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吉隆坡会谈后,中美达成稀土与大豆贸易共识。
就在中美谈判结束之后,印度和巴西那边也传来了消息,有望和美国达成协议。
很明显,这对特朗普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消息。
![]()
美国的“软肋”与中国的“底线”
10月26日,中美第五轮贸易磋商比计划提前1天结束,10小时的谈判里,双方在稀土、大豆、芬太尼三大关键问题上敲定“实质性框架协议”。
美国财长贝森特松了口气,公开表示“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关税”,而这背后,是美国绕不开的两大软肋。
稀土是美国科技产业的“生命线”。
从芯片制造到新能源汽车生产,每一个高科技领域都离不开这种材料,可美国自身产能严重不足,大部分稀土依赖从中国进口。
此前中国升级稀土出口管控后,美国不少科技企业陷入“停工焦虑”——毕竟科技产业是美国的经济支柱,一旦断供,损失难以估量。
这次谈判中,美方透露中国同意将稀土管控推迟一年,但中方也明确态度:“稀土不是武器,只是为了稳定全球市场,遵守规则才能获得供应。”
大豆则关乎美国农民的“钱袋子”。
过去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买家,可关税加征后,中国不仅把订单转给阿根廷等国,还靠提高自身产量降低进口需求,导致美国大豆库存堆积。
这次会谈后,贝森特终于带来好消息:“中国答应大量采购美国农产品”,但中方代表李成钢也没藏着掖着:“美方立场强硬,中方维护利益也绝不退让,贸易关系还会有变数。”
![]()
对美国来说,这轮谈判暂时缓解了“两头慌”的困境,但对中国而言,守住“按规则合作”的底线,才是长期稳定贸易的关键。
美国的“胡萝卜”与两国的“无奈”
中美谈判刚落幕,印度和巴西就相继对美国释放“友好信号”,这两个此前被加征50%关税的国家,为何突然改变态度?
背后藏着美国的“精准算计”,也藏着两国的“现实考量”。
印度的选择,是“成本换机会”。此前美国对印度加征的关税里,25%源于印度坚持进口俄油,如今美国制裁俄油企业后,印度最大私营炼油商信实工业率先宣布停购俄油,国有炼油企业也计划减少采购。
要知道,俄油占印度原油进口的1/3,信实工业每天就买63万桶,现在转向西亚、巴西进口,成本必然上涨,炼油利润率会受冲击。
但印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美国抛出了“橄榄枝”:若印度将俄油进口降至每天100万桶,就豁免对印度钢铁、铝的关税。
按印度目前每天190万桶的进口量算,未来俄油进口可能锐减30%-50%,这不仅会让俄罗斯石油收入少数十亿美元,还可能抬升全球油价。
![]()
而美国则能坐收渔利:2025年美国原油出口预计增至每天450万桶,印度转向美油和液化天然气后,每年能给美国增加30亿美元能源收入,特朗普甚至宣称这能让“美国能源再次伟大”。
有人说印度这是“背刺普京”,但对印度而言,这更像是“为贸易谈判铺路”的无奈之举——毕竟钢铁、铝出口也是印度经济的重要部分,能豁免关税,也算“丢车保帅”。
巴西的妥协,是“利益换缓和”。
巴西是个特殊的存在:它是唯一对美贸易顺差却被加征50%关税的国家。
今年8月关税从10%涨到50%后,巴西对美出口大减,美国国内也受波及——美国人爱吃的牛肉主要靠巴西进口,关税一涨,牛肉价格飙升,汉堡都跟着涨价,民众怨声载道。
10月26日,卢拉与特朗普在吉隆坡会谈,终于迎来转机:双方同意由外长和财长牵头谈关税与制裁,谈判期间暂停征税。
对巴西来说,这能缓解咖啡、牛肉等核心产业的出口压力,还能提升卢拉的国内支持率,但也有风险——一旦谈判失败,可能重启制裁。
![]()
对美国而言,不仅能让民众不再为汉堡涨价发愁,还能让巴西暂停对美大豆、玉米加征报复性关税,缓解中西部农民的出口危机,顺便稳定拉美盟友关系。
特朗普甚至暗示,未来可能扩展到反恐合作,把贸易谈判变成“全方位合作”。
印巴的转向,看似是美国的“外交胜利”,实则是各国在经济利益与地缘政治间的艰难权衡。
美国民众的“账单”与产业的“困境”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了半天,没伤到别人多少,反而先让美国自己人吃了苦。
从万圣节糖果到日常汉堡,从中小企业到大型制造企业,关税带来的“成本风暴”,正席卷美国民生与产业。
