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黄仔 | 撰稿: 柳北 | 责编: 柳北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Hello大家早上好,我是柳北。
在全球,有超过2亿女性正被同一种疾病困扰,它可能导致令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和不孕,却平均需要7~10年才能得到确诊。
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女性在迷茫与痛苦中度过的青春与健康。这个隐形「杀手」有一个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子宫内膜异位症。
它远不止是简单的痛经,而是一种需要被严肃对待的慢性疾病。而最近一项研究又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和数百种身体健康状况都存在关联。

▲图片来源:Giphy
新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和数百种身体问题有关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雌激素依赖的妇科疾病。其特征是本应生长在子宫腔内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以外的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生长。
全球范围内,约有10%的育龄女性受此病困扰,患者总数估计高达2亿。这种疾病不仅导致疼痛和不孕,还因其诊断延迟和治疗难度,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
最近,一项由Zaki Khan等人领导、发表在 《Cell Reports Medicine 》上的研究,通过分析加州大学健康数据仓库中约800万人的电子病历,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不仅与不孕不育和卵巢癌等问题有关,还与身体其他部位的600多种疾病存在显著关联。
![]()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这项研究不仅数据量惊人,结论也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它表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不仅仅是一种妇科病,更是一种影响到全身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影响几乎遍及所有主要器官系统。
研究人员还指出了两点:
首先,与普通人群相比,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患者罹患高胆固醇的风险似乎更低。
这或许意味着:他汀类药物(常用于降胆固醇)可能并非通过降低胆固醇,而是利用其抗炎和抑制细胞生长的特性来实现的。
此外,还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偏头痛之间存在非常强的联系,这表明两种疾病可能有着某些共同的发病基础。
偏头痛在许多患者的医疗记录中出现的时间,甚至早于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正式诊断。这一时间顺序暗示,偏头痛有可能是这个全身性炎症疾病发出的早期信号之一。
![]()
什么原因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遗传、免疫、内分泌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血逆流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可能性,指的是月经期部分有活性的内膜细胞通过输卵管「倒流」进盆腔。
但这只是一种假说,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研究可以充分证明。
在免疫调节方面,健康女性的免疫系统能及时清理掉这些「跑错地方」的细胞;患者则可能存在免疫清除能力下降的问题,导致无法有效清除异位细胞,并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环境不仅促进异位内膜生长,还可能直接刺激神经,引起疼痛。
在更微观的层面,研究发现异位内膜细胞表现得非常活跃和顽强,它们能抵抗死亡、异常增殖和侵袭。同时,病灶局部会产生更多的雌激素,形成自我维持的「高雌激素」环境,进一步推动疾病进展。
遗传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级亲属患病者发病风险增加7~10倍。
最近,发表在《人类生殖》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发现: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可能也会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
![]()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这项研究追踪了超过130万名瑞典女性的健康数据,通过分析11种不同类型的童年逆境指标,包括父母心理健康问题、药物滥用、经济困难以及遭受暴力等,发现了一个清晰的「剂量反应关系」: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的逆境种类越多,ta未来被诊断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就越高。
具体来说,与未经历创伤的女性相比,经历一种创伤者患病风险增加约20%,而如果经历五种及以上,患病风险则会跃升超过60%;其中,遭受暴力是与风险关联最强的因素之一,会使患病风险增加至两倍以上,像家庭成员去世这类事件则未发现与风险有显著关联。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关联背后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可能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早期压力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使其无法有效清除异常的内膜组织,并提升身体的慢性炎症水平,从而促进疾病发生;二是童年创伤可能改变个体的疼痛感知系统,导致症状加剧,从而提高了因寻求医疗帮助而被确诊的可能性。
一项发表在《美国心理学会杂志》上的类似研究还发现:童年时期的压力事件,包括身体或性虐待、被诊断患有威胁生命的疾病,以及经历所爱之人的突然去世,都会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
不过,这两项研究的研究者都指出,关于不良童年事件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之间联系的理论仍然仅限于此,尚不能确立绝对的因果关系。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和治疗办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包括:
疼痛
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与正常的子宫内膜组织不同,它在月经期间无法排出,会导致炎症、瘢痕组织和粘连。
这种疼痛也可能包括性行为期间或之后的疼痛,研究表明,超过7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表示在性行为中感到疼痛。
排便或排尿问题
子宫内膜异位组织可能会对尿道或直肠造成压迫,引起尿频、排尿疼痛或排便困难等。
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不孕的一个常见原因,大约有30%~50%的患者有不孕问题。有些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在不孕症治疗的检查中发现的。
其他症状
可能会出现疲劳、腹泻、便秘、腹胀或恶心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在月经前或月经期间更容易发生。
但是,这些症状的表现程度也因人而异,有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图片来源:Giphy
那子宫内膜异位症该如何治疗呢?
