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时下,不少商家打着“代工原厂”的旗号销售各类商品,宣称其用料、工艺与国际大牌完全一致,价格却仅为正品的几分之一。
许多消费者被这类宣传所吸引,满怀期待地下单购买,结果收货后才发现实物与描述严重不符,明显是仿冒产品。
即便屡屡踩坑,仍有不少人持续为这类商品埋单。
更有媒体报道指出,中国市场上部分假货的利润率竟高达2400%。
究竟是什么驱动着人们趋之若鹜?哪些领域成了假货滋生的温床?
![]()
早些年,一些海外品牌初入中国市场时,确实在设计创新和制造水准上展现出一定领先优势,逐渐在公众认知中形成了“洋品牌更优质”的刻板印象。
这种心理惯性延续至今,导致不少人仍将穿戴名牌视为身份象征,认为背名包、穿潮鞋才够体面。这一心态,恰好被不法商家精准利用。
![]()
二手奢侈品市场便成为售假重灾区。有商家将成本仅约160元的高仿包配上伪造的中检认证标签,包装成“可过检正品”,定价锁定在3999至4000元区间,与二手正品价格几乎一致,以此迷惑消费者,攫取暴利。
等到买家拆开包裹,才发现材质粗糙、走线松散,防伪码也无法查询验证。
此时卖家往往已消失无踪,或矢口否认商品出自其店铺,推卸责任。
![]()
即便平台介入处理,消费者通常还需自行承担鉴定费用,维权过程耗时耗力,支出远超商品价值,多数人最终只能无奈放弃追责。
据2024年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假二奢”相关投诉突破1000起,但大多数受害者仅能拿回购货款,而涉事商家只需更换店铺名称便可重新开张,继续行骗。
![]()
相较于被动陷入假冒陷阱,另一种现象则更具主动性——消费者明知是假,仍选择购买。
其中一类人群是经济能力有限但渴望彰显社会地位的个体。统计表明,此类消费者主要集中在31至40岁之间,男女均有,超过七成来自二线以下城市。
![]()
这个年龄段正处于职场竞争激烈、社交需求旺盛的阶段,对“不能掉队”的焦虑尤为突出。面对高昂的正品定价,他们转而选择高仿品作为“面子工程”的替代方案。
![]()
即便清楚低价苹果手机实为拼装组装机,仍抱着“先用着再说”的心态下单成交。
然而这些设备到手后问题频发,系统频繁卡顿、自动重启甚至无法开机,实际使用体验远远不及售价两千元左右的国产正规机型。
![]()
这种“明知非真仍购入”的行为,本质上是虚荣心作祟的结果,最终却不得不承受劣质产品的代价,沦为假货产业链中的牺牲品。
![]()
耐人寻味的是,不仅预算紧张者会选购仿品,部分具备购买正品实力的人群也主动倾向假货,尤其是在鞋履品类中表现明显。
这类“因实用而选假”的消费行为,在30岁以上且拥有稳定收入的人群中并不少见。
![]()
他们并不缺钱购置正品,而是认为仿制鞋更耐磨、耐脏,无需特别保养,更适合日常通勤或户外活动场景。
例如莆田生产的仿款运动鞋,凭借出色的性价比和结实耐用的特点,已成为这类消费者的首选。
与此同时,商家的营销手段也在不断进化,令更多人难以识别风险。
一些不良商家以“健康调理”“养生保健”为噱头推销假冒保健品,专盯中老年群体下手,声称产品能根治慢性病,实则连基本成分标准都未达标。
![]()
上海市消保委抽查结果显示,在宣称具有特定功效的食品中,近七成存在夸大宣传行为,个别产品甚至暗示可替代降糖药物,诱导患者擅自停药,造成严重健康隐患。
![]()
美妆行业同样充斥套路,商家常打出“清仓特卖”“临期折扣”等标语,以极低价格刺激冲动消费。
所谓临期化妆品的价格可能只有官方定价的十分之一,调查显示39.8%的消费者承认曾因低价购入此类尾货。
![]()
然而这些所谓的“库存积压品”大多并非正规渠道流出,而是产自缺乏卫生保障的小作坊,使用廉价化工原料随意调配灌装而成。
部分产品含有禁用添加剂,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使用后极易引发皮肤红肿、过敏乃至溃烂等后果。
![]()
2024年中国奢侈品正品销售额同比下降17%,而假货市场规模却攀升至2000亿元。
街头出现的仿冒品数量已是正品的六倍之多。
随着市场监管日趋严格,线下实体店已不敢公然陈列假货,直播带货则成为新的售假阵地。
![]()
这些售假直播间善于把握监管空档,普遍选择凌晨1点到5点开播,此时平台人工审核薄弱,同时在线用户多为熬夜刷手机的年轻人。
如吴某斌团伙运营的大牌假包直播,固定于每日凌晨2点上线。
![]()
进入直播间,只见化着淡妆的女主播手持遮盖logo的商品进行展示。
她语气温柔亲切:“姐妹们看这皮质纹理和金属配件,跟专柜两万多的‘香家’包毫无差别,今天只要999!”
![]()
画面外的助手不出镜,只在评论区不断引导:“想要的扣1”“没抢到的朋友加粉丝群,稍后补货”。
该助手持续鼓励观众添加微信私聊,后续通过个人账户收款发货,成功规避平台交易监管。
就这样,成本仅80至150元的仿包,瞬间被包装成“海外直邮渠道货”,标价999元对外出售。
![]()
短短三个月内,吴某斌团队通过该直播间实现销售额达89万元,执法查处时仓库尚存近60万元未售出的假货。
仅此一个直播引流小组,年销售额就超过300万元。
![]()
另一类直播间则擅长情感操控,将“卖惨剧本”运用得淋漓尽致。主播或称家人突发重疾需筹医药费,不得已变卖私藏奢侈品;
或谎称遭遇火灾、车祸等意外事故,家庭财产受损,只能低价甩卖物品换取资金;
还有人虚构创业失败、负债累累的情节,表示唯有出售个人物品才能偿还债务。
![]()
他们在镜头前声泪俱下,甚至出示伪造的住院证明、事故现场照片等材料,增强可信度,激发观众同情心。
一旦消费者情绪被调动,冲动下单后收到的却是质量低劣的高仿商品。
此时主播早已获利离场,甚至直接拉黑客户消失不见。
![]()
2024年全国直播带货投诉量高达40.2万件,其中涉及虚假宣传的问题占比27.6%,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
多名主播因编造“亲属患白血病需筹款”等虚假情节售卖假奢侈品被依法拘留,此类案件在直播投诉中占有不小比例。
![]()
假货背后惊人的利润空间固然诱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但随着消费者意识觉醒与监管力度升级,这些欺诈模式终将难以为继。
公众若能减少一分攀比心理,增添一份审慎态度,把关注点从品牌光环转移到产品本身的实际价值上,假货生存的空间便会大幅压缩。
毕竟,最终决定购买的是实用良品还是劣质赝品,不仅考验商家的道德底线,更映射出每一位消费者的理性程度。
![]()
参考消息:
【1】中国青年网——《9000件假货背后的“帮凶”》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66079638687056430/?channel=&source=search_tab
![]()
【2】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舆见丨直播间假货泛滥 呼唤“零容忍”的真监管》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55146618597573135/?channel=&source=search_tab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