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杨振宁的父亲,是留洋数学博士,是清华数学教授。
他叫杨武之,是我国数学教育和数学研究的奠基者。
他文化程度高,长得帅,却对长相一般,只读过一两年私塾,在他面前相当于文盲的小脚妻子情有独钟。
![]()
图|杨武之
多年后,他的儿子杨振宁道出了真相。
01
杨武之于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是一名清末秀才,在私塾做教书先生。
家里不算富裕,但也不至于挨饿受冻。
但在杨武之9岁的时候,母亲意外去世,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
12岁,放到现在还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懵懂阶段。痛失双亲的杨武之,几乎被一夜催熟。
他化悲痛为力量,立志发奋读书。
在叔父杨邦瑞的支持下,他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接着考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
毕业后,他进入母校安徽省立二中任教员和训育主任。
这是他从事教育事业最感耻辱的一件事,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学校大部是纨绔子弟,不学习不说,还外出赌娼,夜不归宿,杨武之觉得作为校方,一定要对这种现象严加整顿,校风不改,教育不兴。
本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与责任感,他对那批纨绔子弟做了处罚。
但不知好歹的纨绔子弟,不但不领情,还要对杨武之动武报复。
令杨武之失望的是,校方对于这件事并不采取回应,对于那些纨绔子弟更是听之任之。
杨武之愤然辞职。
他深感悲哀的是:当官的,谋位不谋事;当兵者,不但不卫国,还仗势欺人;更可悲的是,文人学士,见利忘义。
从此,一粒“科学救国”的种子在他的心中萌发。
辞职后,为了生计,他暂时进入了安庆一所不知名的中学执教,但他已开始为留学考试做着准备,并立志振兴中华科学。
在这期间,在叔父的催促下,他与被父母指腹为婚的女子罗孟华完了婚。
妻子罗孟华文化不高、长相一般,但她任劳任怨,包揽了全部家务,让他有时间考学。
即使在怀孕的过程中,也不例外。
长子杨振宁出生时,是他备考最紧张的时候,妻子可以说克服了许多带孩子困难,还包揽了家务,支持他考学。
他从小没有父母,是妻子让他有了家的感觉,让他有了抵御风雨和奋斗的底气。
妻子的每一次付出,他都看在眼里,并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激。
02
1923年,他通过了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
安徽省级的不同于国家级的,有一部分的费用要自己承担。
所以,他临出发时,为了筹措费用,带走了家里大半的积蓄。
在杨振宁不满周岁时,他告别妻儿只身前往美国留学。
临出发前,他还带着妻儿在合肥老家的院子一角拍了一张合影,照片中妻子抱着儿子坐着,他站在妻子身边。
![]()
图|杨武之出国前与妻儿在院角的照片
他也将这张照片带在身上,想念妻儿的时候留着看。
在美国,他的求学之路也不尽顺利,他在芝加哥大学进行硕士和博士的学习时,一边学习,一边勤工俭学,他知道妻子在家里生活艰难,所以业余时间他还要去打临工赚生活费,他在餐馆洗碗,在农场摘葡萄。
他在国外学习长达五年之久,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前,他给家里提前拍了电报。
妻子罗孟华得知他要回国,很害怕,害怕丈夫读到了博士学位,她才继继续续读了一两年私塾,在丈夫面前相当于文盲。
多少留洋回来的知识分子,都跟家里的小脚妻子离了婚。
妻子罗孟华也做好了当修女的准备,结果杨武之不但没有与她离婚,还带着她与儿子一起到厦门大学教书。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杨武之下班都会带着妻儿到海边散步。
喜欢捡贝壳的杨振宁,尤其喜欢捡拾小贝壳。
杨武之没有干涉儿子,反而从中看到了儿子的特别之处。
杨振宁曾回忆说 :在厦门生活的日子是最幸福的。
![]()
图|杨武之回国后与妻儿团聚的照片
在厦门执教一年后,杨武之又被聘任到清华任教,他又将妻儿带到了清华园。
杨武之在清华任教长达14年,妻子罗孟华在家里照顾孩子,操持家务。
在清华园里,别人的妻子不是留洋名媛,就是高知女性。
以至于罗梦华都不敢出门交际,她全部心思都放到了丈夫与孩子身上。
但杨武之却从没有嫌弃过妻子,并对她情有独钟,忠贞不渝。
杨武之曾说:夫妇应该始终如一,胡适从没有嫌弃过他的小脚太太。
但胡适在外面惹出多少桃花事件,但杨武之始终洁身自好。
03
杨武之不仅对妻子忠贞不渝,对于孩子也耐心负责,从不苛责。
