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到“加沙围城”,循环的是人性,警示的是未来。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总是押着同样的韵脚。”
当加沙的硝烟在 2025 年仍未散去,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OCHA)公布的数字已逼近 16 万人流离失所、90% 建筑损毁的阈值时,大西洋两岸的电视评论员却在重复一句空洞的台词——“这是史无前例的人道灾难”。
![]()
加沙战争
然而,若把镜头拉远,把刻度拉长,类似的“史无前例”在中国史书里早已屡见不鲜:
• 开元盛世一夕之间被胡人边将撕碎;
• 农夫救蛇却被反噬;
• 中央借外兵平叛,最后反被外兵掣肘。
这些故事被浓缩成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并非种族歧视的咒语,而是对“不对称善意”最冷峻的提醒。
![]()
战争废墟
“接纳—反噬—碎片化”:中国史的三幕剧
1. 第一幕:善意——“开门揖盗”
《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玄宗“宠禄山第宅,赐予无算”,甚至让安禄山在长安“乘御马出入宫禁”。
同样,19 世纪末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以每英亩 20—30 奥斯曼里拉的价格,把沿海低地卖给逃离东欧迫害的犹太复国主义先驱。1880—1947 年,犹太移民从 2.4 万增至 63 万,人口占比从 5% 跳到 31%,却通过犹太民族基金(JNF)控制了 7% 土地。
![]()
巴以位置图
2. 第二幕:反噬——“盛世崩塌”
755 年,安禄山以十五万边镇精兵南下,一年之内两京尽没;唐朝户口从 5288 万锐减至 1692 万。
![]()
安史之乱
1947 年 11 月 29 日,联合国 181 号决议把 55% 的沿海沃土划给占人口 31% 的犹太人;1948 年 5 月 14 日以色列建国,次日阿拉伯联军攻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70 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永远未能返回家园——“Nakba”(灾难日)由此定格。
3. 第三幕:碎片化——“主权空心化”
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虽奉朝命,实自为政”,朝廷只得“以土地换苟安”;吐蕃、回纥轮流勒索,长安每闻铁骑而色沮。
![]()
奥斯陆协议
1993 年《奥斯陆协议》把约旦河西岸切成 A、B、C 三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NA)仅直接管理 A 区 18% 土地;2007 年哈马斯—法塔赫内战,加沙与西岸事实分裂。2024 年 9 月,第 78 届联大会议上,巴勒斯坦常驻观察员曼苏尔直言:“我们连海关的一枚印章都盖不了,这叫什么主权?”
![]()
结构性陷阱:为什么“历史押韵”如此精准?
1. 地理枢纽=大国博弈的“砧板”
巴勒斯坦—黎凡特地处欧亚非十字路口,与唐代河北—河朔“肘腋之地”异曲同工:谁控制它,就等于卡住对手的咽喉。
1917 年《贝尔福宣言》表面是“怜悯犹太人”,实则是英国插足苏伊士运河的楔子;今日加沙海岸 32 公里处的天然气田(储量 320 亿立方米),又让以色列、欧盟、埃及、卡塔尔多方角力。
![]()
贝尔福宣言
2. 不对称组织力=“弱者”逆转
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 18 万边军,而唐中央神策军不足 6 万;
以色列 1948 年建国前就已通过“哈加纳”“伊尔贡”构建准国家架构,而巴勒斯坦阿拉伯社会仍停留在氏族—部酋网络。组织力的落差,使“人多”无法转化为“势众”。
![]()
以色列独立宣言
3. 外部干预=“借兵还债”的死循环
唐廷为平叛,向回纥借兵,许诺“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结果回纥在洛阳大掠三日,杀人万计,唐朝又欠下 300 万缗“酬兵费”,财政从此失血。
![]()
巴勒斯坦方面,1994 年成立加沙—杰里科自治政权后,每年接受欧盟、阿拉伯基金、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等 20 亿美元援助,却同时被以色列代收关税、被国际货币基金(IMF)设定财政上限。外部“输血”愈多,自主“造血”愈弱。
中国史给出的“预言”:三条铁律
1. 主权一旦碎片化,就只能“被动防守”
《资治通鉴》卷 226:“河朔三镇,各拥劲卒,度支不能问,朝廷唯姑息之。”
今日西岸 165 个“飞地”被 600 余处检查站切割,加沙 2—3 公里即遭一处“缓冲区”,巴勒斯坦任何“战略出击”都变成战术游击。
![]()
加沙地区
2. 资源若掌握在敌方,谈判即“割地”
唐代为换得回纥退兵,每年“赏赐”绢帛 10 万匹;
以色列 2024 年控制西岸 87% 水资源,巴勒斯坦人均日供水 70 升,仅为以方 1/4。没有资源底牌,任何“两国方案”都沦为“地图作业”。
![]()
3. 内部若各自为营,外部必“拉一派打一派”
唐末藩镇互相攻伐,朱温、李克用皆引梁、契丹为奥援;
![]()
唐末藩镇割据
哈马斯—法塔赫 17 年对峙,让以色列得以“分而治之”:对加沙用封锁+空袭,对西岸用“屯垦—签证”软化。2025 年 7 月,以色列议会通过“C 区主权法案”,正是利用巴方无统一代表之机,完成“法律吞并”。
结语:循环的人性,可破的宿命
中国史书没有给出“救世主”,只留下一条冷酷的公式:
地理咽喉+组织落差+外部干预=主权空心化→长期失血→文化湮灭。
但历史也留下破解的钥匙:
• 土耳其凯末尔在《洛桑条约》前,先统一安纳托利亚革命委员会;
• 越南胡志明在 1945 年宣布独立前,已把越盟从 5 千人扩展到 10 万“救国军”。
对今天的巴勒斯坦而言,比“国际承认”更迫切的,是完成“三个一”:
一支垄断武力的国家军队,
一张能收关税的统一税网,
一个能代表全部派别的谈判桌。
若做不到,那么加沙的废墟只会成为下一页“安史之乱”的插图;
若做得到,中国史书也会写下新的一条:
“非我族类,其心可异,然族类若能自强,则天下去异而同。”
![]()
巴以局势
愿硝烟之下,孩子仍能读书;愿下一次“历史惊人相似”的标题,不再是宿命,而是警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