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十二怒汉》
人们常说,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然而,迟到的正义,还是正义吗?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正义,为什么总是迟到?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正义”,其实早已经偏离了它原来的含义,变成所谓的“社会正义”了。
在“社会正义”之下,正义不仅会迟到,还会经常缺席。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通病,只不过不同地区病得程度不同而已。
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对此,当代顶级思想家索维尔,用《社会正义谬误》一书给出了通俗易懂、正本清源的解析。此书是帮我们找回真正“正义”的硬核工具。
1
“古典的“正义”是“德性的正义” 。什么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正当的?社会秩序在道德上有没有合理性?柏拉图认为,正义正是起源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他强调,正义是一种个人和国家内在秩序的和谐,只要人们都安于自己的等级位置,便是所谓的“正义”。但亚里士多德却认为,正义有“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之分。
所谓“分配正义”,就是按照德性、贡献和地位,对社会资源进行差异化分配,让每个人都得到其应得之物。
所谓“矫正正义”,则是通过暴力机器,强行矫正个体之间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通过惩罚或补偿恢复双方的平衡。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正义”,都是从德性出发的正义。但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兼具理性,已经有了“社会正义”的萌芽,即关注社会资源与地位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2
“中世纪的“正义”是“神性的正义”。古典希腊时代之后,欧洲进入基督教文明时代。从此,正义不再只以德性作为评判,而是上升为“神的律法”。
这种“神性的正义”,强调人对上帝的顺从、良心的正直以及神圣旨意的实现。它的终极目标是怜悯与救赎,而非单纯的惩恶扬善。
中世纪的人们认为,正义本身就是上帝的属性,上帝作为宇宙的立法者,制定永恒的道德律法,人间的司法必须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
这种正义,强调人与上帝之间的特殊关系,它既是对罪恶的审判,也是对受压迫者的拯救,最终指向一个在“爱与公义”中完全恢复的永恒国度。
3
“近现代的“正义”是“社会的正义”。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后,正义再一次发生蜕变,从“神的律法”退化成了普遍理性下的平等。它有古典“正义”的影子,但却与“德性”相去甚远。
这是一种过分强调平等的正义,工业革命之后愈发壮大,人们将不平等的源头指向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从此,正义完全转向了“社会正义”。
“社会正义”的本意,原本是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可惜却产生了诸多谬误。这些谬误,不仅让正义难以实现,更经常让正义走到了它的反面。
最常见的四种谬误分别是:“机会平等”谬误,损害了“权利平等”;种族谬误,将家庭、教育问题,包装成了种族问题;棋子谬误,将大众视为棋子,随意管控摆弄;知识谬误,误以为凭借知识就能创造乌托邦,却常常引发巨大灾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