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和17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大学生科技社团支持计划”系列活动继续深入高校的旅程,走进华南理工大学与天津大学,为师生举办了两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
羊城探索
视频物联网技术发展与未来展望
华南理工大学的活动由学会秘书长林浩哲主持,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EEE Fellow李远清致辞,CAAI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IEEE/CAAI Fellow孙富春作了题为《具身人形机器人与通用操作》的专题报告,并被聘为科技社团指导教师。
![]()
华南理工大学活动现场
![]()
林浩哲秘书长主持报告会
![]()
孙富春教授作报告
![]()
颁发聘书环节
孙富春教授在报告中阐释了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重要载体的独特优势,重点介绍了一种创新的基于肌腱驱动的刚柔耦合结构仿生人形机器人,其仿生肌肉系统具备媲美人类运动员的响应灵敏度,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全身协同的自适应调节与动态平衡。报告还详细讲解了一种基于子等变的人形机器人通用形态操作方法,该方法显著提升了智能体在不同形态与任务间的泛化能力,并成功实现了人形机器人执行“手舞手绢”等高难度拟人化操作,为在场学子描绘了充满潜力的研究图景。
津门聚焦
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前沿突破
天津大学活动中,CAAI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主任、天津大学北洋讲席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胡清华作了致辞并主持报告会,CAAI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讲席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IEEE/CAA/CCF Fellow马华东带来了题为《视频物联网技术及其展望》的学术报告,并被聘为科技社团指导教师。
![]()
胡清华教授致辞并主持报告会
![]()
马华东教授作报告
马华东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视频物联网是支撑平安中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他系统梳理了视频物联网系统的核心技术,并深入分析了在大模型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该领域面临的诸多挑战性难题。报告强调了云边端协同视频计算、智能运维以及服务生态构建等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为学生们理解这一技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及个人研究方向的选择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倾力打造的青年人才支持项目,“大学生科技社团支持计划”通过名师引领、学术交流、科研指导与社团建设等多层次活动,助力高校学生提升科研能力与创新素养。未来,学会将持续推动该计划在全国高校落地实施,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打造覆盖全国的青年人工智能创新支持网络,帮助更多青年在科研探索与创新实践中成长成才,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人工智能强国战略注入青春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