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今天(10月29日),上海市胸科医院举办“医疗卫生系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揭牌暨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三项成果转化项目现场签约,转化总金额超过1800万元。“上海市胸科医院医疗卫生系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揭牌,标志着胸科医院成为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第二批认定的医疗卫生系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项目单位。
胸外科手术中,肺隔离技术是保障手术进行的关键。然而传统方式操作复杂,不适用于困难气道患者,且可能造成气道损伤、导管移位等问题。由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科主任吴镜湘牵头的项目“一种智能可视多功能支气管封堵器”,发明出能智能识别支气管结构、操作可视化的系统。医生操作时无需支气管镜辅助即可精准定位,且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粘膜,从根源上降低移位风险,为手术患者带来更安全、更适宜的麻醉体验。
肺结节手术的定位方式长期以来高度依赖CT辅助,然而,穿刺的疼痛、辐射与并发症风险等问题,让患者苦不堪言。由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成兴华牵头的项目“数字孪生的混合现实辅助胸肺定位设备”,通过混合现实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开创性地将定位环节整合到手术室,用虚拟现实影像替代CT,医生在患者全麻状态下,即可“一站式”完成定位及手术,大大降低患者疼痛和风险。当前,该项技术的运用可贯穿肺结节手术的术前、术中、术后全周期。
胸外科术后,传统引流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依赖人工记录与肉眼观察,数据不够精准;另一方面患者活动受限,不利于术后快速康复。由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牵头的项目“数字化胸腔引流系统”,实现了引流装置便携式、数字化升级。这不仅能自动连续记录引流量,精准监测漏气变化,更能打破患者体位限制,让患者可尽早安全下床活动,迈出术后快速康复的关键一步。
三个项目均聚焦临床“痛点”,项目团队现场与企业就后续研发、临床验证及市场推广等工作达成共识。
目前,上海市胸科医院已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科、胸外科、麻醉科等实现多项技术成果转化。侯旭敏表示,医院将致力于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临床智慧转化为切实的医疗产品与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李超红、副院长孙加源都谈到,医院将加快临研创新成果转化,最根本出发点和最终极的目标都是“患者受益”。接下来,医院将继续深化与各方协同、合作,推动更多“医产融合、创新惠民”项目落地,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贡献力量。
原标题:《医卫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地胸科医院,三项医生创新转化金额超1800万》
栏目主编:樊丽萍
本文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