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架轰-6K轰炸机抵近至台岛12公里空域时,台军防空雷达的警报声恐怕已响彻指挥中心。这个距离意味着什么?相当于站在台北101大厦楼顶,能用肉眼看清海岸线上的礁石纹理。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战神"轰炸机全部挂载实弹——鹰击-12反舰导弹的400公里射程覆盖整个巴士海峡,长剑-20巡航导弹则能将关岛纳入打击范围。这场打破惯例的演练,正在用钢铁航迹重绘西太平洋的力量版图。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军事威慑升级:从"海峡中线"到目视距离的质变
轰-6K此次演练最突破性的进展,在于彻底撕碎了所谓"海峡中线"的心理防线。相比此前在台海中线以西的巡航,12公里的目视距离标志着解放军已实现从象征性存在到实质控场的跨越。台军未敢升空拦截的沉默,暴露出其全球最密集防空导弹阵地的效能缺陷。
![]()
image
这种抵近飞行本质上是对台防空体系的穿透测试。当轰-6K飞行员平静报告"海岸线清晰可见"时,背后是完整的"侦-控-打-评"作战链条在支撑。卫星影像显示,配合演练的"吉林一号"星座已能实时识别台岛军事设施,形成"看见即摧毁"的战术闭环。
战神之翼:轰-6K的三大战略威慑力
全域覆盖作战半径
轰-6K的3500公里作战半径在地图上划出一个惊人的圆弧:东至第二岛链关岛,北抵日本冲绳,南罩南海诸岛。此次演练特意选择台岛以东空域,实质是在预设"反介入战场"。美军评估报告指出,12架轰-6K组成的编队可向关岛方向投射36枚巡航导弹,足以瘫痪安德森空军基地的关键设施。
![]()
image
复合打击能力
挂载方案暴露了针对性极强的战术设计:鹰击-12反舰导弹专克美日宙斯盾舰,4马赫的末端速度令现有拦截系统成功率不足30%;长剑-20则能精确打击台岛纵深的指挥中枢。这种"海陆双杀"配置,同时锁定了"台独"基础设施与可能干预的外军舰队。
体系作战优势
演练中出现的歼-10护航编队与空警-500预警机,揭示了更宏大的作战图景。轰-6K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作为"体系节点"融入联合打击网络。这种多维度协同能力,正是美日反导系统面对饱和攻击时最忌惮的"阿喀琉斯之踵"。
战略信号解码:演练背后的三重政治语言
对台当局而言,实弹挂载与模拟对抗直接拆穿了"豪猪战略"的幻想。台军退役将领坦言,12公里的距离意味着从发现目标到导弹命中只需90秒,任何"以武拒统"的企图都是自杀行为。
对美震慑则体现在精妙的时机选择——演练恰逢中美高层会晤前夕。特朗普"危险却回避承诺"的矛盾表态,暴露出美国在军事干预问题上的战略犹豫。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显示,解放军已具备在72小时内建立台海禁航区的能力。
更深层的信号在于规则重塑。轰-6K的航迹正在将战术优势转化为战略新常态。当台岛周边空域成为解放军常态化训练区,所谓的"国际水域"叙事正在被实际行动解构。
西太平洋力量重构:从区域拒止到战略自信
轰-6K的常态化前沿部署,标志着西太平洋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转折。3500公里的作战半径不再是纸面数据,而是切实重构着"第一岛链"内的游戏规则。美军印太司令部不得不重新评估:当中国空军能将战略打击平台推进至目视距离,传统的地理屏障已失去意义。
飞行员那句平静的"海岸线清晰可见",或许会成为历史转折的注脚。在军事优势已转化为战略主动的今天,两岸统一的终极答案,终究要写在实力构筑的现实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