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一直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在华夏这片伟大的土地上,也涌现出了一位位如灯塔般耀眼的科学巨人。
他们或投身于国之重器、或深耕于物理前沿,用自己的学识与智慧为国家的发展与壮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而在这些科学家当中,有的还挤进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行列,虽然科学有着学科之分,但还是有人将这些华人科学家排了名次。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在这个排名当中,钱学森钱老都只能屈居第二,这就让人好奇了,能排在身为“两弹元勋”和“中国导弹之父”的钱老前面的人会是谁,又有哪些贡献?
![]()
第五位:丁肇中
丁肇中是专门研究微观粒子的科学家,一辈子都在追着 “看不见的粒子” 跑。
1974 年,他非要找当时学界不认可的第四种夸克,这事儿没人看好 —— 主流理论说三种夸克就够了,而且实验难度堪比 “北京下雨时,每秒从 100 亿滴雨里挑出一颗异色的”,好多实验室都拒绝了他。
可他偏带着团队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死磕,用自己设计的高灵敏度探测器,终于在 11 月 11 日揪出了全新的 J 粒子。
![]()
这发现被喊成 “11 月革命”,直接改写物理教科书,两年后 40 岁的他就拿下了诺贝尔奖。
更提气的是诺奖典礼,他早早就说要讲中文。
美国驻瑞典大使跳出来阻拦,他硬邦邦顶回去:“这是我得奖,用什么语言关你什么事?”
![]()
最终中文首次响彻诺奖大厅,他还特意叮嘱翻译慢些,对着话筒说要 “向发展中国家青年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当场把国人的底气亮了出来。
如今他牵头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更厉害,把 “大磁铁” 送进国际空间站测宇宙线。这项目要 12 吨锗酸铋晶体,当时全球年产才 4 公斤,是上海硅酸盐所帮他攻克了难题。
![]()
AMS 的测量精度能到 1% 以内,传回的数据颠覆了不少认知 —— 比如正电子比例异常,可能是暗物质的信号,银河系银晕也比预想的大得多。
中国科学家跟着他一起搞分析,中山大学团队还靠机器学习解决了高能粒子探测的难题,直接站上了太空探索最前沿。
![]()
第四位:陈省身
陈省身是国际数学界公认的 “微分几何之父”,一辈子都在和几何图形、数学公式打交道。
他最牛的贡献是提出 “陈氏示性类” 理论。
![]()
说通俗点,以前微分几何研究图形的弯曲、形状,拓扑学研究图形变形后不变的特性,这两数学分支像两条不相交的路。
而 “陈氏示性类” 就像一把钥匙,找到了两种学科里隐藏的 “对称密码”,把原本不相干的微分几何和拓扑学连在了一起。
![]()
连杨振宁当年研究规范场论时,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数学工具打底,直到看到 “陈氏示性类”,一下子就通了 —— 就像卡住的机器突然有了润滑油。
后来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能建立起来,背后也离不开这个理论的支撑。
![]()
1984 年,他成了首个拿到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这奖在数学界就像诺贝尔奖一样金贵。拿到奖金后,他没留着自己用,立刻捐出来筹备创办南开数学所,第二年研究所就建起来了。
他还搬去南开定居,亲自给学生上课,七八十岁还坚持站在讲台前,板书一笔一划写得工整,怕年轻人看不清。
![]()
现在中国数学能在国际上有地位,很多功劳要算在他头上。
他培养的年轻数学家成了行业骨干,连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早年都常听他讲课、受他影响。
![]()
第三位:邓稼先
作为我国核物理领域的领军者,邓稼先一辈子都在和原子弹、氢弹打交道,是 “两弹之父” 级的人物。
1958 年,他本来在国外做研究,可一听说国家要搞核试验,立马收拾东西回国。这一回去,他就像 “人间蒸发” 了 —— 整整 28 年,家人连他具体在哪、做什么都不知道。
![]()
当时中国搞核试验,连台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他带着团队几十号人,靠算盘和手摇计算器算数据。
白天算得手酸,晚上就就着煤油灯接着算,算盘珠子磨得发亮,算过的纸片堆得比桌子还高,足足算完上万个数据,才把原子弹的理论模型定下来。
![]()
更棘手的是解决 “老三” 部件的难题 —— 这个核部件会自己膨胀,能把钢壳撑裂,美国人研究多年都没搞定。
1976 年盛夏,邓稼先带着团队日夜攻关,最后从吊唁用的泡沫塑料白花得到灵感,提出用可压缩的泡沫塑料填充间隙,熬了一整夜计算验证,终于解决了这个致命问题。
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 年第一颗氢弹成功,这两个让中国挺直腰杆的时刻,背后都是他的心血。
![]()
1979 年他又亲赴辐射区捡核弹碎片,”果受了严重辐射,后来查出癌症。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还拉着同事的手问:“上次试验的数据出来没?没问题吧?”
