溃退;曾代表极致品质的米其林星级,2025年为何护不住餐厅生存?这场倒闭潮,是短期环境所致,还是升级模式与市场脱节的必然?
![]()
![]()
曾“宾客盈门”,如今“空无一人”
高端餐饮为何失了热度?
第一,务实消费崛起,成了高端餐饮的第一道“裂痕”——消费者已对其彻底祛魅。从前,米其林星级是身份标识,餐桌是社交筹码;如今,消费者用理性选择打破了这种“溢价迷信”。年轻群体大多偏爱如13.9元的麦当劳套餐、3元米村拌饭这类“穷鬼套餐”。
![]()
而中产也渐渐告别“精致崇拜”。红餐产业研究院调研显示,65%的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除此之外,市面上的连锁品牌也通过降价的方式拉低人均消费,而菜品却保持一致,这对于追求“质价比”的消费者来说,,这显然更有吸引力,也因此进一步分流了高端餐饮的客群。
![]()
第三,竞争维度变化。随着“好吃、好看还实惠”的消费需求愈发明确,曾经高高在上的星级酒店正主动“放下身段”,而固守高端定位的米其林餐厅,反倒成了自身束缚。像长沙潇湘华天美食就走上街头,摆摊卖新鲜热卤,2小时销售额达8000。这种“放下身段,走上街头”的做法,似乎已成为国内星级酒店的新风口,从一、二线城市逐步延伸至地级市与县城。
![]()
![]()
星级光环下的“成本陷阱”与“模式僵化”
首先,比外部竞争更致命的,是米其林餐厅自身陷入的“成本陷阱”与“模式僵化”。为维持米其林标准,餐厅需承担高端食材采购、资深主厨薪酬、豪华场地租金这三种成本,例如上海东平路EHB年租金超千万元,这三项成本加起来占比超60%。
一位餐厅投资人透露,大家以为米其林餐厅很多菜品的价值只是来自贵价食材或者环境,但实际上更来自高级厨师的手艺。“我之前投资的门店大概在半年之后才到了盈利的平稳期。其实和任何餐饮业态一样,百分之十几的净利率。”
其次,在运营模式上,多数米其林品牌还存在路径依赖单一 IP 的问题:他们仍困在“主厨IP+米其林评级”的传统框架,把“摘星”当成终极目标,花重金迎合评审标准,却没琢磨过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也就没有构建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
最后,从渠道布局上,米其林餐厅还明显脱离了线上消费红利:大部分米其林餐厅的收入来源严重依赖线下堂食,外卖业务占比不足5%。但数据显示,2025年外卖用户超5.5亿人,即时配送的日订单峰值已破2亿单,线上销售额也涨了19.1%。反观米其林餐厅,仍被困在“堂食依赖”的传统模式中。
![]()
![]()
传统餐厅的“借势崛起”
米其林餐厅的闭店潮,反而为传统餐厅创造了发展空间,2025年已有不少品牌抓住机遇:
广州酒家开设人均26元的“小厨”快餐卫星店,既做堂食也做外卖,快速吸引从米其林分流的客群,人均26元左右,2024年实现收入同比增长近30%。主打“好吃不贵”;
![]()
南京帝粤轩、江南灶・云府等民间特色菜餐厅借鉴米其林对食材、工艺的要求,通过品质升级,获评2025年江苏米其林一星;
![]()
武汉艳阳天、长沙冰火楼开设社区食堂、推出人均30元的外卖店,通过绑定本土高频场景与消费,也获取了一份不错的成绩。
![]()
![]()
破局方向:2025年餐饮行业的求生之道
近两年来,受生存压力影响,不少米其林餐厅陆续开始转型。新荣记推出398元午市套餐,菜品品质与单点菜品完全持平,且需在工作日提前一周预约,这一调整让午市客流量较传统高端套餐实现翻倍增长。
![]()
在黑珍珠餐厅榜单上连续多年占有一席之地的炳胜私厨,这两年悄悄改了路数——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年盯着进口高端食材,转而把岭南当季的新鲜食材当成主角,专门推出了一套精品茶午市套餐,定价集中在298-398元区间。
上海陆家嘴银城中心的黑珍珠二钻餐厅莱美露滋,曾以人均1800元的法餐tastingmenu为主,2024年推出488元单人午市套餐,保留澳洲M5和牛等核心菜品的同时,还额外赠送价值200元的咖啡气泡水。
![]()
大董在保留人均800元+高端门店的同时,推出副牌“大董小馆”,主打198-398元商务简餐。不少餐饮企业也跟进推出低价子品牌。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在营创业项目共5个,像焰情烤肉铺子、小嗨火锅等都在其中,覆盖烤肉、快餐等不同品类,触达更多不同价格区间的消费者。仅“焰请烤肉铺子”就有70家门店,带动其他餐厅收入同比增227%,达5.97亿元。
![]()
杭州朴竺以绿星认证为基础,推出168元可持续套餐,既保持“零碳食材”的品质坚持,又通过高性价比实现客流量增长60%。
![]()
另一种破局思路在提升主厨ip身上,90后主厨杨艳彬通过综艺《一饭封神》扩大个人影响力,由他亲自打理的黑珍珠级别餐厅“福满楼”,也随之收获了超高关注度——其线上平台的搜索数据同比大幅上涨,涨幅高达196%。借着这份热度,他顺势推出“主厨同款预制菜”,上线美团平台后月销突破5万份,毛利率达55%。
![]()
从场景创新看,“沉浸式”体验正成为高端餐饮突破圈层、吸引关注的全新关键。美团旅行区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沉浸式演出+餐饮”关键词搜索量较去年同期飙升了近275%。主打文化沉浸式体验的“宫宴”在全国5座城市已开设多家门店。
![]()
董到家依托米其林餐厅供应链与烹饪标准,在2025年春节期间推出与门店同款,售价3088元的海参年夜饭家宴,内含米其林门店同款大菜,借力预制菜市场50%的同比增长红利,实现线上收入占比提升至35%。
知萌咨询2025年初数据显示,60.8%的消费者表示更看重产品的真实价值,认为“味道与价格匹配度”比星级认证更重要。美团行业观察也提到,消费者对餐饮的核心诉求已从“社交炫耀”转向“价值共鸣”。
这意味着米其林餐厅的破局关键,餐饮本质是“食物+体验”,脱离性价比的星级荣誉、脱离市场的自我陶醉,终将被淘汰。
![]()
不难看出,如今大众选择餐厅的核心早已转向“质价比”——曾被奉为高端的米其林星级,正在逐渐褪去光环。这波米其林餐厅闭店潮,与其说是行业冷了,或许正是中国餐饮走向成熟的开始。
站在品牌观察的角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餐饮品牌而言,“米其林标签”早已不是品牌长久活下去的靠山了。当消费者开始用“体验是否扎实、价格是否合理”衡量套餐的价值,品牌再靠星级、高价撑场面,显然难以留住人。
当“星星”不再是护身符,餐饮品牌该如何靠自己活成“常青树”?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