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析】
这首诗是2025年8月28日下午未时13点10左右在广州写的。写的一般,抛砖引玉。
先写的七言诗,后简化成五言诗。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我想着写写人物诗词。
“父兄早逝走他乡,科举词科三落第。行道谏言舍己身,撰文明道转风气。”
“孤苦走他乡,登科三落第。谏言舍己身,行道转风气。”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韩愈的童年实在是太苦了。
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
韩愈三岁而孤,母亲在他出生未满两个月时去世;三岁时,父亲韩仲卿逝世;十二岁时,兄长韩会病逝。
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郑氏(韩愈称“六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六嫂避居宣州。他这一时期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19岁,他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治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20岁,他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往长安。是年,韩愈在长安落第,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族兄韩弇死于非命的噩耗。
贞元三年至贞元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
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次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
同年(793年),韩愈26岁,六嫂郑氏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六嫂守丧五个月。
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其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加秘书省校书郎衔, 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境。韩愈刚离开四日,宣武军便发生兵变,留后陆长源等被杀,军中大乱,韩愈因先离开而得免祸。
韩愈随董晋灵柩至洛阳,其后于二月末抵达徐州。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同年冬,张建封派韩愈前往长安朝正。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韩愈回到徐州,不久后,张建封去世。同年夏,韩愈离开徐州,回到洛阳。同年冬,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
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次年(802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我感觉韩愈像是小说里的主角,有点“天煞孤星”的味道。
这侧面说明了这个时代的动乱和残酷。
进士阶段,韩愈进士三落第,第四次终中第。吏部阶段,韩愈吏部三试不第,第四次得授四门博士。
不得不感叹,韩愈的心性太强了!这是什么样的决心和毅力?四门博士又是什么品级的官?
韩愈一生,积极求官,努力为文。据他自己说,求官不仅是为衣食,也是为了行道,为文也不仅是好古人之辞,而是为了明道。
国子监四门博士是正七品上的官职。这一职位属于唐代国子监体系中的学官,主要职责是教授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
韩愈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一职后,目睹了当时社会上学风不正、耻于从师的陋习,他深感忧虑。为了整顿师道、弘扬古道,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章《师说》。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正八品上)。虽然品级看似降低,但实际属于升官,原因在于监察御史的职权和地位远高于四门博士,是仕途的重要飞跃。
但是升官对韩愈来说,没有什么用,因为韩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这种性格被官场不喜,使他屡遭贬谪。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
“上恩虽宏,下困犹甚。”
元和八年(813年),韩愈认为自己才学高深,却屡次遭贬斥,便创作《进学解》来自喻。宰相看后,很同情韩愈,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于是调韩愈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同时,他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出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出讨淮西叛藩吴元济。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当时,镇州兵变,杀害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都知兵马使王廷凑自称留后,并向朝廷索求节钺。
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韩愈成功说服叛军首领王庭凑解除对深州的围困,释放刺史牛元翼,从而平息了一场叛乱,维护了朝廷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
长庆二年(822年)九月,韩愈转任吏部侍郎,翌年(823年)六月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神策军将士听说韩愈就任京兆尹后,都不敢犯法,私下里相互告诫道:“他连佛骨都敢烧,我们怎么敢犯法。”
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57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次年(825年)三月,葬于河阳。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
韩愈生前担任过的最高品级官职是刑部侍郎(正四品下),死后获赠礼部尚书(从二品)。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为一代大家,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晚雨》《盆池五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等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创作过程。
本诗中的“三落第”,指的是多次落第,也指进士三落第和吏部三试不第。
“走他乡”最开始写的是入长安。“舍己身”最开始写的是为世人、气不凡、显性情等等。“撰文明道转风气”最开始写的是师说论道转风气、为文明道改风气等。“登科三落第”最开始写的是求官三落第。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随手关注,点赞评论,推荐分享!
以诗会友,振兴诗词。
已写原创诗词曲500多首,已制作诗词曲短视频500多个。已发表的诗词曲系列有《中国诗词》、《非遗诗词》、《24节气诗词》、《56个民族诗词》、《校训诗词》、《姓名作诗》、《小标君诗集》、《小标君词集》、《小标君曲集》等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