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入泊头地界时,最先迎接你的总是风里的甜香。那不是张扬的甜,是若有若无的,像远山淡淡的青,需要你用心去捕捉。待你摇下车窗仔细分辨,它又散了;等你关上车窗,它又悄悄萦绕在鼻尖。这便是泊头鸭梨给你的第一个暗示——它是个含蓄的北方佳人。
![]()
若在秋日造访梨乡,你会看见一幅流动的画卷。万亩梨园在九月的光里铺展到天边,梨树不高,枝干虬曲,却挂满了金黄色的果实,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梨农们站在特制的高凳上,手法轻柔得像在摘取露珠。他们知道,每一个完美的鸭梨,都住着一个秋天的灵魂,经不起半点鲁莽。
真正的行家挑选泊头鸭梨,看的不是个头大小,是那身恰到好处的“衣裳”。最好的鸭梨,表皮是细腻的浅黄色,像是月光浸染过的宣纸;用手轻抚,能感受到玉石般的温润。最妙的是梨柄处那道天然的斜沟,活脱脱是鸭嘴的模样,这是造化赐予的印记,做不得假。
但泊头鸭梨的魂魄,终究在它的滋味里。我曾在梨农老李家,尝过刚刚离枝的鸭梨。他从井里打上来一桶凉水,将梨浸了片刻。“吃泊头鸭梨,要像对待初恋,”他眯着眼笑,“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慢。”
我接过梨,入手微凉。咬下第一口时,听见了极清脆的“咔嚓”声,那不是普通水果的脆响,更接近上好的瓷器轻轻相叩的清音。随即,甘冽的汁液瞬间充盈口腔——那不是单纯的甜,是带着山泉清韵的甘甜,是阳光、雨露、沃土共同酿造的琼浆。果肉细腻得几乎感觉不到纤维,只在唇齿间化作一汪蜜,徐徐滑入喉中。最难得的是那回味,清清爽爽,没有一丝腻味,只留满口芬芳,让你不由自主地想再尝一口。
老李说,这味道,是泊头的水土一点一滴养出来的。运河的水汽滋润着梨园,渤海湾的季风调节着气候,加上沙质土壤,让梨树根系扎得深,能汲取地层深处的矿物质。“别处的梨,”他骄傲地说,“长得出这个样子,长不出这个魂。”
如今,泊头鸭梨早已走出这片土地,成为河北递给世界的一张金色名片。但我想,无论它走得多远,它的根始终在这里,在这片飘着梨香的沃土上。当你剥开一枚泊头鸭梨,你品尝的不仅是一份甘甜,更是一段千年的风土记忆,一个属于北方的、金色的秋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