焯水,一道做饭时的常见工序,但你真的会焯水吗?
哪些食材需要焯水,需要冷水还是热水?
焯水,做对了健康又保命,做错了营养和口感都会大打折扣~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盘点下需要焯水的食材以及如何正确焯水。
![]()
一、先搞懂:焯水不是 “多此一举”,而是健康防线
很多人觉得焯水麻烦,总想着省略这一步,但实际上,焯水是食材烹饪前的 “预处理关键工序”,能解决 4 大核心问题:
一是去杂质除异味,比如肉类的血沫、海鲜的腥味、蔬菜的涩味,通过高温水煮可让这些物质析出;二是减毒去风险,部分食材含天然有害物质(如草酸、亚硝酸盐),焯水能破坏或去除;三是保持食材质感,让蔬菜翠绿不软烂、肉类紧致不柴,还能防止后续烹饪时 “出水” 影响口感;四是初步杀菌,尤其生肉、生海鲜可能携带细菌或寄生虫卵,沸水焯烫能降低安全风险。
但并非所有食材都需要焯水,比如嫩豆腐、新鲜绿叶菜(若快炒且追求极致脆嫩)可省略,而以下几类食物,若跳过焯水步骤,不仅影响风味,还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二、第一类必焯水食物:生肉(猪牛羊等红肉)—— 去血沫、减脂肪、除腥气
1. 为什么必须焯?
生肉(尤其是五花肉、排骨、牛腩、猪内脏等)内部含有大量血水和杂质,直接炖煮或红烧,会导致汤汁浑浊、浮起血沫,还会产生腥味;同时,肥肉中的部分脂肪可通过焯水析出,减少油腻感;更重要的是,生肉表面可能附着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焯水能起到初步杀菌作用。
![]()
2. 正确焯水方法:冷水下锅 + 加 “去腥三件套”
- 冷水下锅:将切好的肉块放入冷水中,慢慢加热,这样血水会随着水温升高逐渐渗出,若热水下锅,肉表面迅速凝固,血水会被锁在内部,反而达不到去腥味的效果。
- 加去腥料:水开前加入姜片、葱段、料酒(或黄酒),这三种调料能中和肉的腥味,且不会破坏肉质。注意不要加食盐,否则肉会变硬变柴。
- 撇沫时机:水沸腾后,表面会浮起灰色或褐色的血沫,要及时撇净,撇完后再煮 1-2 分钟,捞出用温水冲洗干净(避免用冷水,否则肉质遇冷收缩,口感变柴)。
3. 典型食材举例
- 排骨:无论是炖排骨汤还是做红烧排骨,焯水能去除排骨中的血水,让汤更清亮,肉更入味;
- 牛腩:牛腩纤维粗,焯水可去除表面杂质,后续炖煮时更容易软烂,且汤汁不会有腥味;
- 猪内脏(猪肝、猪腰):内脏腥味重、血水多,焯水能去除大部分腥味,还能减少内脏中的毒素残留(如猪肝中的代谢废物),焯水时可加少许白醋,进一步去腥。
三、第二类必焯水食物:禽禽类(鸡、鸭、鹅、鸽子等)—— 去浮沫、减腥、防汤浑
1. 为什么必须焯?
禽禽类(尤其是整只鸡、鸭、鹅,或带骨的鸡块、鸭腿)和红肉类似,含有血水和皮下脂肪,直接烹饪会导致汤汁浑浊、有腥味。比如炖鸡汤时,若不焯水,汤表面会浮起一层黄色的浮沫(主要是血水和杂质),口感发腥,且影响食欲;另外,鸭皮、鹅皮脂肪含量高,焯水能析出部分油脂,让汤更清爽。
2. 不同禽肉的焯水差异
- 鸡肉(鸡胸肉、鸡腿肉):鸡胸肉肉质嫩,焯水时间不宜过长,冷水下锅,水微沸后煮 1-2 分钟,捞出即可,避免煮太久导致肉质变柴;整鸡焯水时,可先将鸡焯水,再斩块,减少斩块时的血水渗出。
- 鸭肉、鹅肉:鸭肉腥味比鸡肉重,焯水时可加少许花椒或陈皮,增强去腥效果,焯水时间可延长至 3-5 分钟,让血水充分析出;鹅肉纤维更粗,焯水后建议用温水冲洗,再进行炖煮。
- 禽类内脏(鸡肝、鸡胗):鸡胗口感脆,焯水时间要短,水沸后放入,煮 30 秒 - 1 分钟,表面变色即可捞出,避免煮老;鸡肝容易碎,焯水时要轻轻放入,水沸后煮 1 分钟,捞出用温水冲洗。
四、第三类必焯水食物:水产海鲜类 —— 去腥味、除黏液、防过敏
1. 为什么必须焯?
