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军衔简介
将帅(Generalität)是奥匈军队中最高级别的军官,他们通常担任旅及以上大型单位的指挥官。
奥匈将帅军衔从高到低分别为陆军元帅,大将,兵种上将,中将和少将。将帅领章为宽3.3厘米的金色饰带刺绣在猩红色底衬上。陆军元帅的饰带为波纹状,饰以三片茛苕叶。将军的饰带为金色锯齿状,缀一到三颗银色刺绣雪绒花军衔标志,其中大将是缀三颗雪绒花和月桂叶花环。
陆军元帅(Feldmarschall)
![]()
一战前最后一名陆军元帅(奥匈皇帝除外)是阿尔布雷希特大公,他在1863年4月4日晋升为陆军元帅,1895年2月18日去世。奥匈在一战期间晋升了九位陆军元帅,分别是1914年12月8日的弗里德里希大公,1916年11月23日的欧根大公,1916年11月25日的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伯爵,1917年11月5日的赫尔曼·科维斯·冯·科维沙扎男爵和亚历山大·冯·克罗巴廷男爵,1918年1月30日的弗朗茨·罗尔·冯·登塔男爵,1918年1月31日的爱德华·冯·博姆-埃尔莫利男爵,1918年2月1日的斯维托扎尔·冯·博罗耶维奇,1918年10月24日的约瑟夫大公。
大将(Generaloberst)
![]()
大将设立于1915年9月13日,在此之前陆军元帅之下是兵种上将。在1915年5月意大利参战后,奥匈的西南战线总司令欧根大公的军衔只有上将,甚至和下属军衔相同。但当时无法将欧根大公晋升为陆军元帅,因为此时唯一一名陆军元帅是最高统帅弗里德里希大公。所以奥匈参照德国军衔,设立了大将军衔,并在1915年5月22日晋升欧根大公。一个月后,总参谋长赫岑多夫也晋升为大将。设立大将还有助于解决奥匈和德国联合指挥权问题,因为德国大将因为军衔问题曾拒绝接受奥匈上将指挥。不过奥匈条例尚未规定大将军衔,直到1915年9月13日才正式规定大将的领章样式。1916年2月才首批正式晋升。到1918年11月11日奥匈军队解散前,共有25人晋升为大将,其中8人晋升为陆军元帅。
兵种上将
![]()
兵种上将共分为三种:步兵上将(General der Infanterie),骑兵上将(General der Kavallerie)和炮兵上将(Feldzeugmeister)。1908年前,步兵上将和炮兵上将不区分名称,都称为“Feldzeugmeister”。
中将(Feldmarschalleutnant)
![]()
中将最初是陆军元帅的副手,负责协助和代表陆军元帅,当时中将主要负责后勤,补给和警卫工作。所以中将名为“Feldmarschalleutnant”,很多中文网站将其范围为副元帅。奥匈中将主要指挥一个师级单位,而奥匈少将主要指挥一个旅级单位。
少将(Generalmajor)
![]()
将帅军服
奥匈将帅的军服分为礼服和野战服。其中礼服按样式分为奥地利(通用)礼服和匈牙利礼服,按照功能礼服又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所以奥匈将帅总计有四件不同的礼服。大礼服适用于觐见皇帝,宫廷庆典(晚宴和舞会等),出使外国宫廷和圣体节游行等活动身穿,而且不能在军事编队中身穿。常礼服适用于日常和阅兵游行时身穿。
奥地利(通用)礼服之大礼服
