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南海I号”在阳江海域被发现。彼时,我国的水下考古尚处起步阶段,几乎是白纸一张,既无打捞经验,也无现成模式可循。就在发现“南海I号”同一年,国家层面成立了一个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并开始做人才储备:一方面是“走出去”,把人送到国外去学;另一方面是“请进来”,邀海外专家前来培训。1989年至200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先后承办了五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崔勇是第一期的学员,也是第一个在水下摸到“南海I号”的考古工作者。他透露,从1987年发现,1989年首次调查,2001年重新定位,到2003年决定打捞,共经过了八次调查。实践证明,潜水的停留时间有限,能见度差,摸黑作业效率低且难以保证准确度,决定采取整体打捞的方法。但这一思路提出后,业内存在不小的争议:整体打捞古沉船遗址,在世界水下考古历史上尚属首次,无据可考、无例可循,技术风险不可控是难题。
为了保证打捞的安全、科学,各方高度投入。水下考古团队多次下潜,全面了解沉船的沉态、朝向、淤泥深度,并细化到洋流流速、流向,以及海底状况等。整体打捞方案经过多次论证,不断修改,确定可行后,2005年,岸上开始建海丝馆。“这个计划在当时也是冒险:如果沉船打捞失败,博物馆算是白建了。很幸运,我们都成功了。”崔勇感叹。
经过多年的准备,“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在2007年启动。在精准定位船体范围后,一个巨大的空心沉箱下沉至淤泥中,完全罩住沉船。36根钢梁依次穿过沉箱,使其变成一个巨型网兜,最后整体起吊。“沉箱40米长,14米宽,要把沉船正好套进去,实际操作不能有分毫差错。”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时任“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的孙键坦言,他当时很担心沉箱把船切碎了。这就像从海底取上来一篮子鸡蛋,又不能让鸡蛋破损,其难度可想而知。后来“南海I号”全面保护发掘时,揭开左舷,船体距沉箱边仅20厘米,这一惊险细节至今令他后怕。
最终,历时八个月,“南海I号”终于被整体打捞出水,并通过气囊拉移进专门为之建造的“水晶宫”内。这一创举的背后,有众多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科技加持,归根结底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此后,集保护、发掘与展示于一体的考古工作陆续展开,逐步揭开这艘宋代古船的神秘面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