他这一辈子,没享过多少福,却用自己的命,给咱们国家筑起了最硬的核安全屏障 —— 现在咱们能安安稳稳过日子,不用怕别人拿核武器吓唬,这里面就有他的功劳。
![]()
第二位: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公认的 “祖师爷”,导弹、卫星这些国之重器,全是他带着队伍从零拼出来的。
1955 年回国前,他已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手握核心航天技术,却历经 5 年阻挠才冲破封锁归来 —— 当时美国海军次长直言 “他一个人能顶五个师”。
![]()
回国时中国连导弹的实物都没见过,钱学森直接挑了 100 多名大学生,开起《导弹概论》课。
没有教材就自己连夜写,没有模型就用黑板画图,手把手教大家算弹道、画图纸,把航天基础理论一点点灌输给年轻人。
![]()
1962 年 3 月 21 日,自主设计的 “东风二号” 导弹发射仅 69 秒就坠毁,炸点离发射台才 680 米,现场科研人员都哭了。
第二天钱学森就赶到基地,扒开残骸逐一排查,最终找到病根:导弹振动没被控制系统考虑,发动机强度也不够被烧穿了。
他提出 “导弹不能带着疑点上天”,每周召集负责人到家里讨论,还常去实验室蹲点解决问题,用系统学方法统筹各个部件的协调运作。
![]()
两年后改进型 “东风二号” 精准命中目标,三个多月后原子弹爆炸成功。钱学森紧接着推动 “两弹结合”,让导弹驮着核弹头飞,1966 年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有了能实战的核威慑力量。
他还牵头创办中科大近代力学系,请来郭永怀等顶尖科学家授课。
中国航天的骨干大多是他的徒子徒孙,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全靠着他当年打下的基础。没有这位 “祖师爷”,就没有守护家国的 “倚天神剑”。
![]()
第一位:杨振宁
第一的是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可能有人觉得意外,但看过他的成就就知道实至名归。
1956 年,他和李政道针对粒子物理的 “θ-τ 疑难”,提出了 “宇称不守恒” 理论 —— 说自然界在弱相互作用中,镜像世界里的运动其实不对称。
这想法在当时颠覆了物理学界公认的真理,几乎没人相信。
![]()
直到吴健雄团队用钴 60 做实验,在 0.01K 的极低温下,通过强磁场控制原子核自旋方向,发现电子发射确实不对称,才证实了这一理论。
仅仅一年后,两人就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创下诺奖最快获奖纪录。
![]()
但这只是开胃菜,1954 年他和米尔斯提出的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 才是真正的大招。
这理论最初不被看好,却成了物理界的 “通用数学框架”。
![]()
他提出 “对称支配力量” 的核心观点,后来描述原子核内强相互作用、粒子衰变弱相互作用,以及日常电磁相互作用的理论,全都是在这框架上搭建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更是直接以它为基石。
有人统计,基于这个理论研究拿诺奖的科学家至少有十几位,杨振宁自己则说 “只是种了棵树,后人让它长成了森林”。
![]()
2003 年他回国定居清华,推动建立高等研究中心,亲自给本科生上《普通物理》,还劝说姚期智等顶尖人才归国,捐出奖金设立奖学金。
现在中国理论物理能跟上世界前沿,离不开他播下的种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