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这两个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第三次到隆中,兄弟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说孔明先生正在草堂睡午觉。于是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在门首等着,自己则拱立阶下。足足等了两个时辰孔明才醒,醒来一开口就是上面这首诗。
这首诗,关、张二人估计是听不明白的。
张飞虽颇有家资,文化水平却很有限。无论在《三国演义》还是在《三国志》里,都是一幅粗鄙人形象。他听不听得懂这首诗在讲什么是很值得怀疑的,至于能否听明白,应该不是他能力圈内的事。
传说中,关羽喜读《左传》。以至现在的塑像中还有他一手拂髯、一手捧书的形象。所捧之书,也只能是《左传》了。在汉代,《左传》属典籍,能看懂这种典籍的人,要么是高级知识分子,要么是假装看得懂。关云长一生勇武、忠义,各种好评都有,却从来没有说他是知识分子的。其文化程度大致就是:粗识文字,具备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但依其傲骄性格及目中无人的做派,估计也是不明白或即使明白了也无法接受诸葛亮这种出山前颇具“躺平思想”的文字的。
“三顾茅庐”妇孺皆知,演义最终超越了历史。是不是事实已经无关紧要了,毕竟大家都愿意相信这样的事情。演义自然有演的成分——推演故事,阐发义理,也难免要对事实进行诸多戏剧化、夸张化、虚构化叙述。
不知别人从“三顾茅庐”的故事里看到了什么义理,我只看到真诚二字——各种真诚的人与事与品性在那个偏僻茅庐里汇聚。我的看法是:故事里,刘关张和诸葛亮四个人都表现出了一种人类难得的真诚品性。有可能是初相逢、喜相见,也有可能他们天生秉性如此。真诚二字,是“三顾茅庐”的关键与核心,如果没有真诚,这个故事估计也就没有那么动人了。
我要着重表达的观点是:真诚这两个字,是一种很高级的东西,无论古今,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无论事实还是虚构,真诚都是一种极度稀缺的品格,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其实并没有。
![]()
首先来看看张飞的态度与表现:
一顾茅庐:没有太多表现,只是跟随;
二顾茅庐:强烈不满,直接抱怨天气和麻烦——罗贯中是这样写的——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 然后提议用强制手段。在等诸葛亮醒来时,张飞忍不住大怒:“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三顾茅庐:激烈反对——张飞曰:“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这是他解决问题的一贯思路——武力解决。这种态度自然遭到刘备的严厉训斥。要知道,整部《三国演义》,刘备几乎没有这么严厉训斥过张飞,哪怕他因醉酒丢了徐州。)
张飞的态度与表现直率、粗暴,却让人感觉很可爱。要知道,仅有这样的态度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人们为何会觉得张飞“可爱”?无非真诚二字。这种把情绪和心思完全写在脸上的真诚流露,是很容易打动读者和后来人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真诚,没有这种真性情的流露,鲁莽与粗暴的性格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正面评价的。可以说是真诚这两个字挽救了张飞。
再来看看关羽:
一顾茅庐:并未多言,只是跟随。
二顾茅庐:开始有情绪,认为礼数太过了。当张飞抱怨时,关羽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接着提议:“料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兄长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武夫毕竟是武夫,终究不忘暴力手段。但与张飞不同处在于,关羽此处更多应该是气话,其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质疑诸葛亮的才能是否匹配得上刘备的礼遇。)
三顾茅庐:再次劝阻,很不耐烦——关羽说:“今吾师既不在,不必再往矣。” 意思是说实在没有必要为这么一个人瞎折腾了。
按理,关羽是成圣的人,不该如此目光短浅。但在罗贯中笔下,我还真的读到了这种短浅。于是我只能尽量往好处想:这可能是为了以后被诸葛亮的才华所折服而埋下的伏笔。我要说的是:关羽虽然傲骄且目中无人,却也不失真诚的一面,毕竟他也坦率地地流露出了自己一生的品性来了——看谁都是插标卖首而已。这种真诚的格调贯穿了关云长的一生。
![]()
与关、张二人相比,刘备则完全是另外一幅模样了:
一顾茅庐:“乃命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 如此庄严的仪式,足见其虔诚。)
二顾茅庐:“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如此恶劣天气下,刘备依然坚持前往。张飞提议避雪,刘备却说:“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 (真诚地表明他的行动的目的性——用诚意打动对方。)
