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清朝的开国皇帝是谁,可能有不少人会选努尔哈赤。
他是第一个统一了女真,并建立后金的人。后来的清朝就是从他的后金改名的。
也有不少人会选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
皇太极虽然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王之位,但他才是那个第一个称帝、改国号为清、把清朝从一个部落变成一个王朝的人。
但不管怎么选,总归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二选一。
但问题是,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的庙号是“祖”,后边的皇帝庙号是“宗”。
可是清朝有3个庙号“祖”的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顺治和康熙。
皇太极这个清朝真正意义上的开国皇帝,庙号却仅仅是“太宗”。
这未免太不可思议。
这是什么原因呢?
![]()
01、庙号的发展
要说只有开国皇帝的庙号可以是“祖”,这也不绝对。
历史上有不少朝代,其中不乏汉人王朝,有好几个皇帝的庙号是“祖”。
古代的庙号制度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朝有两个“祖”,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的商汤庙号“太祖”,将都城迁到我们熟悉的殷的盘庚庙号“世祖”。
可见从庙号制度建立之初,“祖”这个庙号就不是开国君主专属。他们的评价体系是“祖有功而宗有德”。
后来周朝推翻商朝之后,没有沿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反而自行制定了一套谥号制度。
秦始皇统一之后,非但不用庙号制度,连谥号制度都废除了。
直到刘邦建立汉朝,才又把庙号制度和谥号制度双双捡起来。
![]()
汉朝是庙号和谥号一起用。
区别在于,每一个皇帝去世之后都会有谥号。
例如我们常说的汉文帝、汉武帝,就是因为他们的谥号分别是孝文皇帝、孝武皇帝。
但只有为汉朝立下巨大功绩的皇帝,才配拥有庙号。
西汉有庙号的皇帝只有4人而已,其中开国皇帝刘邦庙号“太祖”,后人一般把他叫做“高祖”。
汉文帝庙号“太宗”,汉武帝庙号“世宗”,汉宣帝庙号“中宗”。
东汉的庙号也同样金贵,唯一一个庙号“祖”的皇帝是建立东汉的刘秀,庙号是“世祖”。
这很符合大家关于开国皇帝庙号为“祖”的印象。
然而从曹魏开始就乱套了。
![]()
虽然曹魏实际上的开国皇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他逼迫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禅位给他,这才建立了曹魏。
但实际上曹魏的基业是曹操打下来的。
所以曹丕登基之后,自然要追封曹操为皇帝,并且庙号为“太祖”。
而曹丕去世之后,庙号为“高祖”。
这两个人,一个是某种程度上真正意义的开国皇帝,一个是实打实名义上的开国皇帝,庙号都叫做“祖”还说得过去。
曹丕的儿子曹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该叫作“祖”了。
可他没有亲生儿子,担心养子去世之后追尊亲生,所以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定下了“烈祖”的庙号。
古代的庙号是去世之后的盖棺定论,可是曹叡自己给自己定庙号,这无疑是在破坏宗法制。
这也让曹魏居然有3个庙号“祖”的皇帝。
![]()
后来晋朝,哪怕分为西晋和东晋,也依然只有一个庙号“祖”的正经皇帝,那就是开国皇帝司马炎,庙号“世祖”。
不过由于司马家的基业不是一代打下来的,所以司马炎把祖父、父亲都追封成了皇帝,庙号都是“祖”。
后世存在感比较强的大朝代里,唐朝只有开国皇帝李渊庙号“高祖”,其余的皇帝,哪怕连李世民都只庙号“太宗”。
宋朝只有开国皇帝赵匡胤庙号“太祖”,其他的哪怕建立南宋的赵构都只是庙号“高宗”。
可是这意味着这两个朝代的太庙里只有这唯一庙号“祖”的了。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给自己没当过皇帝的祖上追封了一堆“祖”,高祖父叫献祖,曾祖父叫懿祖,祖父叫太祖,父亲叫世祖。
宋朝开国皇帝也给祖先追封了不少“祖”。
只不过这些人都没当过皇帝,并且他们和司马炎的父祖不一样,他们对王朝的建立没有什么贡献,所以讨论皇帝庙号的时候并没有怎么讨论他们。
但他们都是实打实的“祖”,这无疑也是在打破只有开国皇帝称“祖”的潜规则。
此外南北朝这些小朝代,有不少非开国皇帝的庙号是“祖”,不过总体影响力不是很大。
![]()
明朝不一样。
明朝一开始的庙号还是很符合大众认知的。
虽说朱元璋称帝之后也追封了一堆祖先为“祖”,但正经的皇帝里,只有朱元璋一人庙号“太祖”。
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没有庙号的。
第三个皇帝朱棣,最开始的庙号是“太宗”,和汉文帝、李世民的庙号一样。
但是嘉靖继位之后,为了追封自己的亲爹为皇帝并塞进太庙,搞了大礼议。
这涉及到一个会贬低朱棣这个太宗地位的连锁反应,过于复杂本文就不赘述了。
于是他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了。
这么一来明朝就有了两个庙号为“祖”的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本该庙号为“太宗”的朱棣。
