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郑智化这场机场风波本来都要结束了,结果他接二连三地发微博,尤其是那第三条。
简直是把偏激二字写在了脸上,直接引爆了全网的怒火。
到底是他故意为之还是真委屈了?
![]()
10 月 25 号下午,郑智化发文:“深圳机场太没人性!我只能连滚带爬进飞机!”
这条带着怒火的发文瞬间炸了热搜。这位唱着《水手》鼓舞过一代人的歌手,三岁就因小儿麻痹落下终身残疾,7 岁前只能爬行,两条腿各挨过 6刀矫形手术才勉强能拄拐行走。这样一位常年与不便为伴的艺人,居然在机场遭遇如此对待?网友们瞬间炸了锅,评论区全是 “心疼老郑”“机场太失职” 的声音。
可谁也没想到,短短三天,剧情连着来了两次大反转。从全网同情到集体喊 “翻车”,这起围绕 25 厘米空隙的风波,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
![]()
事情得从 10 月 25号那天的深圳机场说起。下午两点多,郑智化坐着轮椅准备登机,可当升降车停到机舱门口时,问题出现了 —— 两车之间居然留着 25 厘米的空隙。
对健全人来说,这不过是迈一步的距离,但对郑智化来说,简直是道无法逾越的坎。他患的脊髓灰质炎(也就是俗称的小儿麻痹症),让下肢肌肉严重萎缩,别说跨步,就连站稳都得靠金属支架鞋支撑。他在文中怒称,司机不愿调整升降板,轮椅推不上去,自己只能 “连滚带爬” 地进机舱,字里行间全是委屈和愤怒。
这话一出,网友的同情心瞬间被点燃。有人翻出他早年的经历:三岁高烧延误治疗落下残疾,童年只能趴在窗边看别的孩子玩耍,靠着双拐才走出自卑。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歌手,居然还在公共场合受这委屈?的话题很快冲上热搜,不少人现身说法,吐槽自己见过的机场无障碍乱象。
![]()
深圳机场的反应倒是够快,当天晚上就发文道歉,承认服务有不足,还承诺立刻整改。可就在大家以为这事会以机场整改收尾时,第一个反转来了 —— 机场放出了当时的监控视频。
视频里的画面,跟郑智化描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四位工作人员围着他忙前忙后,有人扶着他的胳膊,有人稳住轮椅,还有人在机舱门口接应,全程耐心细致,压根没有 “连滚带爬” 的场景。更关键的是,业内人士透露,升降车与机舱门保持 20-25 厘米距离是安全规定,司机根本不能随意调整。
![]()
这下网友们懵了。合着闹了半天,是用词太夸张?10 月 27 号,郑智化终于发文道歉,承认 “连滚带爬” 是气头上的话,还特意感谢了扶他登机的工作人员,说希望大家多关注少数群体的权益。
本来这事到这也算有了交代,可谁也没料到,郑智化紧接着又发了第三条文,就真的让人觉得有点没完没了了,甚至可以说,偏激的苗头早已显现,直接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
“南京机场查我的金属鞋,我说了是小儿麻痹的支架,还被吼‘必须过 X 光’;上海、新疆机场非要我托运拐杖,安检耗半小时……”
郑智化在第三条文里,一口气吐槽了多地机场的安检流程,说这些 “刁难” 让他对大陆机场彻底失望,甚至萌生了退圈的念头。这话一出来,评论区直接炸了锅,风向彻底逆转。
“安检不是针对你一个人啊!” 有网友忍不住反驳,“金属物品过 X 光不是基本操作吗?万一有人借着残疾伪装带违禁品怎么办?” 更有人扒出,之前就有不法分子利用特殊旅客身份试图携带危险物品,安检严格恰恰是对所有人的保护。
![]()
直接引发了全网抵制,不少人觉得他这根本就是在耍大牌,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人翻出郑智化近年频繁在大陆演出的行程,嘲讽他 “一边捞金一边骂服务”;还有人晒出自己带老人出行的经历,说 “安检员明明很耐心,怎么到你这就成刁难了?” 甚至有网友直言,他这是把 “公众人物的特权欲” 当成了 “被歧视”,典型的精致利己。
这场舆论风暴里,最委屈的可能是机场的一线工作人员。有位机场员工在网上匿名发帖:“那天雨特别大,我们四个人冒雨推升降车,全程弯腰扶着他,就怕出意外,结果换来了‘没人性’的评价。” 帖子下面,不少同行留言诉苦,说安检时跟特殊旅客解释流程,经常被当成故意刁难。
![]()
这时候官方媒体也站出来说话了:“对健全人是一步之遥,对残疾人可能是尊严之隔。”
新浪财经和腾讯新闻都指出,大家别纠结于用词和道歉了,该关注的是那 25 厘米落差背后的真问题 —— 残疾人出行的 “隐性鸿沟”。
官方媒体的评论点醒了很多人。虽然郑智化的表述有夸张,但 25 厘米的落差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就像同为残疾歌手的李琛说的,他也曾被 “抬着上飞机”,那种尴尬和无助,健全人根本体会不到。
而媒体用郑智化事件不应止于致歉,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
道歉是态度,是承认有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行动。
如果只是道个歉,然后该咋样还咋样,那下次是不是还得有别的郑智化出来抱怨?
![]()
10 月 29 号,郑智化的微博已经看不到相关发文,深圳机场则宣布新增 150 块可移动衔接板,还开通了特殊旅客提前 48 小时预约服务。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风波,总算慢慢平息了。
可留给大家的思考还没结束。
这起事件中,最该被关注的,从来不是谁对谁错,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 “小鸿沟”。或许是 25 厘米的空隙,或许是太陡的坡道,或许是需要反复解释的尴尬。这些对健全人来说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残障人士出行路上的大麻烦。
希望这场风波能真正推动改变,让下次再有人遇到类似问题时,得到的是完善的设施和尊重的服务,而不是一场闹得沸沸扬扬的舆论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