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池法院行政审判团队历经重重波折,成功审结一起持续十余年的父女纠纷案件。案件从送达开庭到最终履行,虽困难迭出,但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不仅依法作出判决,更赢得双方当事人认可,圆满实现“案结事了”。
![]()
案件始于十余年前的家庭承诺。女儿离婚后,父亲允许其在自家承包地上建房。女儿顺利完成审批手续并启动房屋建设。主体工程竣工后,女儿外出务工,房屋内部装修及院落附属设施则由父亲夫妇二人倾力完成。后因房屋拆迁,父亲领取了19万余元补偿款,女儿对此表示异议。多年来,女儿通过多种途径维权,期间经多方协调获得10万元补偿,但剩余9万余元及宅基地建房问题始终未能解决,最终诉诸法律。
![]()
原告父母年事已高,均已八十多岁,行动颇为不便。本着司法为民的宗旨,审判团队将巡回法庭设在被告家的院子里,特邀村组干部及双方当事人亲属参与调解。审理过程中,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案件看似即将圆满解决。
然而,就在法院准备向双方送达调解书时,原告突然反悔,调解协议功亏一篑。法院经认真审理,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法作出判决:父亲需再向女儿支付5万元补偿款,同时驳回女儿的其他诉讼请求。
![]()
判决书送达后,被告情绪激动。双方当事人都对判决结果表现出不满。面对这一局面,审判团队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从法理、情理、事理多个维度,细致入微地阐释裁判理由和法律依据,以极大的耐心开展判后答疑工作,既讲透法理,又说通情理。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一遍遍细致入微的解释,如春风化雨般消融着当事人心中的坚冰,双方逐渐理解了裁判的法律逻辑和价值考量。判决生效后,行动不便的被告主动联系法官要求履行给付义务,如期支付了5万元案件标的款。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家庭纠纷,终于在司法的温情守护中画上圆满句号。
![]()
这起案件的成功化解,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司法工作的温度与智慧。审判团队通过上门服务、巡回审判、多元调解和判后答疑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法理情的有机融合,为化解家庭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益借鉴。
法官寄语:“这起案件的推进之路,有送达时的焦灼、有沟通中的误解,但最终在理解与包容中迎来圆满。法律不仅是定分止争的标尺,更是修复亲情的桥梁。父亲从抵触到认可、从失言到致谢,女儿从坚持诉求到接受结果,背后是对法理的认同,更是亲情的羁绊。希望双方以此次判决为新起点,放下过往分歧,多念养育之恩、血脉之情。彼此以包容相待,让矛盾消散,让生活安宁。”
来源:华池法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