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吕海涛的回归,是东风集团对其“根基品牌”的最后守护。
文丨乐雯萱
图片丨网络
时隔八年,曾在神龙汽车创造年销70万辆业绩巅峰的吕海涛,重返了这家承载东风集团“发家根基”的企业。
10月28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召开干部大会,正式宣布吕海涛出任总经理,与程军(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师建兴(党委副书记)等新管理层共同组成核心团队。这是神龙汽车继今年5月凭借示界06上市正式开启在华“二次创业”之后,又迎来的一个全新的发展转折点。
作为东风体系内深耕33年的“老兵”,吕海涛的回归带着双重使命:既要唤醒神龙汽车沉睡的体系能力,为这个品牌在新能源时代续命;又要在电动化、智能化的产业浪潮中,为法系车找到契合中国市场的生存之道。
![]()
但不同于其他濒临退场的合资品牌,神龙汽车背后站着的是“不愿放弃根基”的东风集团:从1992年中法合资建厂至今,神龙汽车不仅为东风集团搭建了最初的制造、研发、渠道体系,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汽车人才,如今东风集团旗下东本、奕派、风神等品牌的核心管理层,不少都出自“神龙系”。这份“血脉相连”的根基情谊,让东风集团无法坐视神龙沉沦,而吕海涛的回归,正是这份决心最直接的体现。
01
老将的回归
吕海涛与神龙汽车的羁绊,始于1992年。这一年,刚从武汉大学毕业的他加入初创不久的神龙汽车,成为这家中法合资企业的早期建设者之一。彼时的神龙汽车,正以东风富康开启中国家轿普及的序幕,而吕海涛则在采购、行政、公关等多个核心岗位上积累经验,可以说他的成长轨迹与神龙汽车的发展历程深度绑定。
2012年,吕海涛迎来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出任东风标致品牌部总经理,两年后升任神龙汽车商务副总经理。在他任职期间,神龙汽车创下年销70万辆的历史峰值,东风雪铁龙C4L、东风标致308等车型成为市场爆款,不仅让法系车站稳脚跟,更让东风集团的乘用车制造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
2017年,吕海涛离开神龙汽车,调任东风汽车集团核心管理岗位,先后担任办公室副主任、战略规划部副部长(兼任东风与PSA战略联盟办公室主任)、集团新闻发言人等职。这八年在集团层面的历练,让他跳出了单一企业运营的视角,深度参与了东风集团的战略规划、品牌管理和跨国合作项目,尤其在协调东风与PSA(后重组为Stellantis集团)的战略合作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企业实操+集团战略+股东协同的复合履历,正是他此次回归的核心资本。
此次任命的特殊之处在于,吕海涛在担任神龙汽车总经理的同时,仍保留着东风集团战略规划部副部长职务及与Stellantis集团日常沟通的职责。这一“双重身份”的设计深意很明显:一方面,他能快速衔接东风集团的资源支持,将集团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积累(如猛士智能越野的架构、华为智驾的合作经验)导入神龙汽车;另一方面,凭借多年跨国合作经验,他能更高效地协调中法股东的双方利益,破解传统合资企业“外方掌技术、中方管市场”的矛盾。正如东风集团在干部大会上强调的,这一任命旨在“凝聚中外双方股东力量,助推中国技术与全球资源的高效整合”。
![]()
在离开的八年里,吕海涛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从燃油车主导到新能源爆发的巨变,也亲历了东风集团自主品牌的崛起与合资业务的调整。而作为拥有“既懂神龙、又懂集团、更懂市场”三重优势的吕海涛,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带领神龙汽车破局的不二人选,因此,他的此次回归也被外界寄予了厚望。
02
神龙的困境
作为东风集团乘用车业务的“根基”,神龙汽车曾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30余年的制造经验、成熟的质量控制体系、遍布全国的渠道网络(巅峰时期经销商超1200家),以及数百万的老用户基盘。这些“根基资产”,是许多新势力品牌和新兴自主品牌难以在短期内复制的。只不过,在市场变革中,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力,反而因种种问题陷入了困境。
![]()
对于神龙汽车来说,它的核心困境首先是在品牌认知上。如今,神龙汽车的品牌影响力仍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老群体,他们要么是东风富康时代的车主,要么是“神龙系”员工及家属,对法系车的机械素质、扎实用料有深刻的认知,但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神龙汽车的品牌存在感极低。
