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被称为朱元璋手下最能打仗的大将军,是明朝的“万里长城”。但,这样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却是一个近乎“文盲”的草根出身。
一个连兵书都可能看不懂的人,是如何做到横扫天下,百战百胜的?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元朝末年的濠州钟离,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1332年,徐达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家里。
![]()
那个年代,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对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来说,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奢望,读书识字更是天方夜谭。所以,说徐达早年“大字不识一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当时很常见的。
徐达的童年,很可能和他的老乡,未来的皇帝朱元璋一样,是在田间地头,甚至给人放牛中度过的。
虽然出身贫寒,但史书上说他“少有大志,长身雄伟”,天生就不是个安分的庄稼汉。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等待着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个机会,在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终于来了。
当时,朱元璋奉濠州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命令,回家乡招兵买马。就这样,21岁的徐达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起义军的行列,投到了朱元璋的麾下。
![]()
刚入伍的徐达,就像一块璞玉,很快就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
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从攻克滁州、和州,到渡江拿下采石矶和太平府,每一次硬仗,徐达都冲在最前面。
他在军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从一个小兵,一步步成长为朱元璋最信任、最倚重的核心将领。
横扫江南定乾坤
如果说早期的战斗只是小试牛刀,那么接下来在江南地区的一系列决战,则真正奠定了徐达作为顶级军事统帅的地位。
![]()
当时,朱元璋面临着两个最强大的对手:西边的陈友谅和东边的张士诚。这两人一个势大,一个钱多,都是极难啃的硬骨头。
鄱阳湖之战打响。1363年,陈友谅号称六十万大军,乘坐着遮天蔽日的巨型战舰,气势汹汹地杀向朱元璋。
而朱元璋这边,兵力只有二十万,形势岌岌可危。
战斗一打响,徐达就奉命率领先锋部队,直面陈友谅的精锐前锋。面对敌军楼船巨舰的压迫感,徐达毫无惧色,他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冲锋陷阵。
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将士奋勇冲杀,一举挫败了陈友谅军的锐气,首战就斩敌一千五百余人,还缴获了一艘大船。
![]()
这一仗,极大地鼓舞了朱家军的士气,为朱元璋最终利用火攻等战术、彻底击败陈友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主动权。
可以说,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徐达当记首功。
解决了心腹大患陈友谅,朱元璋的目光转向了盘踞在富庶苏杭地区的张士诚。
1366年,平定张士诚的重任,又落到了徐达的肩上。这一次,他被任命为大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东征。
面对张士诚以坚固的平江城(今苏州)为核心的防御体系,徐达没有选择强攻,而是展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
![]()
他采纳了“先剪羽翼,后捣腹心”的策略,不急于攻打平江,而是先派兵攻取湖州、杭州等地,切断张士诚的左膀右臂。
在扫清外围后,徐达大军才对平江形成合围之势。在长达数月的围城战中,徐达指挥若定,最终攻破城池,俘虏了张士诚及其麾下二十五万军队。
至此,整个江南地区被朱元璋收入囊中。徐达凭借这两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不仅为明朝的建立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也向世人证明了他无与伦比的统兵能力。
![]()
然而,他的巅峰时刻,还未真正到来。因为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更庞大的帝国,统治中国近百年的元朝。
驱逐胡元复中华
平定江南后,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但此时的中国,北方大片土地仍在元朝的控制之下。
恢复中华,驱逐胡元,成为新生的明王朝最迫切的历史使命。而执行这一神圣使命的统帅,毫无悬念地,正是徐达。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精锐大军,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北伐征程。
这是汉人政权数百年来,第一次由南向北发起的统一战争,其难度可想而知。
![]()
此时,徐达的军事才能已经炉火纯青。他为这次史无前例的北伐,制定了一套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战略方针:“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然后进兵潼关,扼其户槛”。这个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清除元朝的外围势力,最后再直捣其心脏,元大都(今北京)。
整个北伐过程,几乎就是徐达战略构想的完美复刻。
明军在他的指挥下,势如破竹。大军出淮安,首先向山东进军,很快就攻克了济南等地,整个山东半岛被迅速平定。
接着,大军调转向西,横扫河南,攻克汴梁、洛阳,元朝的中原防御体系土崩瓦解。随后,徐达命一部分兵力西进,夺取军事重镇潼关,彻底封死了元朝从西部调兵救援的可能。
![]()
完成了这一切准备后,徐达亲率主力大军,沿着运河一路北上,兵锋直指元大都。此时的元朝朝廷早已腐朽不堪,面对军纪严明、攻势凌厉的明军,根本无力抵抗。
1368年八月,徐达兵不血刃地进入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统治中国九十八年的元朝,就此宣告灭亡。
攻克大都,是徐达军事生涯的最高光时刻。大军入城后,他立刻下令封存府库图籍,并严令将士不得抢掠百姓、毁坏民居。
“文盲”统帅的治军之道
一个被广泛认为是“文盲”的人,凭什么能够指挥如此复杂和宏大的战争,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他难道真的有什么超能力吗?
