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我国周边一个非常特殊的邻国,其思想和行为方式有时让人无法理解,最典型的是就是在在1962年,连毛主席都为之困惑。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明白印度为什么要来搞中国。
一般来说,挑衅必然要有底气、有准备,可战端爆发后,局势却出现一面倒的情况,打了两个阶段,两次都是印军一败涂地,若非中央主动叫停,解放军还能继续向其腹地深入。
而在这一战中,我方许多指战员都遇到了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负责指挥瓦弄一线战事的开国少将丁盛1963年应邀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做报告,他除了讲述作战经过、双方差距外,还特别提到一位类似族长的人物。
这位“族长”话语的背后,其实也是我军能够一直打胜仗的根本原因,让丁盛感慨:人民是要革命的!
![]()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第一阶段由张国华指挥,两路出击顺利歼灭印军2000多人,收复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领土,为释放善意,解放军先主动停火。
然而,印度丝毫不理会,反倒持续在增兵,这让中央明白,不将他们打痛,战事是结束不了的,随即就让54军军长丁盛组建“丁指”并率130师入藏,负责攻歼瓦弄之敌。
其实当初54军的情况也特别仓促,麾下的134师和135师高炮部队刚在唐山参加完打靶比赛,还没赶回四川驻地。
130师则是1961年底才完成西藏任务回到四川,以为可以休整一番,对作战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不过,54军常年驻扎于川藏地区,多次参与平叛战斗,关键时刻,组织还是决定把担子加在他们身上。
![]()
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电话打到丁盛处商议战术,王尚荣建议可以先从54军调几个干部过去,把指挥部建起来观察好情况再说。丁盛回道:即使去的人不多,也要有个领头的,还是我来吧!
随后丁盛通知130师做好准备,只要中央的指示一到就立即出发。
1962年10月28日,中央批准丁盛的提议,很快54军通讯连就忙了起来。当天是休息日,大部分指战员都在家里放松,有的还在外面购物、看电影,接到通知后急急忙忙往约定地点赶。
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只是紧急拉练,直到看见仓库里的的厚棉袄、皮大衣、皮帽子、皮手套、40毫米火箭筒、“甜瓜”手榴弹等装备物资后,才意识到是真的要打仗了。因为他们在四川只用着单衣,进藏才需要穿厚衣。
为了战场上能有足够的火力,丁盛又打电话给134师、135师去参加比赛的领队干部,要求他们不得耽误,立即往成都赶,到了成都就搭火车出发。
![]()
高炮部队闻讯也知道事情严重,回成都连家人都没来得及见一面,就又接驳离开了。
从中央下令到130师开拔,一共也就几个小时而已,由于事发突然,部队连动员大会都没有开。不过即便如此,大家的士气还是非常高,觉得中央把保家卫国的重任交给了54军,是莫大的信任和重视。
当时我国没有要全力大打的想法,为了能打痛印度、但又不至于打得印度不顾一切拼命,就对54军首批入藏人员进行了数量限制,希望能掌控好打击力度。
很多没被允许参战的同志非常焦急,写决心书、找到领导一直请求的都有,要求一定要让自己上前线。但组织酌情挑选,没被选中的指战员很多都当众痛哭。
在进藏路上,部队伙食很差,毕竟就那么几个小时准备,实在来不及调动。大家几乎每天只能吃主食,菜和盐都少。但没人抱怨,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尽快赶到一线去。
![]()
在崎岖的山路上,司机加班加点,人歇车不歇,从重庆到察隅,最快的只用了6天时间。如此种种,让丁盛极为感慨,后来多次跟人说:这就是我们的战士,是毛泽东思想教育的结果。
抵达前线后,丁盛作出部署,以130师388团及昌都军分区下属的153团两个营主攻瓦弄,389团及153团下的一个加强营负责进攻曲子札贡、曲嘴一线,390团则穿插至瓦弄后方,攻占瓦弄机场。
战斗打响后,54军打得相当强悍,歼灭印军11旅12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差点生俘其旅长席尔瓦准将。这一战打得印军再无对抗勇气,边境重归平静。
作为一个有功之臣,丁盛后来得到许多关注,1963年12月6日,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院长陈伯钧邀请他前去做个报告,讲解一下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遇到的问题。
丁盛就先是说了接到命令以及入藏期间见证的事迹,称赞解放军的意志。不过他还是很冷静,也指出了不足,即部队在战术方面领悟不足,不及解放战争中的四野王牌,之后应引起重视,多加训练。
![]()
说到这里,丁盛谦虚地表示:我们54军在全军当中只算”三流部队“,不是最一流。如果换做沈阳军区或者广州军区的部队去,肯定能打得更好。
对于印度军队,丁盛认为其基层战士还算顽强,但指挥层水平很差,上下配合存在着严重问题,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呆板。
在我军进攻印军地堡时,印军指挥基本没有命令附近的部队支援,而附近部队既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救,也不选择往后方战线撤,就留在原地等着我军逐个击破。
丁盛被这个情况给弄迷糊了,战后特意询问俘虏为什么不支援,对方答曰:上级没下令支援。又问为何不跑,答曰:上级没下令撤退。
这个情况把丁盛搞得啼笑皆非,虽然很多印度士兵抵抗到了最后,但如此机械,部队哪来的战斗力。
![]()
而让丁盛印象最深刻的却并非战场之上,他说当部队打到边界时,有天一个类似族长的人带了十多个小伙子来慰问,拿着鸡蛋、红薯等食物,非常客气。
对方说希望解放军能到他们村里去、解放这个村子,丁盛有些惊讶,但没有命令只能婉拒。结果那个类似族长的人说:
“我们本来就不是印度人,我们那一带有个传说,你们是龙头,藏族是龙身,我们是龙尾,所以我们是一家人。请过去吧,我们可以杀牛给你们吃,能保障你们两天的饭。”丁盛当时受到的触动很大,但迫于纪律最后还是没有同意。
在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的讲台上,丁盛感慨地说:为什么会有印度群众几次要我们过去呢?主要是我们很好地执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灵魂,是我们军队战无不胜的法宝,它可以争取群众,瓦解敌人。
他这话说完,下面掌声雷动。丁盛最后用一句话做了总结:人民是要革命的,这给我们起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燎原之火的背后,必然是钢铁一般的意志和纪律。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愿意为其抱薪支撑燃烧,第一代领导人的远见,太重要太伟大了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