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对王安石的认识,不应仅仅局限于其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身份层面;对司马光的评判,亦不可仅仅停留在“司马光砸缸”这一广为人知的故事之中。除了“唐宋八大家”之外,还有王安石变法;除了“司马光砸缸”之外,还有《资治通鉴》。他们更多的功绩在于对宋朝的贡献,他们都在致力于拯救宋朝,虽然他们的政见相左,但是却又惺惺相惜。
“君子和而不同”,司马光与王安石皆为道德高尚之人。二人在婚姻方面皆秉持从一而终的态度,私德堪称无瑕。司马光的妻子未能生育,曾购置一名小妾。然而,司马光心怀仁义,赠予其金银后,让她归家。王安石出行不乘坐轿子,体现其质朴作风。当他得知儿子对儿媳施以家暴时,便认儿媳为义女,而后将她外嫁,使其脱离苦海。苏轼曾频繁抨击王安石,然而后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王安石不计前嫌,上书朝廷营救他。
初中历史学习中,有四大改革堪称必学内容,分别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一条鞭法以及雍正改革。倘若能够深入钻研、透彻领悟这四位历史人物所实施的改革举措,那么对于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便大体能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了。
![]()
王安石
王安石与司马光曾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辩,争论的核心议题是“国富民强”与“民富国强”何者更为可行。
王安石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当民众富足之后,国家便能通过税收获取更为丰厚的财政收入,进而实现国家的强盛。而司马光则认为,只要国家拥有充足的财富,就能够带动百姓走向富裕之路。然而,司马光未曾意识到,他所认知的“国”并非单纯指国库,实则涵盖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士大夫阶层在获取财富之后,并不会将其分配给普通百姓,也不会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对不同阶层的资产进行重新划分。他试图让士大夫阶层让出一部分既得利益,就如同从他们手中挤出一些“蛋糕”,从而使普通百姓也能品尝到一丝“奶油”,享受到改革带来的些许红利。
![]()
司马光
王安石的变法,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因为他所抗衡的,是整个权势阶层。最终,王安石背负骂名长达千年之久,被世人冠以“奸相”之名。即便在他离世之后,那些士大夫阶层仍不肯放过他,甚至编造出他出生时家门口有野猪经过这样荒诞的故事来对他进行侮辱。
直至清末戊戌变法时期,王安石才再度被人们从历史的尘埃中发掘出来。事实上,他在当时变法中所展现出的见解,堪称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思想。以青苗法为例,这一举措乃是由国家向百姓提供低息贷款,旨在避免百姓在遭遇天灾时,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卖土地,进而沦为流民,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士大夫阶层兼并土地。而在戊戌变法之际,社会正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王安石的变法理念与措施,更加契合现代人的生活逻辑与社会发展规律。如今,许多西方高层人士都在研读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位背负千年骂名的“奸相”,才得以正名,被尊称为“明相”。
在中国文化的深邃语境中,世间诸事绝非简单的黑白分明、对错立判,万事万物皆强调一个“度”的把握。王安石与司马光,他们各自的主张并无本质之错。北宋王朝所匮乏的,恰是一位能够在他们的主张之间寻得恰当尺度,并将其妥善施行的贤能皇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