![]()
正史如《明史》中并没有直接记载徐达不识字。但考虑到他贫苦的出身,在那个年代没机会接受系统教育是大概率事件。
可“不识字”不等于“没文化”,更不等于“没智慧”。
战争是最好的老师。徐达的军事知识,不是从书本里读来的,而是在一场场血与火的实战中总结出来的。
从一个小兵打到大将军,他亲身经历了上百场战斗,什么样的敌人没见过?什么样的阵势没摆过?
他是一个顶级的学习者和倾听者。史书评价徐达“善于学习” 。他不识字,但他有耳朵,有脑子。他肯定会向身边的读书人、谋士请教,听他们讲解历史战例和兵法要义。
![]()
他能把听来的理论,迅速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一套打法。在制定战略时,他会广泛听取部下的意见,集思广益。
这种谦逊好学的态度,远比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将军要可怕得多。
第三,他具备超凡的组织管理才能。打仗不仅仅是冲锋陷阵,更考验后勤、组织和管理能力。徐达治军严明,所到之处秋毫不犯,这不仅仅是品德高尚,更是一种高超的管理手段。
第四,这能让他赢得民心,保障后勤补给线的绝对安全。
![]()
第五,此外,作为明朝的最高军事统帅,他深度参与了明初军事制度的建设,比如对著名的卫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他肯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功高盖世,君臣善终
在中国历史上,能打江山的开国功臣,很多都倒在了坐江山的皇帝手中,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尤其是在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手下,能得善终的功臣更是凤毛麟角。然而,作为功劳最大、威望最高的徐达,却是一个例外。
他不仅生前备受尊荣,死后也极尽哀荣,这又是为什么呢?
明朝建立后,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后来还做到了中书右丞相,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他的几个女儿,也分别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们,成了燕王妃(后来的永乐皇后)、代王妃和安王妃,是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
![]()
然而,身居如此高位,徐达却始终保持着异常的低调、谦逊和谨慎。他从不居功自傲,在朱元璋面前,永远是一副恭恭敬敬、忠心耿耿的样子。
民间流传着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有一次朱元璋请徐达喝酒,故意把他灌醉,然后命人将他抬到皇帝自己的床上。徐达酒醒后,发现自己睡在龙榻上,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跑下床,对着皇宫的方向叩头谢罪,惶恐不已。朱元璋看到他这个反应,非常高兴。
关于徐达的死,历史上也有一段著名的公案。
![]()
正史《明史》记载,徐达晚年镇守北平,因常年戎马,积劳成疾,得了背疽,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病逝。但在一些野史笔记中,却流传着一个惊悚的说法,说朱元璋在徐达病重时,故意赐给他一只蒸鹅。
因为据说得了背疽的人,最忌讳吃鹅肉,吃了会加速死亡。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悲痛欲绝,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并让他配享太庙,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