杨武之喜欢唱京剧,但他从不教杨振宁唱京剧,反而教儿子唱: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我们现在或许不能理解,甚至觉得有点空。
但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作为亲眼目睹国家被列强凌辱的知识分子,这是他们心底最深沉的呐喊。
同时,他也要将这种爱国的担当植入儿子的血液中。
空闲时,杨武之也教杨振宁下围棋,杨振宁不会下时,他以让棋的方式鼓励儿子进步。
即便是杨武之在围棋比赛中获得过优胜奖。
但他从没有为此苛责杨振宁不如自己,或者没有继承他在围棋方面的异禀。
杨振宁念完初一时,父亲杨武之就看到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他还跟妻子说:振宁似有异禀。
![]()
杨武之发现儿子的异禀后,非但没有给他加大难度,反而给他找老师补古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
杨振宁曾回忆说:父亲对我们兄妹的影响很大。
住在清华园的14年间,不管外部发生什么运动,有多混乱,但在杨振宁的记忆中,他生长在一个较安稳的家庭和校园环境中。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清华、北大、南开迁至昆明,并称为西南联大,杨武之到西南联大教书,全家也随杨武之到昆明安家,所谓的家就是窝棚。
在战乱迁徙的年代,兄妹们难免失学,但杨武之从没有让他们的学习落下。
![]()
图|杨振宁兄妹
他在家里准备了一块小黑板,给孩子们教古诗文、算术和英语,还与长子杨振宁在小黑板上探讨数学题。
学习中,杨振宁负责监督弟弟妹妹们,并采取一个小红星兑换一颗花生米的激励措施。
不过,据杨振宁的弟弟妹妹们回忆,所得的花生米一直没有兑现。
杨振宁回忆:在昆明,很多教授家里都出现了无米下锅的窘境,靠典当度日,但在母亲罗孟华的勤俭操持下,奇迹般的从没有出现过断炊的情况。
衣服虽然是补丁摞补丁,袜子也是补丁摞补丁。
杨振宁庚款报名表上的一张“军装”照,还是母亲罗孟华用旧军装改的。
![]()
图|杨振宁的“军装”照
父亲负责孩子学习,母亲负责衣食住行,一家人互相扶持,日子过得不是那么苦。
杨振宁后来也说:父母给予我们安全稳定的家庭生活,使我的人格发展很平衡。
04
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说是大学,但没有像样的教室,铁皮屋顶,一下雨就成了水帘洞。就这环境,杨振宁说他是最大的受益者。
因为当时西南联大集中了清华、北大和南开的优秀师资,他们个个是文化界和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如朱自清、闻一多、赵忠尧、吴大猷等人。
虽然他们是物质的穷人,但是精神的贵族。
从1938年至1946年,西南联大存在的八年中,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辉煌奇迹。
杨振宁说:在西南联大的几年,也对自己从事物理研究有很大帮助。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父亲为他们提供的机会。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父亲杨武之为儿子感到骄傲,两次前往日内瓦去探望儿子。
但后来,杨振宁为了从事物理理论的研究,加入了美国国籍,父亲杨武之对此十分气愤。
杨振宁理解父亲那种,作为一代教育家,植根于骨髓的家国情怀,也没有怪过父亲。
1973年,杨武之去世时,有两件事放心不下,第一件就是对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的事情耿耿于怀。
在杨武之去世20多年后,杨振宁在他的书里写道:父亲直到临终时,对于我放弃中国国籍的事情耿耿于怀,他从心底始终不肯原谅我。
所以,在94岁高龄时,杨振宁选择放弃了美国国籍,回到故国,恢复中国国籍。
第二件事就是对妻子罗孟华,杨武之希望儿女们能照顾好她。
![]()
图|杨武之与妻子儿子杨振宁一家三口的合影
杨振宁在南开大学讲学时,还回忆说,父亲临终时说:你们的母亲,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丈夫、儿子和这个家。
有多少妻子,她为家庭的付出与牺牲,被如尘埃般忽视,而杨武之,却以慧眼珍视伴侣的付出,让爱与感恩在平凡的烟火中熠熠生辉。
正是杨武之的给家庭的稳定,才有了妻子罗孟华的安心持家。
在杨武之与罗孟华夫妻的共同努力下,五个儿女,个个毕业于名校,其中三个博士,一个斩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没有完美的丈夫,也没有完美的妻子,关键的是,在家庭中,丈夫能珍视妻子的每一分付出,妻子能感恩丈夫的每一分努力,彼此相望,心往一处使,力往一处靠,家才能真正成为避风的港湾,也能成为孩子成长的依托。
点击“黎庶文史”卡片关注哦!方便下次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