三顾茅庐:“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亲自敲门,细节体现尊重;见面后,刘备屏退旁人,推心置腹地说出“汉室倾颓”的困境,并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态度极其真诚且谦逊。
这是当大哥的范,为了达成目标,理解一切,包容一切,成全一切,而且始终以诚相待……这种品性,翻遍历史估计也是极度稀缺的。
当然,有人会说:这时候刘备正处于创业初期,还在求贤若渴阶段,当然可以各种虚心接受、各种坦诚相待。确实,历史上很多牛人,创业时各种坦诚、各种包容,一旦创业成功,则各种狠活、各种辣手段甚至各种黑暗料理。这种人在历史上多着呢,比如刘邦、朱元璋。
但刘备就是刘备,他用一生的言行证明了自己不是刘邦、朱元璋这样的人。至少到他死的那一天,他都没有做过类似的行为。随手举两个例子:
1、关羽被害后,为了替兄弟报仇,倾全国之力,不顾一切后果仓促讨伐吴国,最终惨败于夷陵,导致蜀国年青一代将领与兵士损失殆尽;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开打之前他不可能没有预料到这样的代价,但他依然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就为了给自己的兄弟报仇。有为皇位残杀兄弟的,有为兄弟而不惜失去皇位与国家的吗?没有,除了刘备。他完全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不去讨伐吴国,但在代价与真诚之中,刘备选择对兄弟真诚。
2、白帝城托孤:刘备自知不久于人世,急召诸葛亮从成都赶至白帝城托孤,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种彼可取而代之的说法,很多人以为是刘备临死前的假惺惺表演。其实,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也是他一生待人真诚的最大表现。和真诚一样,信任也是一种极度稀缺的品格,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其实并没有。
试想:如果刘备死后,诸葛亮有异心,刘备能做些什么呢?作为帝王,他是有很多选项的。但他选择真诚,选择绝对真诚地相信诸葛亮,并相信这样的真诚会带来美好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品性,他大可以安排一系列操作。就像诸葛亮一样,临死前还留个锦囊用来杀掉魏延。一个帝王,要搞死一个丞相,有的是手段和实力。他为什么不做?既不是来不及,也不是没办法。只是在各种选项与真诚之中,他选择真诚以待。这是刘备一贯的做派,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秉性。纵观历史,这样的帝王太稀缺了!
![]()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在我看来,真正有大梦而且有大觉的人,整个《三国演义》中非刘备莫属。
他是个非常真诚的人,既真诚对待自己,也真诚对待别人。刘备因为真诚,因为能真诚对待自己也能真诚对待别人,他接住了张飞的鲁莽粗野与忠义勇猛;因为真诚,接住了关羽的目中无人与情义一生;因为真诚,也接住了诸葛亮一开始的故作清高以及后来的鞠躬尽瘁。
没有真正的真诚,这些东西是接不住的。再次强调的是:真诚是一种无论古今都极度稀缺的品格,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其实并没有。《孟子·离娄上》有句:“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简单翻译一下,大概意思是:“极其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的,是从未有过的;而不真诚却能够感动别人的,也是从来没有的。”)
刘玄德果然很玄德。
![]()
当然,需要清楚的是:真诚是王炸,而不是万能膏药。王炸再厉害,如果出去炸个黑桃3,其作用顶多抵个黑桃4。很多人把口无遮拦、直言不讳、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坦率”奉为真诚。有些人喜欢将“我这个人就是直,有什么说什么”之类的话挂嘴边,并认为这是一种真诚的表现,也常常将这句话当成一种“免责声明”。
我要说的是:这是没脑子,而不是真诚。因为真诚并不意味着没有手段、没有权谋、没有杀伐果断。真诚的核心是善意与真实并存,没有善意的坦率只是一种低智的无脑行为。
另外还需要说的是:真诚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对别人的期待;真诚绝非仅仅是“不说谎”那么简单,而是一场贯穿终生的、朝向自我与世界的艰苦修行。它要求我们不仅在言语上坦白,更要在行为上一致,在动机上澄澈,甚至在无人窥见的私密领域,也能保持与阳光下同等的磊落。
真诚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自己的奖励。当我们选择真诚时,我们选择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品格,更是一种强大的存在方式。这或许就是真诚最大的馈赠——它不能保证你获得更多,但能保证你成为自己。而无论真诚与否,每个人最终都会成为他自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