在Z世代的汽车认知中,德系、日系是合资首选,比亚迪、蔚来、理想等自主品牌占据新能源市场主流,法系车几乎成为了“小众冷门”的代名词。2024年整个法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比仅1.3%,意味着每1000个消费者中仅有13人选择法系车,而神龙汽车作为法系车的核心代表,自然难逃品牌边缘化的命运。
![]()
其次是法方参与度弱化带来的转型被动。随着Stellantis集团全球战略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重心逐渐转移,对神龙汽车的技术输入和资源支持有所减弱。近年来,神龙汽车的新产品迭代速度远慢于市场,燃油车时代的技术优势,比如底盘调校技术,并没有延伸到新能源领域,而新能源核心技术的研发又缺乏法方的支持,导致转型滞后。
如今的神龙汽车,已逐渐脱离“中外合资”的传统模式,而更偏向“东风自主运营”。像今年5月神龙汽车推出的全新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示界“,就是基于东风电动架构开发,中方主导三电与智能化,法方专注设计与驾控,供应链本土化率达到了92%。不过,这种“名义上合资、实质上自主”的转变,虽然让神龙获得了更大的决策自主权,但也意味着需要独自承担转型成本和市场风险。
![]()
再者是渠道的萎缩和用户信任度的下滑。随着销量持续下滑,神龙汽车的经销商网络从巅峰时期的1200余家缩减至2024年的不足400家,且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市场,一二线城市的渠道覆盖严重不足。渠道萎缩导致消费者购车、售后不便,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流失,而用户信任度的下滑又让经销商信心不足,形成了恶性循环。
03
能否触底反弹?
即便困难重重,神龙汽车的根基优势仍然是在的。在当下中国汽车市场合资品牌集体承压的背景下,神龙汽车的突围路径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它不是像传统合资企业那样依靠外方技术输入实现突破,而是依托自身积累的根基展开自救。
![]()
神龙拥有庞大的老用户基盘,因此,想要破局,首先要激活根基资产,重建用户信任。截至2024年2月,神龙汽车已拥有超过637万客户基盘。2025年,相关调研显示法系车在中国有650万消费者基盘,市面上还有超400万辆法系车跑在路上。对于数百万老用户而言,对神龙品牌的情感是最大的痛点,而每一个老用户都将成为品牌的潜在传播者。
其次是借力东风资源,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突围。吕海涛的回归,其实就暗示了东风集团的资源倾斜,它意味着东风集团已经将神龙汽车纳入了核心的“扶持名单”。从新推出的自主新能源品牌“示界”也可以看出,其共享东风集团的三电技术平台,后续还有望搭载东风与华为合作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目前,神龙汽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共享东风集团的核心资源,而神龙汽车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资源与自身优势结合,打造出“法系基因”和“中国智能”相结合的差异化产品。
![]()
再有,成熟的制造与品控体系也将为神龙汽车给到品质加持。神龙公司是“全国质量奖”“长江质量奖”的双料得主,在Stellantis集团旗下52家工厂中,神龙公司武汉工厂制造质量水平排名第一、成都工厂排名第五,稳居第一阵营,其工艺水平也处于行业前列,多年积累的质量控制经验有助于确保新能源产品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股东协同的新范式,是神龙汽车破局的另一关键。虽然法方参与度弱化,但吕海涛的双重身份仍能推动双方资源互补。近期,有爆料称,Stellantis集团正在与东风汽车集团探讨深化合作,甚至有消息表示Jeep可能会与猛士合作。若能落地,中方输出新能源技术,外方提供品牌和全球渠道,一旦达成这种双赢模式,也能为神龙汽车带来间接利好。
当然,神龙汽车的破局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相较于其他合资品牌,神龙汽车有着更丰富的“根基资产”,吕海涛的回归,无疑让这些资产有了被激活的可能。
小订过万“演”了这么久,终于有人戳破了窗户纸?
20万订单与6000辆交付,小米YU7的故事接下来要怎么圆?
为何部委要查“0公里二手车”?因为我们都会变成受害者!
用车遇难题,投诉有门路
轰Party现开启汽车相关投诉通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登录小程序进行反馈、投诉
您的声音,我们帮您传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