多数水产海鲜(如虾、蟹、贝类、鱿鱼、墨鱼等)表面或体内含有黏液,这些黏液是腥味的主要来源,且可能附着细菌或寄生虫;部分海鲜(如贝类)体内含有泥沙,焯水能让泥沙沉淀;另外,海鲜中的某些蛋白质(如虾中的组氨酸)若未彻底加热,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焯水能破坏部分致敏物质。
2. 分食材焯水技巧
- 贝类(蛤蜊、牡蛎、蛏子):先将贝类用盐水浸泡 2-3 小时(盐和水的比例 1:50),让其吐净泥沙,再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水沸后贝类会开口,开口后煮 1 分钟即可捞出,未开口的贝类可能不新鲜,建议丢弃。
- 虾、蟹:新鲜虾蟹焯水可去除表面的黏液和腥味,煮虾时水沸后放入,加少许盐和姜片,煮至虾壳变红、虾肉变白即可(约 2-3 分钟);螃蟹焯水时可将蟹脐朝下,避免蟹黄或蟹膏流失,水沸后煮 5-8 分钟(根据螃蟹大小调整)。
- 鱿鱼、墨鱼:鱿鱼、墨鱼表面有一层褐色的黏液,腥味重,焯水前需先撕去外皮,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水沸后煮 10-15 秒,看到鱿鱼卷起来即可捞出,煮太久会变得嚼不动(俗称 “嚼橡皮”)。
- 鱼类(尤其是淡水鱼):淡水鱼(如鲫鱼、草鱼、鲈鱼)土腥味重,焯水时可在水中加少许姜片和白醋,水沸后放入鱼,煮 1-2 分钟,捞出用温水冲洗,后续红烧或炖汤时腥味会大大减少;注意鱼不要切太小,避免焯水时碎掉。
五、第四类必焯水食物:含草酸的蔬菜 —— 防结石、去涩味
1. 为什么必须焯?
部分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藜科蔬菜)含有较多草酸,草酸不仅会让蔬菜口感发涩,还会与人体中的钙结合形成草酸钙,影响钙的吸收,长期大量食用未焯水的这类蔬菜,还可能增加肾结石的风险。焯水能去除 80% 以上的草酸,让蔬菜口感更好,也更健康。
![]()
2. 高草酸蔬菜清单及焯水方法
- 典型蔬菜:菠菜、苋菜、茭白、竹笋、马齿苋、荠菜、西兰花(少量草酸)、甜菜等。
- 焯水技巧
- 热水下锅:这类蔬菜焯水时间短,热水下锅能快速破坏草酸,同时保持蔬菜的翠绿和脆嫩;
- 加少许盐和油:焯水时在水中加少许食盐和食用油,能让蔬菜颜色更鲜亮,减少营养流失(如维生素 C);
- 时间控制:菠菜、苋菜等嫩叶菜,水沸后放入,煮 30 秒 - 1 分钟即可;竹笋、茭白等粗纤维蔬菜,可煮 2-3 分钟,去除涩味的同时让口感更软嫩。
3. 常见误区:菠菜直接炒?大错特错!
很多人喜欢用菠菜炒鸡蛋,但未焯水的菠菜草酸含量高,会与鸡蛋中的钙结合,影响钙吸收,还会让菜肴带有涩味;正确做法是菠菜焯水后挤干水分,再与鸡蛋同炒,不仅口感清爽,还能避免健康风险。
六、第五类必焯水食物:加工肉制品 —— 去添加剂、减盐分、除油脂
1. 为什么必须焯?
加工肉制品(如香肠、腊肉、培根、火腿、午餐肉等)在生产过程中会添加盐分、亚硝酸盐、香精等添加剂,部分产品还含有较多油脂,直接烹饪(如炒、烤)会导致盐分和油脂摄入过多,且可能有 “加工味”;焯水能去除部分盐分和油脂,减少亚硝酸盐含量(虽然正规产品亚硝酸盐符合标准,但焯水能进一步降低风险),还能让肉质更松软,口感更好。
2. 焯水方法:热水下锅 + 控制时间
- 香肠、火腿:切片后热水下锅,煮 1-2 分钟,捞出沥干水分,再用来炒菜或炒饭,能减少咸味和油脂;
- 腊肉、培根:腊肉通常较硬,焯水前可先用温水浸泡 1 小时,再冷水下锅,煮 5-10 分钟(根据肥瘦调整,肥肉多可煮久一点),捞出后切片,能去除部分油脂和咸味,避免炒菜时过于油腻;
- 午餐肉:午餐肉含油量高,焯水时可切小块,热水下锅煮 1 分钟,捞出后沥干,再用来煮火锅或炒菜,口感更清爽。
七、焯水 “避坑指南”:这 4 个错误别再犯!
1. 所有食材都冷水下锅?错!
- 冷水下锅:适合生肉、禽肉、内脏、贝类等,目的是让血水和杂质充分渗出;
- 热水下锅:适合蔬菜(尤其是绿叶菜、高草酸蔬菜)、加工肉制品,目的是快速加热,减少营养流失,保持口感。
![]()
2. 焯水后用冷水冲?看食材!
- 肉类、禽肉:焯水后用温水冲洗,避免肉质遇冷收缩,口感变柴;
- 蔬菜、海鲜:焯水后可过冷水(或冰水),尤其是绿叶菜,能保持翠绿的颜色和脆嫩的口感,海鲜过冷水也能让口感更弹。
3. 焯水时加很多调料?没必要!
焯水的核心是去杂质、除腥味,只需加基础的去腥料(姜片、葱段、料酒)即可,无需加酱油、蚝油等调味,否则会影响后续烹饪的调味;也不要加盐,以免食材变硬。
4. 焯水时间越长越好?错!
- 肉类:水沸后撇净浮沫,再煮 1-2 分钟即可,煮太久肉质会变老;
- 蔬菜:绿叶菜 30 秒 - 1 分钟,粗纤维蔬菜 2-3 分钟,煮太久会导致维生素流失,口感软烂;
- 海鲜:鱿鱼、虾等 10 秒 - 2 分钟,煮太久会变柴。
![]()
总之,看似简单的焯水步骤,实则是烹饪中的 “健康防线”。对于生肉、禽类、水产海鲜、高草酸蔬菜、加工肉制品这几类食材,焯水不仅能提升风味、改善口感,更能减少有害物质摄入,降低健康风险。
掌握正确的焯水方法,根据食材调整焯水时间和水温,避开常见误区,才能让每一道菜既好吃又健康。下次烹饪时,别再省略焯水步骤了,多花几分钟,给家人一份更安心的美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