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深秋,西安汉长安城遗址西市考古现场,当考古队员用软毛刷清理出一节带着青苔痕迹的陶管。
![]()
它正是西汉长安城的 “地下下水道零件”。
汉长安城的陶质下水管道,堪称古代城建的 “精密仪器”。
目前已清理出的管道主要有两种形制:圆形管适配居民区,直径 20-40 厘米,单节重约 30 公斤,方便人工搬运安装。
五角形管多用于皇宫区域,边角设计增强抗压性,能承受宫殿建筑的重量。
最关键的是 “榫卯拼接” 技术 ,每节陶管的 “子口” 可精准插入另一节的 “母口”,缝隙处用黏土密封,形成严密的排水通道。
即便在地下埋藏千年,仍能看到清晰的密封痕迹。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的模拟实验显示,这种陶管的排水效率惊人。
在模拟西汉长安城的降雨强度下(每日 50 毫米),直径 30 厘米的管道每小时可排水 1.2 立方米,相当于现代小区的小型排水主管标准。
更精妙的是 “雨污分流” 设计:西市遗址的主干道管道呈 “Y” 形,主管道承接雨水,支管道连接商铺后厨,专门排放淘米水、油污等生活污水,避免杂物堵塞主管道 。
这种思路,比 19 世纪欧洲城市普及的雨污分流系统早了近 2000 年。
2. 覆盖全城的 “地下网络”
汉长安城的排水系统绝非 “局部工程”。
考古发现,从皇宫的未央宫、长乐宫,到平民居住的 “160 里坊”,再到商业区西市,地下都铺设有陶质管道,已探明的总长度超过 3000 米。
未央宫前殿的排水管道更是 “豪华配置”:采用双层五角形陶管,外层抗压、内层防腐蚀,管道内壁还刻有 “大匠” 二字 。
这是汉代官营手工业的标记,说明皇室排水系统由最高级别的工匠负责建造。
对比同时期的古罗马下水道(以石材为主,主要服务于公共浴场和皇宫),汉代陶管的优势在于 “普及性”。
不仅覆盖核心区域,还延伸到普通居民区。
在长安城 “宣平里” 居民区遗址,每户院落的墙角都有小型陶管接入街道主管道,就像现代小区的 “入户排水管”。
这种 “全民共享” 的环卫设施,折射出西汉都城 “以人为本” 的城建理念。
不远处的遗址东北部,另一处发现同样刷新认知。
占地 20 平方米的 “都厕”(公共厕所)遗迹里,4 个青石板蹲位并列排布,每个蹲位下方都连着倾斜的陶管,直接接入地下排水网。
蹲位间的矮墙、角落的 “厕纸替代品”(炭化粟米壳),无不透露着汉代人对环境卫生的极致追求。
汉代的厕所早已告别 “随地排泄” 的原始状态,形成了 “公共厕所 + 私人厕所” 的分层体系。
在汉长安城东北部发现的 “都厕” 遗迹,是迄今最早的汉代公共厕所实物。
地面铺青石板防滑,4 个蹲位用矮墙分隔,保证隐私;蹲位下方的陶管倾斜角度为 15 度,刚好让污物顺利流入地下排水系统,避免淤积。
考古队员还在厕所角落发现了一个陶瓮,里面装满炭化的粟米壳和菜叶 。
这是汉代人的 “厕纸替代品”,比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的 “纸厕纸” 早了数百年。
贵族阶层的厕所则更显精致。
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青铜 “便携式厕所”,堪称汉代 “环卫奢侈品”。
整体呈长方形,下方是可拆卸的粪箱,上方有带扶手的踏板,侧面刻 “便房” 二字。
专家推测,这个厕所是刘胜出行时使用的,粪箱装满后可直接运到农田施肥。
这正是汉代 “粪肥还田” 理念的体现。
《氾胜之书》中明确记载:“取粪汁渍谷种,则苗壮”,可见粪便在汉代不是 “垃圾”,而是重要的农业资源。
考古队员还在这里发现了两个相邻的垃圾坑:一个坑内主要是破碎的陶片、瓦片,另一个坑则满是兽骨、蛋壳和腐烂的植物残骸。
通过土壤检测,前者是 “建筑垃圾”,后者是 “厨余垃圾”,明显是人为分类丢弃的结果。
更关键的是,厨余垃圾坑的土层中含有大量腐殖质,说明这些垃圾最终被运到农田当肥料。
而建筑垃圾坑中的陶片、瓦片,边缘有明显的打碎痕迹 。
它们很可能被重新加工成 “骨料”,用于建筑地基的填充料。
这种 “分类处理 + 资源回收” 的模式,在汉代并非个例。
河南偃师汉代商城遗址中,还发现了专门的 “陶片回收坑”,里面的陶片大小均匀,显然经过筛选。
考古专家王仁湘指出:“汉代人已经意识到,不同垃圾有不同的‘归宿’,这种意识不是偶然,而是农业文明中‘物尽其用’理念的延伸。”
汉代的环境卫生不是 “自发行为”,而是有制度保障的。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都城设有 “都水令”,专门负责 “沟渠疏浚、水环境治理”。
还有 “司空” 官职,掌管 “城郭、宫室、道路、环境卫生”。
这些官员手下有专门的工匠和杂役,定期清理下水道和公共厕所 。
在汉长安城下水道遗址中,曾发现带有 “司空丞印” 的铜印,印证了官方管理的痕迹。
《汉律》规定:“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也就是说,若有人穿墙排放污水,会被打六十杖。
对于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也有 “弃灰于道者,黥为城旦”
的严厉惩罚。这种 “立法护卫生” 的思路,让汉代的环卫设施得以长期运转。
当然,汉代的环境卫生也有局限:公共厕所主要集中在城区,偏远村落仍以 “简易茅厕” 为主;污水最终排入河流,缺乏现代的净化处理。
但这些不足,更凸显了其核心智慧的珍贵 —— 真正的环境卫生,从来不是 “末端清理”,而是 “源头规划 + 资源循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