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3年,整个晋国政坛,正在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大地震。
权倾朝野的“三郤”家族,被晋厉公满门诛灭。
仅仅隔了两个月,晋厉公又被权臣栾书和中行偃弑杀于宫中。
两次血腥杀戮后,所有的卿族大夫都成了惊弓之鸟,生怕下一个被清洗的就是自己。
![]()
就在这个节骨眼,一个名叫孙周的十四岁少年,被卿族大夫选中。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兴之主,带领晋国走向复霸的晋悼公。
复霸的幻想
一开始,在大家眼中,他不过是一个被权臣选中的傀儡。
然而,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少年在踏进晋国的第一刻起,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老练与强势。
他更是向群臣们宣布:他不是来当傀儡的,他是来收网的!
我能为君本非我欲,岂非天意?寡人羁旅他邦,且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乎?君之贵者,命令以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无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名,只在今日;如其不然,听卿等更侍他人。吾不能坐拥空名之上,为州蒲之续也。
他与大臣们订立盟约,条条款款,剑指卿权,重塑公室权威。
![]()
短短时间内,晋悼公竟然稳住了局势,让那群飞扬跋扈的权臣们俯首帖耳。
而晋悼公一个“外来户”,之所以能迅速压制群臣,核心就四个字:借力打力。
当时晋国的政治环境:厉公被弑,三郤覆灭。
这些个卿族大夫们,自己都把自己吓破了胆,人人自危。
他们内斗可以,但谁也不想国家彻底乱套。
因为,这样会断了所有人的财路和生路,那就都别玩了。
所以此时,大家是迫切需要一个“裁判员”能来结束乱局,恢复秩序。
而晋悼公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所有人的心理预期。
他血统正统,年轻聪明,跟国内的各卿又无瓜葛,来当裁判员再合适不过了。
![]()
晋悼公也巧妙地利用这份“合法性”,在合法的框架内,一步步“套路”权臣。
晋悼公看似尊重,实则是利用各派矛盾褫夺其权,从而树立公室权威。
当时晋国的局面,用士燮的话说:不有外患,必有内忧!
大家这时候都看得出来,晋国真正的心腹大患是国内这些“侈卿”,也就是嚣张的卿大夫。
晋悼公作为一个有为之主,也十分清楚晋国的问题所在。
但是,想彻底解决卿族坐大的问题,对晋悼公来说并不容易。
因为他是被国内权臣“迎立”回来的,和当年的晋文公、晋成公一样,先天不足。
他的权力基础,本身就建立在与国内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的妥协之上。
如果想直接动刀武力解决卿族,那晋厉公刚给他打过样了。
![]()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晋厉公身死名裂,国内人心慌慌。
所以,对外的争霸战争,成了他唯一且最佳的选择。
晋悼公把大家的视线引向国外,用对外战争的胜利,提升国君的声望。
用胜利带来的利益,堵住国内卿族们的嘴,暂时缓和晋国内部的矛盾。
于是,“宣王中兴”的剧本在晋国重演。
晋悼公整顿内政,调整战略,九合诸侯,把楚国打得没脾气,也确实营造出了一派“复霸”的强盛景象。
可这,终究只是一种充满了虚无色彩的强盛。
悼公的困境
妥协是晋悼公的无奈之举,那么更绝望的是:他发现自己几乎无路可走。
![]()
他想解决君权衰落的问题,但手头唯一能用的理论周礼,已经被他们这些诸侯玩坏了。
当初,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周公制礼作乐,用分封、宗法、礼乐来维护天子的至高无上。
可到了春秋,诸侯们翅膀硬了。
他们为了自己扩张的利益,开始架空并篡改周礼的解释权。
天子想扩军,诸侯们说:不行,天子要修德。
天子想找诸侯要点钱,诸侯们说:不行,这不合礼。
就这样,诸侯们用礼法给天子套上了绞索。
到了春秋中后期,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又从诸侯下移到了卿大夫手中。
![]()
卿族大夫们,又用周礼那一套,限制诸侯国君的权力。
诸侯们当年射出去的箭,如今正中自己的眉心。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赵盾弑君这个事件。
赵盾专权,晋灵公想设宴除掉他,结果让赵盾给跑了。
赵盾的堂弟赵穿得知后,为了替赵盾出气,就杀了晋灵公。
结果,史书中却批评晋灵公“不君”,说他不像个国君。
而赵盾回国后,继续掌权,反被誉为“古之良大夫”。
你看,这就是舆论话语权在卿大夫阶层手里的后果!
他们为了给赵盾洗白,连晋灵公小时候用弹弓打人、杀厨子的劣迹都能翻出来,就为证明他死有余辜。
![]()
这在后世的帝制时代,简直不可想象。
之所以讲赵盾弑君的事,只是想告诉大家:晋悼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困境。
你讲道理,可道理的解释权在别人手里。
你动武,有晋厉公的前车之鉴。
除非晋悼公能像晋献公那样,是个不讲规矩的“浑不吝”,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但晋悼公是个“完人”君子,他爱惜羽毛,注定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而这不仅是晋国的悲剧,更是春秋中后期所有诸侯的集体困境。
时代的洪流
在晋悼公执政后期,卫国国君卫献公,因为受不了大夫孙林父的跋扈,想逼迫他流亡。
![]()
结果,孙林父直接发动政变,反而把卫献公赶出了卫国。
这还不是最匪夷所思的,更魔幻的是当时的舆论。
《左传》中,一开始明明记载孙林父是个嚣张无礼的小人。
可事件发生后,所有的枪口都对准了卫献公。
卫献公的母亲定姜罗列了他三条罪状,鲁国也骂他“其言如粪土”。
乐师师旷更是引经据典,论证卫献公活该。
卫国这件事,最终由晋国这个霸主来评判对错。
一开始,晋悼公想主持公道。
但是,他的大臣们,包括有弑君前科的执政荀偃,都一致站队孙林父。
![]()
甚至,卿大夫们将主持盟商讨此事的地点,选在孙林父的老巢戚邑。
这等于就是直接告诉天下:卿大夫驱逐国君,霸主认可!
这一刻,晋悼公沉默了。
卫献公的遭遇,让他难免兔死狐悲。
晋悼公从中,仿佛看到了晋国的未来。
他如果帮卫献公,就是在挑战整个卿大夫阶层的底线,是在否定自己权力基础的合法性。
他主导的“复霸”,看似提高了君主的威望,却也给卿大夫披上了一件“霸主重臣”的外衣,让他们更加尾大不掉。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浪潮下,晋悼公感到深深的无力。
![]()
可历史,就是这样吊诡。
春秋早期,各国国君为了对付公族近亲的威胁,大力任用异姓卿大夫。
结果到了春秋后期,这些异姓卿大夫坐大,反而成了更可怕的敌人。
前一个时代的解药,却成了下一个时代的毒药。
在晋悼公去世的那一刻,依靠复霸成功塑造的公室威望轰然倒塌。
晋国的政局,再次被拖入阴晴莫测的漩涡。
中行氏、范氏、栾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大家族,再也无人能够压制。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