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医院输液越来越少?政策出台的背后,不只是钱的事

0
分享至

医院输液越来越少?政策出台的背后,不只是钱的事
前几天邻居家宝妈带着发烧的孩子去社区医院,进门就急着说“医生,快给孩子输点液吧,烧到38度5了,怕拖成肺炎”。结果医生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听了肺音,只开了退烧药和抗病毒口服液,还特意解释:“这是普通病毒性感冒,输液反而可能有过敏风险,口服药加休息就够了。”宝妈回来还跟我念叨,说自己小时候感冒,医生动不动就开输液,现在咋连医院都“不愿”给输液了?其实不光社区医院,最近去三甲医院也能发现,以前挤满人的输液室,现在空位多了不少;就连家里老人腿疼去看病,医生也会先开外用膏药和口服药,实在严重才考虑输液。这背后不是医院“省钱”,而是国家从2018年就开始推进的合理用药政策,到2023年更是出台《基层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办法》明确“53种常见病不建议输液”,2024年各地又开展专项检查,输液减少的背后,藏着对健康的细致守护,远不止“省不省医药费”这么简单。




第一:国家定了“硬规矩”,53种常见病再不用“挨针”
很多人觉得输液减少是医生“主观决定”,其实是国家有明确的“用药清单”——哪些病能输液,哪些不能,早就划好了线。
2023年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基层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办法》,直接列出了“不建议静脉输液”的53种常见病,比如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轻症腹泻、轻度关节炎这些,以前可能医生顺手就开了输液,现在得严格按清单来。就拿江苏省来说,2024年落实这个政策后,基层医疗机构输液人次同比下降了28%,光是普通感冒的输液量就少了42%。还有北京市,2024年对二级以上医院开展输液专项检查,发现违规输液的处方直接要求医生整改,还和绩效考核挂钩。这不是“不让治”,而是明确“没必要的针就不打”,比如孩子普通发烧,口服退烧药能控制,就不用挨那一下,还能避免输液带来的风险。
第二:输液不是“万能药”,过敏、耐药的风险比你想的大
不少人觉得“输液好得快”,却没意识到,输液是所有给药方式里风险较高的一种——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一旦有问题,反应会比口服药快得多。
国家药监局2024年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里写得很清楚:静脉用药的不良反应占比高达56.3%,比口服药整整高了32个百分点,常见的有皮疹、心慌,严重的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更关键的是“抗生素滥用”问题,以前不管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都用输液输抗生素,导致细菌越来越“耐药”——以后真遇到严重细菌感染,可能普通抗生素都不管用了。好在规范输液后,这个情况在好转: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重点监测细菌耐药率已经连续8年下降,2024年比2018年下降了11.2个百分点。说直白点,现在少输一次不必要的液,就是为以后留着“救命药”。
第三:医生和患者都变了,从“求快”到“求安全”
以前去医院,不少患者会主动要求输液,觉得“输液好得快,不耽误上班上学”;医生有时候也怕患者不理解,干脆顺着开输液。现在不一样了,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更看重“安全”而非“速度”。
就拿基层医生来说,2024年河南省专门组织了1.2万名乡村医生参加“合理用药培训”,教他们怎么判断该不该输液,怎么跟患者解释。培训后,当地基层医院的输液处方率从35%降到了18%。患者这边也在变,某医疗平台2024年的调研显示,觉得“输液好得快”的家长比例,从2018年的68%降到了23%,更多人会主动问医生“能不能不输液”。我同事去年感冒,医生建议口服药,她一开始还犹豫,后来听医生说“输液要扎针,还可能有反应,口服药虽然慢一天,但更安全”,就同意了,结果三天也痊愈了。这种观念的转变,比政策要求更能让输液减少“落地”。
第四:不是“不让输”,是“规范输”,急症重症照样有保障
可能有人会担心:“万一真的严重了,医院也不给输液咋办?”其实政策从来不是“一刀切”不让输液,而是“该输的时候必须输,不该输的时候坚决不输”。
《基层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办法》里明确说了,像高热不退(超过39度且口服药无效)、严重脱水、休克、严重感染这些急症,还是要及时静脉输液,而且医院要开辟“绿色通道”,不能耽误治疗。比如孩子如果发烧到40度,口服退烧药没用,还出现精神萎靡,医生会马上安排输液;老人急性心衰发作,也得靠输液快速给药缓解。更贴心的是,为了让“不输液”有替代方案,2024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新增了28种口服抗病毒、抗菌药物,基层医疗机构的口服药配备率从72%提高到95%——以前基层医院缺口服药,只能开输液,现在药齐了,自然不用随便输液了。比如某县基层医院,口服药品种增加后,输液需求直接下降了31%。
说到底,医院输液减少,不是“抠门”,也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医疗更科学、更理性的体现。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少挨一针,少担一份过敏、耐药的风险,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医药费,其实是件好事。以后去医院,别再主动要求输液,多听听医生的建议,根据病情选最安全的治疗方式,才是对自己健康最负责的做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橄榄油被打假!12款网购橄榄油送检结果:全部掺假或虚标

橄榄油被打假!12款网购橄榄油送检结果:全部掺假或虚标

南方都市报
2025-11-11 16:58:11
苗侨伟、戚美珍闹离婚,在大街上激烈争吵推推搡搡,到底为哪般?

