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和考生选艺术设计类专业时,心里总会打个问号:学艺术到底能不能出成果?学校会不会只教理论不练实战?孩子的创意能不能真正落地、被行业看见?
直到关注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成绩单,这些顾虑才慢慢消散——这所学校的学子,不仅在国际赛场拿奖拿到手软,更能把创意变成服务社会的作品,让“学艺术”真正走得稳、走得远。
![]()
在第九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的全国舞台上,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学子们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15项国家级奖项、42项省级奖项的佳绩中,一等奖作品《节令神兽纪》尤为夺目。
这件由陈诺、梁路亚、张昊祺创作的作品,以二十四节气与十二生肖为灵感,用AI技术赋予传统符号全新生命力,既展现了青年设计师的文化底蕴,更让外界看到了这所应用型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硬实力。
![]()
而这并非杉达的“偶然爆发”,前不久落幕的第六届东方创意之星大赛国赛与BIAF2025釜山国际艺术节中国区选拔赛中,学院学子在国赛斩获3金5银2铜,国际赛事拿下1银1铜,连《面向下肢功能障碍人群的智能辅助产品设计》这类聚焦民生需求的作品,都能从全国万件参赛作品中突围,足见其人才培养的成色。
![]()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长期深耕人才培养的必然结果。作为2019年整合原艺术与设计、传媒、时尚三大学院资源成立的新院系,它从诞生之初就带着“跨界融合”的基因,而支撑这份基因落地的,首先是一支兼具实力与活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30%的教师拥有高级职称,60%是懂行业、能实践的“双师型”人才——他们中既有深耕设计教育数十年的资深教授,也有来自华为、商汤科技等企业的技术专家,更有30%具备境外学习经历的国际化教师,能把AI设计、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既能打好理论基础,又能触摸行业前沿。
![]()
光有优质师资还不够,学院更搭建了让创意落地的“硬件+实践”双平台。4800平方米的实验教学场地里,模型制作工作室、材料与灯光实验室、陶艺工坊等设施一应俱全,学生可以随时把脑海里的想法变成实体模型;40余家校外实习基地则像“桥梁”,把学生送到真实的项目现场。
更关键的是,学院推行的“应用型、国际化、艺科化、跨界性”育人理念,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实践类课程占比超50%,“1+X”证书制度让学生毕业时既能拿学历证,又能握行业技能证;与7个国家10所高校的合作,以及时尚传播、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硕连读双语班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了国际视野;就连全国首个跨学科的“时尚传播”专业,也是为了培养既懂时尚美学、又会传媒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这种“量身定制”的培养模式,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找到生长空间。
![]()
而2025届优秀毕业设计展演,正是对这份培养成果最直观的检验,也让人们看到,学生在杉达的求学时光,绝非虚度。
这场以“韵∞”为主题的展览,不仅展出了120余件涵盖视觉设计、环境艺术、产品设计的作品,更有纪录片、微电影等传媒成果,甚至42名学生带着67套服装设计与4套人体彩绘现场亮相,活脱脱一场“创意盛宴”。更值得关注的是,开幕式上学院与多家企业的签约、27位行业导师的聘任,意味着这些优秀作品将从展厅走向市场,学生的创意真能变成服务社会的力量。
![]()
从米兰设计周的奖项到毕业设计展的落地成果,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用事实证明:它没有走“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而是用优质师资、充足资源与独特的育人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从创意到落地”的全链条成长平台。
在上海杉达学院,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技能,更能学会用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用创意传承文化,这样的求学经历,无疑是对“学有所成”的最好诠释。
关注“一千零一个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最新最全的大学招生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