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战略上的懒惰来掩盖战术上的勤奋——这句话许多老板都听过,也认同。
它的意思是,很多经营者整天陷在具体事务里,到处“救火”,却抽不出时间思考企业的未来。
结果往往是:身体累垮了,企业也走不远。
但今天我想谈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有些老板,其实是“死”在战略的勤奋上。
快到年底了,又到了企业制定明年战略的关键时期,很多老板会召集管理层,关起门来花好几天,精心绘制一幅“战略地图”。
![]()
什么是战略地图?
就像用导航:先确定目的地,再规划路线,设定关键路标,明确用什么交通工具、花多少时间到达。
战略地图也是如此——它要回答:公司现在在哪?各部门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重点抓什么?最终如何达成目标?
战略会议当然重要,它决定了企业未来的方向。
但问题来了:很多战略听起来高大上,地图画得也漂亮,老板自我感觉良好,可一到执行阶段,目标总是达不成。
为什么?
从根本上说,战略是老板想要实现的目标:明年的销售额、利润率、新品数量、市场占有率……这些都是老板的期望。但战略制定之后,靠谁来实现?要靠团队。
现在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战略落地必须依赖团队共识,只有让公司上下都清楚理解战略,才有可能实现它。
我走访过不少企业,常发现一个现象:问老板战略,他能说得很清楚;但问各部门高管,答案却五花八门。这样的企业,战略注定落空。
老板也很困惑:明明大会小会反复强调,为什么下面的人就是记不住?目标一次次完不成,自己却束手无策。
![]()
其实,这里缺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利益。
如果战略不与员工的利益打通,空谈目标毫无意义。销售额、利润率、新品开发……这些战略目标跟员工有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要为之努力?
没有利益的趋同,就没有思维的统一,想统一思维,先要统一利益。
怎么统一?关键在于绩效管理。
必须把悬在半空的战略,分解成各部门、各岗位的绩效指标,让“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然后,把这些指标和员工的工资挂钩——不管什么岗位,统统关联。
- 业务团队要考核过程、结果与效果类指标,比如销售额、回款率、新客户开发数等;
- 生产部门要看产品合格率、交期、客户投诉、库存周转等;
- 二线部门也不能例外,费用控制、文化宣导、报表准确性等都应纳入考核。
不同部门考核重点不同,但如果指标选错,执行就会与战略背道而驰。
选指标,重质不重量。 我曾见过一个企业,一个岗位设了20多个指标,绩效体系形同虚设。指标一多,员工就失去焦点,统计和检视也成了负担。
我建议:
- 基层岗位:3–5个指标
- 中层管理:6–8个指标
- 高层领导:2–3个指标
![]()
数量不多,但每个都必须紧扣战略重点。避免使用“领导力”“团队建设”这类模糊指标,要选能真实反映战略落地的关键数据。
通过绩效管理,我们把高层、中层和基层串联起来,避免“各唱各的调”;把战略目标分解为各部门的关键指标,杜绝“抓不到重点”。
说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明白问题的核心了:战略落不了地,往往是因为没有打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链条。
- 你想让团队往前冲,却发着固定工资,员工怎么可能有动力?
- 你想维护老客户、控制营销成本,却用“底薪+提成”激励业务员,他们当然只会追求短期成交,不顾公司长期成本。
战略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事。只有让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目标长在同一根藤上,战略才能从墙上走下来,从纸上跳进去,真正变成团队每一天的行动和结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