奥地利的大礼服包括双角帽,白色大礼服和猩红色长裤。
![]()
双角帽也被称为拿破仑帽,是拿破仑时代常见的帽子,因为拿破仑经常佩戴而出名。双角帽最初是横着佩戴,后发展为竖着佩戴。双角帽由黑色丝绒制成,两侧的宽帽檐向帽冠中心翻折,然后形成一个中间隆起,两边平坦的山形样式。双角帽前后有两个突出的帽檐(两个角)。双角帽侧面翻折的帽檐和前后帽檐边缘都饰以宽8厘米的金色饰带。
![]()
双角帽前后帽檐上都有一个用五排镀金线层叠组成的截头圆锥形帽徽,帽徽中间是奥匈皇帝姓名缩写。双角帽右侧翻折帽檐的最高点有一个直径8厘米的黑色丝织品制成的圆形花饰,从顶部边缘内延伸出两条带有锯齿纹路的金色饰带盖住黑色圆形花饰,金色饰带下端为尖头样式,固定在一枚镀金纽扣上,纽扣图案是奥匈双头鹰徽章。
![]()
![]()
双角帽内衬为白色丝织品,帽圈是棕色皮革汗带,一条黑色漆皮下巴带配镀金单针扣。双角帽上还固定一个可拆卸羽饰,羽饰颜色是绿色,使用秃鹰羽毛染色而成。
![]()
大礼服采用白色细羊毛或丝织品面料制成,前襟为双排扣样式,每排八枚直径20毫米的镀金纽扣,纽扣上用七个圆点组成花纹图案,这是奥匈将帅纽扣标志。大礼服的立领和袖口底衬都是猩红色,立领上是宽3.3厘米的金色饰带制成的将帅领章,金色饰带一直延伸到衣领背面,金色饰带纹路为锯齿状,样式为L形。袖口上也有宽5.3厘米的金色饰带,配一枚小纽扣。大礼服背面腰部以下开衩,开衩左右两侧各有一片装饰性的扇形边缘“袋盖”,配六枚镀金纽扣。白色大礼服的前襟,下摆,开衩和装饰袋盖都有红色滚边。大礼服内衬为白色丝织品。
大礼服正面和背面
![]()
备注:礼服背面开衩处的带三枚纽扣的扇形装饰片其实是袋盖。在燕尾服时代,燕尾服的后腰会有两个横口袋,在燕尾处有两个竖口袋。拿破仑时代军服采用燕尾式军服,这两种口袋成为纯装饰性的袋盖,通常带滚边,配三枚纽扣,横袋盖和竖袋盖也成为当时不同团的区分标志。之后竖袋盖保留了下来,成为近代军服开衩处的装饰物。腰部两枚纽扣最初作用是把燕尾向上翻折固定之用,后成为一种装饰物。一战期间德国军服的把这两枚纽扣作为拖钩,支撑腰带重量。
![]()
大礼服配一条猩红色长裤。由猩红色细羊毛或丝织品面料制成,裤门襟有六枚镀金纽扣,裤腰头有固定裤吊带的六枚镀金纽扣。正面有两个口袋,背面有一个口袋。背面有调节松紧的猩红色单针扣束带。侧裤缝两侧各有一条宽2.6厘米的金色饰带,饰带为锯齿状纹路。金色饰带从裤腰头之下一直延伸到裤腿底。
猩红色长裤
![]()
下图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大礼服
![]()
![]()
![]()
电影《茜茜公主》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扮演者身穿大礼服
![]()
![]()
![]()
![]()
上将的大礼服,属于步兵上将彼得·费迪南德大公。可以看到立领的金色饰带,缀三颗银色刺绣的雪绒花军衔标志,袖口上的金色饰带,猩红色长裤的锯齿纹路金色饰带。腰上系的是金色礼服腰带。
![]()
![]()
![]()
![]()
一名中将身穿大礼服
![]()
奥地利(通用)礼服之常礼服
常礼服的规格次于大礼服,通常在日常和阅兵仪式活动身穿,不能在野战情况下身穿。奥地利的常礼服包括双角帽,步兵筒帽(阅兵)/军官圆筒帽(日常),蓝灰色常礼服和深灰色(黑色)长裤。
![]()
