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棉花长得比树还高,采摘时得搭梯子往上爬,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在山东德州,一位62岁的老农硬是把这幅画面变成了日常。他种出的棉花植株高达4.26米,单株结出136个棉铃,产量相当于普通棉田几十棵的总和,这样的奇迹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
2
需要借助梯子才能采收的棉花植株
3
位于山东德州的一处普通农家小院,最近成了远近闻名的“奇观之地”。程木兴老人的园子里立着几株奇特植物,枝头挂满白色果实,乍一看仿佛果树结果,可走近细瞧,围观者无不惊讶——那根本不是果子,而是成串的棉花棉铃!
4
这些棉花与大众印象中齐腰高的棉株完全不同,它们挺拔如灌木,茎秆粗壮,叶片繁茂,仿佛一排排小型乔木矗立在田间。许多人难以置信,纷纷拿出工具实地测量。
![]()
5
有人带着卷尺专程前来验证,结果令人瞠目:其中一棵植株从地面直冲云霄,高度精确达到4.26米。其主干坚实有力,直径接近孩童手腕,不仅个头惊人,生产力更是超群。仅一棵植株上就长出38条可结果枝条,挂果量达92个棉铃。
6
而园中最出色的那一棵,仅有四个主要分枝,却孕育了整整136个棉铃,堪称“棉花之王”。
![]()
7
人们心里都清楚,常规棉花生长至1.2米已属理想状态,每株能收获十余个棉桃就算丰收。相比之下,程木兴培育的这种“棉花树”,单株产出抵得上数十株普通棉花,产量之高令人震撼。
8
更引人注意的是,这些植株的茎秆逐年变得坚硬木质化,形似小树干,不再像传统一年生棉花那样秋后枯萎,反而展现出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特征,似乎具备持续生长的潜力。
![]()
9
这几株“棉花树”并非自然突变或偶然所得,而是程木兴六年如一日精心选育的结果,源于一次看似平常却又意义非凡的发现。
![]()
10
从一株异常苗株到“棉花树”的诞生
11
故事要追溯到2019年的一个清晨,程木兴照例在他种植鲁棉37号的大田里巡视,查看作物长势。正当他穿行于整齐排列的棉苗之间时,目光突然被一株异样的幼苗牢牢吸引。
12
这株苗明显高出周围同类一大截,茎秆粗壮,叶片宽厚,在整片田地中格外显眼。程木兴耕作一生,对作物有着敏锐的直觉,他当即判断:这是难得一见的优良变异株。
![]()
13
他没有丝毫迟疑,小心翼翼地将这株特殊苗挖出,像对待珍宝一般移植到自家宅院中,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育种探索。
14
没有实验室支持,也没有高端仪器辅助,他的全部装备只有一把卷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以及一双常年劳作、布满老茧的手。
![]()
15
每天天刚破晓,他就出现在试验田里,蹲守在棉株旁,仔细观察每一处变化。测量株高、统计分枝数量、记录棉铃发育情况,并将所有数据一笔一划记入本子,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16
他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农民育种方式——人工杂交与回交技术。
![]()
17
具体做法是将不同品种的棉花进行人工授粉,希望后代能继承双亲的优点。例如,某个品种抗病性强,另一个品种结铃多,通过组合配对,期望获得既抗病又高产的新类型。
18
但由于遗传不稳定,后代表现参差不齐,必须反复筛选。于是他又让优质后代与亲本再次交配,即“回交”,以稳定优良性状,逐步固化理想特征。
![]()
19
这项工作极其耗时费力,每年他都要面对成千上万株试验苗,逐一评估。凡是生长缓慢、结铃稀少或易感病害的个体,一律毫不留情地拔除,最终只保留最优秀的少数几株作为下一代育种材料。
20
正是靠着这份执着与坚持,棉花植株逐年进化,株高不断突破,从最初的1米多一路攀升至如今的4.26米,实现了质的飞跃。
![]()
21
超越高产的价值
22
程木兴投入如此巨大心血,并非只为打造一个“世界最高棉花”的纪录。他真正关注的,是这种新型棉花所具备的两项关键优势:极强的耐盐碱能力与卓越的抗病性能。
23
普通棉花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尤其惧怕盐碱地。我国存在大面积盐渍化土地,长期无法有效利用,成为农业开发的难题。而程木兴的棉花树恰恰能在这类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
![]()
24
这意味着,未来大片原本荒废的盐碱地有望被改造成棉产区,极大拓展棉花种植边界。若在全国范围推广,将显著提升原棉供应量,缓解资源压力。
25
同时,该品种表现出强大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了农药使用频率,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保障了生态环境安全,还能提高纤维品质,为纺织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
26
棉花全身都是宝:棉絮用于制作衣物、被褥;棉籽可榨取食用油;榨油后的棉粕是优质饲料;棉壳可用于栽培食用菌;就连废弃的棉秆也能加工成纸板或生物质燃料。
27
可以说,棉花产业牵动着民生与制造业的神经。一旦这种高产、耐逆、环保的棉花得以规模化种植,带来的不仅是产量飞跃,更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与变革。
28
其实,在德州这片沃土上诞生程木兴这样的民间育种能人并不意外,这里自古就是农业重镇,孕育了无数动人的农耕传奇。
![]()
29
就在德州市夏津县,还保存着一处世界级农业遗产——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桑树群落。
30
这片桑林拥有两万多棵百年以上树龄的桑树,历经风雨仍生机盎然,既是活态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31
当地人视古桑树为传家宝,为每一棵树建立专属档案,详细登记树高、树龄、健康状况等信息,实行精准管护。
![]()
32
凡是在古桑林周边进行工程建设,设计方案必须优先避让树木根系,图纸修改十几次也不足为奇。即便是采摘桑葚,也遵循祖传技法——“抻包晃枝法”。
33
数人合力撑开一张大布置于树下,一人用长竿轻摇树枝,熟透的果实自然脱落落入布中,既高效又不伤树木结构。
34
依托这些古老桑树,当地发展起桑葚深加工产业,推出果汁、果干、保健品等多种产品,同时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形成集生态、文化、经济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35
结语
36
在德州这片深厚的黄土地上,程木兴的“棉花树”象征着新时代农民自主创新的精神力量,而夏津的古桑树群则承载着对农耕文明的尊重与传承。
37
一个是面向未来的科技探索,一个是守护历史的文化坚守,两者交相辉映,共同诠释了这片土地上农业发展的双重智慧:既能守住根脉,又能开创奇迹。
38
这种深植于泥土中的创造力与责任感,朴实无华却意义深远,值得所有人敬佩与学习。
信源:新华网 2025-05-07 山东德州夏津县 这里有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 德州晚报2025-10-21《既能观赏还能育种!德州农民程木兴培育出4.26米高棉花树》
![]()
39
![]()
40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