万圣节糖果市场最先“喊疼”。
今年糖果价格预计上涨10.8%,是整体通胀率的四倍,2024年美国万圣节糖果消费还达74亿美元,这么大的市场,如今却陷入“涨价降质”的尴尬。
巧克力生产商为了控制成本,花样百出:有的减少包装里的糖果数量,有的把可可含量从75%降到65%,还多加糖,导致巧克力味道变淡;
![]()
还有的干脆转产软糖、肉桂吐司口味的产品,就为了少用点可可。
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像Escazú巧克力店这样的商家,不仅要面对可可涨价,连包装用的铝都因关税变贵,成本从上游传到下游,利润被压得薄如纸。
有店主无奈说:“要么涨价丢客户,要么降质伤口碑,怎么选都难。”
更严重的是制造业危机。
关税让原材料进口成本飙升,不少企业的生产成本跟着涨,海外订单也因为美国的关税政策流失不少。
为了活下去,有些企业只能把生产线搬到其他国家,这直接导致美国国内就业机会减少。
有人算过一笔账:关税政策看似是“保护美国产业”,实则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消费者多花钱,企业丢订单,工人丢工作,整个产业链都在承受代价。
如今美国民众对关税的不满越来越强烈,大家盼着政府能早点解决问题,毕竟没人愿意连过个节买糖果都要精打细算,也没人愿意看着家门口的工厂关门。
![]()
特朗普的“算盘”
看着中美、印巴谈判相继有进展,特朗普显得志得意满,甚至公开放话要竞选2028年总统。
其实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一系列操作,都是他“美国优先”战略的一环,每一步都藏着从贸易到选票的算计。
特朗普的“双管齐下”策略很明确:用“制裁”施压,用“暂停关税”利诱。
对印度,靠制裁俄油企业逼其转向美油,既赚了能源收入,又削弱了俄罗斯;对巴西,靠暂停关税缓解贸易摩擦,既稳定了国内民生,又拉拢了拉美盟友;
对中国,靠谈判缓解稀土和大豆危机,暂时稳住科技产业和农业。
这每一个“成果”,他都想转化为政治资本——能源收入增加,能讨好能源行业;农产品出口回暖,能拉拢农民选票;民生压力缓解,能争取普通民众支持。
但这盘棋也不是没有风险。
![]()
中美之间,中方守住“按规则合作”的底线,未来贸易关系仍有变数;印巴谈判里,印度要承担原油成本上涨的压力,巴西也面临谈判失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关税反噬的影响还在发酵,美国制造业和就业问题没根本解决。
如果11月5日关税政策大考后,特朗普选择继续执行,恐怕会引发更多不满;可要是取消,又怕被质疑“政策反复”。
有人问:“特朗普真能靠这些‘外交胜利’赢得2028年大选吗?”
也有人担心:“美国经得起他再折腾四年吗?”其实答案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当美国民众不再为汉堡涨价发愁,当小企业能安心经营,当产业能稳定发展,或许大家才会真正认可他的政策。
而现在,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结语
贸易合作从来不是“零和博弈”,互利共赢才是长久之道。
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印巴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它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影响着全球贸易格局。
未来,是继续挥舞关税大棒,还是坐下来平等对话?是只顾自身利益,还是考虑共同发展?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特朗普的政治前途,更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参考信息:
巴西总统卢拉称与特朗普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会谈,将就关税谈判——中国新闻网 2025-10-27
印度最大私营炼油商停购俄石油,印媒:此举将付出代价——环球网 2025-10-27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