常礼服的颜色为蓝灰色,样式和剪裁同大礼服相同。常礼服搭配一条深灰色,实际是黑色的长裤,侧裤缝两侧各有一条宽3.8厘米的猩红色镶条,这是奥匈将帅的长裤标志。将帅身穿常礼服时也可以搭配马裤,马裤侧裤缝也有两条猩红色镶条。
![]()
![]()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常礼服
![]()
![]()
![]()
![]()
![]()
![]()
电影《茜茜公主》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扮演者身穿常礼服
![]()
![]()
![]()
![]()
![]()
陆军元帅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的常礼服
![]()
![]()
![]()
![]()
![]()
大将鲁道夫·斯托格-施泰纳·冯·施泰纳泰滕的常礼服
![]()
![]()
![]()
![]()
奥匈将帅佩戴一条宽4.6厘米的金色礼服腰带,由金色丝线制成,中间是两条间隔黑色条纹,腰带上有一个长方形镀金腰带扣,图案是奥匈双头鹰。腰带还垂下两条细线流苏,一个流苏柄头是奥匈帝国皇帝姓名缩写,另一个是奥匈双头鹰。
![]()
匈牙利礼服之大礼服
奥地利(通用)礼服是大部分奥匈将帅都可以身穿,匈牙利礼服只有部分将帅身穿。按照规定,只有奥地利大公,担任过骠骑兵团团长,曾在骠骑兵团担任过上校职务的将帅都可以身穿,无论他们晋升将军后担任何种职务。此外来自于匈牙利担任高级指挥职务的将军也可以身穿,他们不需要骠骑兵团履历。匈牙利大礼服是步行礼服,不能骑马身穿,常礼服可骑马身穿。
匈牙利礼服样式是骠骑兵的阿提拉服(Atilla)和佩利斯服(Pelisse)。因为之前介绍过骠骑兵军服,在这里不详细展开了。简单来说阿提拉服是骠骑兵穿在里面的军服,是之前紧身齐腰短夹克的多尔曼服(Dolman)的改款。而佩利斯服是带毛皮镶边的冬装。平时佩利斯服不穿在身上,只穿左袖或当披风身穿,因此也成为骠骑兵显著标志。
匈牙利的大礼服包括毛皮帽,猩红色阿拉提服,白色佩利斯服和猩红色长裤。
![]()
![]()
毛皮帽是骠骑兵专属的军帽,样式为高17厘米的圆筒状,表面覆盖动物毛皮。毛皮帽通常用貂皮制成,帽顶是一个猩红色布袋,垂在帽左侧。帽顶上固定一根高耸的羽饰,羽饰用白色苍鹭羽毛制成,白色羽毛束用金线编织橡果绑住,并覆盖长3.5厘米的黑色鸵鸟羽毛,底部是木杆或金属杆插入帽内。
毛皮帽上悬挂一根直径4毫米的金线和黑线混合编织而成的装饰绳索,这根装饰绳索原本作用是在骑马上缠绕在脖子上,防止毛皮帽掉落。装饰金链两端编织成直径5.5厘米的圆结,上面刺绣金色双头鹰徽和皇帝姓名缩写。圆结下端是流苏柄头和穗带流苏。装饰绳索固定在毛皮帽的右侧。毛皮帽内衬为白色丝织品,帽圈为棕色皮革汗带,配一根黑色漆皮单针扣下巴带。
![]()
![]()
![]()
![]()
![]()
猩红色阿拉提服由猩红色精细羊毛或丝织品制成。立领完全由金色饰带组成。前襟有五排绳索装饰物,左边是圆环,右边是橄榄形纽扣,连接起来可闭合前襟,这些绳索装饰由镀金线按照链子样式编织而成的金链组成。绳索装饰左右两端覆盖金色圆形花饰,垂下椭圆形环(匈牙利军官阿拉提服的绳索两端没有垂下的椭圆圆环)。衣领,前襟,下摆和开衩处都有同样的金链滚边。前襟这种绳索花纹就是匈牙利结。衣服背面也有金链组成的匈牙利结。袖口是用宽5.5厘米的金色饰带和金链组成的匈牙利结。内衬为猩红色丝织品。