苗侨伟、戚美珍闹离婚,在大街上激烈争吵推推搡搡,到底为哪般?

手工制作阿歼
2025-11-09 09:52:33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徐明娟病逝,年仅41岁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徐明娟病逝,年仅41岁

澎湃新闻
2025-11-11 20:54:29
一发就能瘫痪整个美国,美专家要求中国,立即停止使用这个武器

一发就能瘫痪整个美国,美专家要求中国,立即停止使用这个武器

沧海旅行家
2025-11-11 15:20:22
联想暗讽华为Air手机引发争议

联想暗讽华为Air手机引发争议

上峰视点
2025-11-09 15:38:47
同学聚会每人交2万,我加班没去,警方找上门:18人全死了

同学聚会每人交2万,我加班没去,警方找上门:18人全死了

悬案解密档案
2025-11-07 14:51:10
HWG!罗马诺:曼奇尼已决定接受萨德的报价,合同含解约条款

HWG!罗马诺:曼奇尼已决定接受萨德的报价,合同含解约条款

懂球帝
2025-11-11 02:48:29
福建一市局主要领导调整

福建一市局主要领导调整

鲁中晨报
2025-11-11 09:59:03
中国陆军13个集团军不够用怎么办?别忘了有武警,堪比8个集团军

中国陆军13个集团军不够用怎么办?别忘了有武警,堪比8个集团军

云上乌托邦
2025-11-11 12:06:30
A股: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明天,11月12日,股市大概要这样走了

A股: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明天,11月12日,股市大概要这样走了

花心电影
2025-11-11 15:53:18
车澈终于出现了!

车澈终于出现了!

嘻笑堂
2025-11-11 13:30:06
志愿军司令部高级参谋李默尹,究竟啥级别的干部?55年能授何衔?

志愿军司令部高级参谋李默尹,究竟啥级别的干部?55年能授何衔?

南书房
2025-11-11 16:15:03
别再穿大衣了!今冬流行这款外套,保暖+时髦+百搭,好看到犯规!

别再穿大衣了!今冬流行这款外套,保暖+时髦+百搭,好看到犯规!

看书有道
2025-11-10 19:31:52
即将拆队?匿名高管:小萨已不再是核心,他很快会被国王交易

即将拆队?匿名高管:小萨已不再是核心,他很快会被国王交易

懂球帝
2025-11-11 15:01:03
全运男篮四强出炉!浙江注定陪跑 四川实力太恐怖 辽粤优劣势相同

全运男篮四强出炉!浙江注定陪跑 四川实力太恐怖 辽粤优劣势相同

篮球圈里的那些事
2025-11-10 21:11:23
广州豹主帅:我们和铜梁龙同积60分却没能冲超,多少有点遗憾

广州豹主帅:我们和铜梁龙同积60分却没能冲超,多少有点遗憾

懂球帝
2025-11-11 09:44:05
刚刚,绍一初、元培、鲁小、塔小……全都发通知了!

刚刚,绍一初、元培、鲁小、塔小……全都发通知了!

我爱大绍兴
2025-11-11 10:04:15
4强诞生!斯诺克冠中冠战报:特鲁姆普6-2雷佩凡,强势冲赛季首冠

4强诞生!斯诺克冠中冠战报:特鲁姆普6-2雷佩凡,强势冲赛季首冠

越岭寻踪
2025-11-11 05:51:55
娶个洋媳妇能有多尴尬?网友:据说白人女孩体味很大,是真的吗

娶个洋媳妇能有多尴尬?网友:据说白人女孩体味很大,是真的吗

带你感受人间冷暖
2025-11-09 00:10:08
智能型组织:“一将顶千军”的AI革命 | 人力资本论

智能型组织:“一将顶千军”的AI革命 | 人力资本论

经济观察报
2025-11-10 15:30:06
2025-11-11 21:19:00
慧眼看世界哈哈 incentive-icons
慧眼看世界哈哈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4532文章数 20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头条要闻

媒体:高市早苗接连触碰中国底线 日本贼心不死

头条要闻

媒体:高市早苗接连触碰中国底线 日本贼心不死

体育要闻

一个14岁的小男孩,决定了谁能晋级世界杯

娱乐要闻

古二曝秦雯多次炫耀袭警经历

财经要闻

南昌三瑞智能IPO:委外代工模式存疑

科技要闻

苹果新品惨败,产线拆光、二代搁浅!

汽车要闻

盈利"大考",汽车智能化企业的中场战事

态度原创

教育
家居
时尚
亲子
公开课

教育要闻

《2025海归留学生就业报告》发布!为何有人月薪5万、有人月薪5千?原因竟然是 ...

家居要闻

国美学子 打造筑梦空间

火遍全网的这件外套太好穿,我总结了几个实用搭配公式

亲子要闻

守护流感季儿童呼吸健康,科学应对感染后咳嗽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