药物治疗
① 止痛药: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是缓解疼痛的常用药。建议在感觉疼痛来临前或月经开始前服用,效果更好。但需要注意,这类药物主要治标,并不能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② 激素治疗:这类方法是目前的核心治疗手段,核心思路是制造一个「假孕」或「假绝经」的激素状态,让异位的内膜组织萎缩、停止出血。
③ 短效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和让子宫内膜变薄,来减轻月经期的疼痛和出血量。尤其适合暂无生育计划的年轻患者。
④ 高效孕激素:直接抑制内膜细胞生长,造成异位内膜的蜕膜样变和萎缩。
还可以使用GnRH激动剂和新型复方制剂,不过二者可能会对身体带来或多或少的副作用,必须在医生全面评估后,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手术治疗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或者存在较大的卵巢巧克力囊肿、或因内异症导致不孕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是目前最主要的手术方式,属于微创手术。手术能迅速缓解症状,特别是对于严重的疼痛或较大的囊肿。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手术还能提高自然怀孕或辅助生殖的成功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无法根治疾病,约有一半的患者在术后5年内可能出现复发。复发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微小的、非典型的病灶难以在手术中被完全识别和清除。
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症状极其严重且其他治疗均无效的患者,切除子宫连同双侧卵巢是可能考虑的选择。
生活方式调整
除了药物和手术,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更是关键所在。
①饮食调整:由于这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建议采用类似于地中海饮食的模式。适当多吃富含Omega-3的鱼类(如三文鱼)、坚果、橄榄油、新鲜蔬菜水果等抗炎食物。有研究表明,减少红肉、加工食品和高糖食物的摄入,有助于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和疼痛感。
②规律运动:规律的适度运动,如瑜伽、游泳、快走、慢跑等,有助于促进盆腔血液循环,释放内啡肽(天然的止痛剂)。关键在于坚持,而非强度。
治疗结束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需要注意恢复和预防复发:
1.定期复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或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和建议。
2.遵医嘱用药:服药过程中有任何不适或疑问,要记得及时与医生沟通。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康复和预防复发至关重要。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减少压力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4.注意月经周期:可以使用App(如苹果手机或者手表自带的健康里就有「经期跟踪」)或者备忘录记录自己的月经周期、疼痛程度和其他症状,有助于监测症状变化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5.备孕和生育:如果有生育意愿,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生育规划。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许会影响生育能力,可能需要辅助生殖技术来帮助怀孕。
6.寻求心理支持: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有必要的话,可以寻求信任的亲友们的帮助,或者去正规医疗机构寻找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来帮助你应对压力和焦虑。
![]()
![]()
你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吗?你有哪些想要了解和分享的?评论区见~
哈喽,大家好,北京是越来越冷了,你们那儿降温了吗?上一波刚送完裤子,这不我们又来送长袖卫衣啦。
今天送给大家的是POLO领卫衣绿色 S码*3、L码*1(共计4件,随机赠送),尺码表参考:
![]()
点击参与抽奖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Khan U, Oskotsky TT, Yilmaz BD, Roger J, Gjoni K, Irwin JC, Opoku-Anane J, Elhadad N, Giudice LC, Sirota M. Comorbidity analysis and clustering of endometriosis patients using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medRxiv [Preprint]. 2025 Feb 19:2025.02.13.25322244. doi: 10.1101/2025.02.13.25322244. Update in: Cell Rep Med. 2025 Aug 19;6(8):102245. doi: 10.1016/j.xcrm.2025.102245. PMID: 39990556; PMCID: PMC11844609.
[2] Marika Rostvall, Cecilia Magnusson, Kristina Gemzell-Danielsson, Kyriaki Kosidou, Johanna Sieurin,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the risk of endometriosis—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Human Reproduction, Volume 40, Issue 9, September 2025, Pages 1735–1743, https://doi.org/10.1093/humrep/deaf101
[3] Healthcentral.Endometriosis Signs and Symptoms[EB/OL].(2024-11-08)[2025-10-28].https://www.healthcentral.com/condition/endometriosis-signs-and-symptoms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