![]()
![]()
金链特写
![]()
大礼服搭配的是猩红色马裤,马裤正面大腿位置都有金色饰带和金线组成的匈牙利结。侧裤缝和臀部位置有一条宽3.3厘米的金色饰带。裤腿处开衩,用两枚纽扣闭合,裤腿底部缝制蹬带。
![]()
![]()
![]()
白色佩利斯服和猩红色阿拉提服的剪裁和样式相同,内衬为猩红色丝织品,在立领,前襟,下摆,袖口和开衩处增加貂皮镶边。佩利斯服上固定一根金色绳索,通常只穿佩利斯服的左袖,然后用绳索环绕脖子右边和右肩膀处。
![]()
电影《茜茜公主》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扮演者身穿猩红色阿拉提服
![]()
![]()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身穿猩红色阿拉提服,他脚上穿的是匈牙利马靴(Tschismen),采用黑色山羊皮制成,靴筒口是金线编织的金链镶边,中间是一个金色圆形花饰。
![]()
![]()
陆军元帅弗里德里希大公身穿猩红色阿拉提服
![]()
阿拉提服搭配一条金绳和黄色丝线制成的礼服腰带。
![]()
![]()
匈牙利礼服之常礼服
匈牙利常礼服包括骠骑兵筒帽,蓝灰色阿提拉服(天冷时配蓝灰色佩利斯服)和深灰色(黑色)长裤。
骠骑兵筒帽和步兵筒帽类似于,骠骑兵筒帽上边缘有一条宽6.6厘米的将帅金色饰带,类似于校官,但没有中间三条黑色条纹。筒帽正面中间是金色双头鹰徽,上面是金色圆形帽徽,帽徽后是一根绿色羽饰,由秃鹰羽毛染色制成。羽饰固定在一根铁丝上,铁丝弯折后插入鹰徽背后金色饰带内的布套中。骠骑兵筒帽上还固定一根和毛皮帽相同的金色装饰绳索,装饰绳索环绕帽身,固定在帽身两侧顶部。帽圈为棕色皮革汗带,内衬为白色丝织品。
![]()
![]()
帽内衬和汗带
![]()
金色装饰绳索
![]()
![]()
奥匈双头鹰徽
![]()
绿色羽饰和金色圆形帽徽
![]()
蓝灰色阿拉提服和猩红色阿拉提服基本样式一样,上面匈牙利结使用金色带黑色条纹的丝线制成。蓝灰色阿拉提服搭配深灰色(黑色)长裤和奥地利常礼服相同。蓝灰色阿拉提服的内衬上身是白色丝织品,下摆是猩红色丝织品。
![]()
![]()
![]()
![]()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蓝灰色阿拉提服
![]()
![]()
![]()
根据规定蓝灰色佩利斯服不能像骠骑兵那样披着,是一件随天气变化的制服。在天气寒冷时要穿好蓝灰色佩利斯服,并扣上所有纽扣;天气温暖时可以脱掉不穿蓝灰色佩利斯服。蓝灰色佩利斯服和蓝色阿拉提服样式一样,内衬为猩红色丝织品,并填充了棉絮。衣领,前襟,下摆,袖口和开衩处增加浅棕色貂皮镶边。
![]()
炮兵上将阿帕德·塔马西·冯·福加拉斯身穿蓝色佩利斯服
![]()
将帅军大衣
将帅军大衣和军官军大衣样式相同,但统一采用猩红色滚边,并配有金色将帅纽扣。将帅军大衣只有两种颜色,蓝灰色(后为野战灰)和深棕色,其中深棕色由身穿匈牙利将帅身穿。将帅军大衣内衬为猩红色丝织品。
野战灰将帅军大衣
![]()
深棕色将帅军大衣
![]()
![]()
![]()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