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向海图强筑粮仓
——防城港市港口区“十四五”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生态修复工程后,山心沙岛如今已成为候鸟的天堂。钟馥蔚摄
“十四五”时期,防城港市港口区紧扣海洋与渔业高质量发展主线,扎实推进海洋资源管理、渔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攻坚克难、创新突破,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海洋支撑。
管理破局:海域资源高效配置激活发展动能
“十四五”时期,港口区以精细化海域管理为抓手,构建起“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监管规范”的海洋资源利用体系。在项目用海保障方面,累计完成10宗工程用海报批,总面积达6.8773公顷,同时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42宗海域,总面积达3388.1026公顷,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空间支撑。
营商环境优化与资金保障同步发力,在依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按期征收海域使用金2524.9万元,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这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资源管控相结合的模式,为后续现代渔业项目落地奠定了制度基础。
生态筑基:修复与防控并举守护蓝色家园
港口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生态修复与风险防控双轮驱动,筑牢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屏障。在生态修复领域,持续推进东湾红树林生态修复、山心沙岛生态岛礁等重点项目的验收与管护,并协助实施2022年、2025年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显著提升了海岸带生态功能与防灾减灾能力。
污染防控与生态养殖成效尤为突出。累计完成8500亩海水池塘尾水处理设施改造,健康生态养殖模式覆盖率实现100%,禁养区清理整改率达98%以上。以海恰恰等公司为代表的新型养殖企业,通过循环水技术实现尾水净化再利用,消毒后尾水达到饮用水标准,真正实现了“养殖零污染”。同时,海洋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完成,配合广西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构建起“监测-预警-处置”全链条防控网络,为渔业生产保驾护航。2025年港口区成为自治区水产养殖绿色循环整县推进试点县区,获自治区专项补助资金700万元,重点用于新型养殖浮阀升级、养殖尾水设施处置等建设;获自治区渔业安全乡镇建设试点补助资金160万元,重点用于“三无船舶”治理、乡镇船舶管理等。
产业升级:科技赋能铸就“亿级蓝色粮仓”
从“靠海吃海”到“科技牧海”。港口区彻底改变传统粗放养殖格局,设施化、智能化养殖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已集聚8家新型养殖企业,建成陆基圆桶550余个、工厂化养殖车间4.2万平方米,形成搏盛、海之恒、长明水产等一批标杆项目集群。其中,长明水产的AI智慧生态数字化养殖项目、鑫润公司的渔光互补基地等新业态,实现了养殖过程的精准管控,与传统池塘相比,陆基圆桶养殖节水90%、节地80%,单位产量提升5倍,单口池最高产量达6800斤/亩。
关键技术突破成为产业升级核心动力。蚝人工繁育、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技术成功推广,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高效运行,配合渔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为养殖成功率提供了全周期保障。2023年以来,政府发放养殖扶持资金600万元,叠加超千万元上级财政项目支持,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全产业链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在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下,港口区现代渔业产能与效益同步飙升。仅陆基圆桶养殖板块,预计年产对虾2330余吨,产值突破1亿元,成功打造“蓝色粮仓”新样板。依托国家级企沙渔港经济区建设,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物流园等9个重点项目已完工,累计投资超30亿元,日处理海产品近300吨,即将启用的万吨级泊位将使年渔获卸港量突破100万吨。
产业融合更添发展动能。企沙镇牛路村通过“养殖+旅游”模式,发展文蛤、对虾等特色养殖8000多亩,2022年渔业产值达2.3亿元。同时依托簕山古渔村景区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一产强、三产旺”的良性循环。这种“渔港+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正成为港口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苏武)
![]()
光坡镇沿海海水养殖与万亩蚝排的景观相互映衬。钟馥蔚摄
![]()
光坡镇渔光互补基地。钟馥蔚摄
![]()
休渔期结束后,企沙渔港的渔船“千帆出海”。钟馥蔚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