这是“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评价体系。
![]()
02、清朝为什么有3个庙号“祖”的皇帝
明朝末年,女真在关外崛起。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后建立后金,此时他的自称是“汗王”而不是皇帝。他一辈子都没有当过真正的皇帝。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当了10年汗王之后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清。
所以清朝的开国皇帝是谁一直有争议。
有人认为基业是努尔哈赤打下来的,皇太极只是继承并且称帝了,所以努尔哈赤才是开国皇帝。
有人认为努尔哈赤时期的后金就是个大号部落,而且也没有皇帝的名号,是皇太极把后金改造并发展成了一个王朝,也是皇太极第一个正式称帝并且改国号,所以皇太极才是开国皇帝。
不过当时的清朝官方,是认为努尔哈赤才是开国皇帝的。
![]()
于是皇太极继位之后,学习中原王朝的习惯,追封了一批没当过皇帝的祖先为“祖”。
其中最关键的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按照努尔哈赤才是开国皇帝的规格,把他追尊为“太祖武皇帝”(后来康熙改成“太祖高皇帝”)。
既然清朝人认为努尔哈赤才是开国皇帝,那么在他们眼里,皇太极就是清朝的第二个皇帝,去世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上了“太宗”这个庙号。
毕竟历朝历代第二个皇帝庙号“太宗”是惯例,汉朝的汉文帝、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赵光义,都是第二个皇帝,庙号都是太宗。
明朝的朱棣庙号为“太宗”的时候,也是被视为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当时明朝官方不承认朱允炆。
![]()
问题在于,皇太极去世的时间有点尴尬。
他去世的时候,清朝已经有了一个王朝的雏形,但毕竟只在关外,没有入关。
他去世之后仅仅一年,他的异母弟弟多尔衮就以摄政王身份率领清朝入关,一统天下。
当时清朝的皇帝,是只有7岁的顺治。哪怕入关这件事并没有顺治本人什么事,他也是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之后的第一个皇帝。
清朝迁都北京之后,顺治在紫禁城重新举行了登基仪式。
所以顺治去世之后,清朝也给上了个“世祖”的庙号。这看起来也是合情合理的。
不过顺治的父亲皇太极才是那个真正奠定基业的皇帝,庙号却只是“宗”,顺治没那么大的功绩,庙号却是“祖”,这对比起来就有点尴尬了。
![]()
更尴尬的是康熙。
顺治去世之后,儿子康熙皇帝继位。
康熙在位61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清朝人心目中的“千古一帝”。
按照很多人的观点来看,康熙别管多厉害,不是建立基业的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皇帝,更不是入主中原的第一个皇帝。
那么去世之后庙号就应该叫“宗”。
李世民这么厉害,庙号也是太宗。
然而康熙去世之后,议定庙号的时候,雍正却说: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祖号,方副丰功。
意思是,我爹虽然在宗法上是个守成之君,但是他功绩高啊,相当于是创业的君主了,只有祖的庙号能配得上我爹的丰功伟绩。
于是康熙的庙号是“圣祖”,成为清朝不算那些没掌权过的追封之外,第三个庙号祖的皇帝。
![]()
03、为什么清朝的庙号这么别扭?
所以总的来说,清朝的庙号就别扭在康熙上了。
如果康熙的庙号不是“圣祖”,而是比较正常的例如世宗、高宗,那么清朝皇帝的庙号,总体来说是比较正常的。
毕竟清朝的前身后金,可以说是努尔哈赤从零到一创建的,皇太极在位时期虽然清朝发展了不少,但依然是在关外称雄。
所以皇太极虽然是第一个称帝的,也是第一个把国号改成清的,但依然可以看成是改了一个名字而已,实质上的开国皇帝依然是努尔哈赤。
所以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皇太极庙号太宗,这点问题不大。
而清朝真正发生质变,是在入关之后,从关外的王朝变成大一统王朝。
别管这有多少顺治的功劳,但皇帝总归是顺治本人。
所以顺治得到个世祖的庙号,问题也不大。
![]()
唯有康熙,他既不是打基业的皇帝,也不是称帝和改国号的皇帝,更不是入关的皇帝。
如果真要找他庙号“祖”的依据,也不是不可以,大可以说依照明朝的先例,朱棣不是打天下的皇帝,可是因为功绩很大,庙号后来改成了“成祖”。
更早的商朝,也同样有好几个“祖”。
那么这一套庙号系统的“逻辑”,就不是开国皇帝庙号“祖”,守成的庙号“宗”,而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矩定的。
可问题是,哪怕是在“祖有功而宗有德”的逻辑下,也不应该皇太极的庙号是“宗”,康熙的庙号是“祖”。
他们两个,要么按照开创基业为“祖”、守成为“宗”的逻辑,庙号都是“宗”。
要么皇太极被承认为实际上的开国皇帝,庙号为“祖”,而康熙怎么说都是守成,庙号为“宗”。
要么两个都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逻辑,庙号都是“祖”。
在这个逻辑里,清朝别说有4个“祖”了,再多一些都可以。
但不管在哪一套逻辑下,都不该是皇太极的庙号为“宗”,康熙的庙号为“祖”。
这就是清朝庙号别扭的地方。
你觉得是不是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