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在重庆美术馆开展。在全国近300个地级市的激烈竞争中,320余件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入选。
展览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以多彩艺术形式铺展开气象万千的时代长卷,生动诠释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对于推动新时代书法篆刻事业繁荣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主体活动之一,展览通过征集、推荐、特邀等方式进入终评,最终展出320余件优秀书法篆刻作品。这些作品深刻把握时代所向、人民所需,植根火热生活,以金石之趣,热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观众献上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构建国家美术展览体系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美术书法事业更好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
我市书法篆刻家漆钢、傅舟为书法评委,作品特邀参展;戴文篆刻作品特邀参展。钟鼎、陈奂、冯泽伟、张耀升、徐崇尧、倪飞龙、尹义桐七位作品入展。漆钢、傅舟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学术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发言内容附后。
![]()
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此次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代表着当前我国书法篆刻艺术领域的国家级水平。
我市十位书法篆刻艺术家的作品参展,充分展现了重庆市在书法篆刻艺术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创作实力,是我市扎实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
学术研讨会
漆钢发言内容
上下滑动阅读
当代书法创作的趋同性现象、成因及对策
漆 钢
各位来宾、各位同道:
大家好!按照组委会安排,我在这里作一个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当代书法创作的趋同性现象、成因及对策》。对于趋同性现象、同质化现象这类词语,这几年频繁出现在理论家和评论家的文章中。今天,我们在面对千人一面的现状时,来探讨这个问题,并非否定当代书法的成就,而是为了在反思中探寻当代书法更健康的发展路径。
当代书法创作趋同性主要表现为:风格上扎堆 “二王” 体系中的类似风格或流行书风,笔墨语言大同小异。题材多集中于各种展览中反复出现的经典诗词、书论、题跋。形式上过度追求展览化效果,拼接、染色等技巧滥用且同质化。创作理念套路化、模式化,个性表达弱化,作品辨识度普遍不高。
对于这个现象,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正视趋同性这个现象。因为书法创作的趋同性并非当代独有,在书法史上始终存在其合理空间。我们回望历史,往往会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其实这已经说明了每个时代都有趋同性这一现象的存在。这个现象不但反映在书法上,也反映在文学等方面,正因为如此,才有唐人诗歌整体追求气象,宋人诗歌追求理趣的时代类同感。回到书法,晋人王羲之一门的很多人都有很多共同的风格特征。王衍作为王羲之的长辈,其书风对后辈影响深远,王羲之的书风,尤其是王献之的书风,便与王衍的《麦秋帖》多有相似。唐代楷书鼎盛期,初唐四大家(欧、虞、褚、薛)虽各有风貌,但均遵循着唐代楷书严谨规范的审美准则,在笔法、结字的根本规律上表现出相类的一致性,这种趋同成就了唐代楷书的辉煌气象。而宋代“尚意”书风兴起时,苏轼、黄庭坚、米芾同为核心代表,都强调书写中的情感抒发,在审美追求上呈现明显的趋同倾向。只是、与当今不同的是,历史上的趋同性多表现为特定时期、特定流派内的审美共识。而第一流的书家无一不是在趋同的基础上实现突破。颜真卿在继承褚遂良笔法的基础上,融入北碑的雄健之气,创造出沉雄博大的“颜体”;黄庭坚从《瘗鹤铭》中汲取灵感,将草书的欹侧开张推向新境界;董其昌以禅理入书,在“二王”传统中开出淡远空灵的新境。这些案例证明:趋同是传承的起点,而突破趋同、成就个性,才是书法艺术生生不息的关键。只是,我们更需要明白的是,趋同是传承的阶段性现象,但却绝非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
对于造成趋同性的成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育的异化。从“文人修养”到“技术培训”的偏移。传统书法教育是“技道并重”的综合培养,古代书家不管身份如何,但大多为汇通儒释道的文人、诗人,书法是其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而当代书法教育却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化”倾向:高校书法专业中,古典文学课时仅占15%,诗词创作沦为选修课,这种“去语境化”培养模式催生出大批技术精湛但无独立思考的作者。当前书法教育往往过度聚焦技法拆解,将起笔角度、转折方式等固化为程式化训练,却忽视了“人与书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更令人忧虑的是,不少年轻人因文化课成绩不佳才选择书法作为升学捷径,学习的动力源于功利目的而非源于内心热爱艺术追求。培训机构的“速成教育”进一步加剧了趋同。我曾听我市的作者参加某培训班后回渝告诉我,他参加的这个班居然直接打印老师的作品让学生照抄——这样的教育,要想不趋同都难。
二是传媒垄断。多年前,我在读古代书论的时候,曾读到一句话,大意是说,古人寻得断碑残碣十余字,朝夕揣摩,便可名家。古代交通与信息传递的不便,造就了秦隶、汉碑、晋帖、唐楷等各具特色的地域书风。而当代传媒技术彻底打破了地域界限,即时传播的信息网络,将全国书者纳入同一个审美范围。这种便利本应促进多元交流,却意外导致了审美单一化。各大展览的获奖作品成为无形的审美指挥棒,书者为入展获奖,纷纷横向取法,将已获奖作品作为模仿范本。网络平台上的热门书风通过算法推荐不断强化,形成 “获奖—网络传播—众人模仿—再获奖”的现状。更严重的是,这种跟风不仅限于风格,甚至延伸到内容选择、幅式设计等细节,最终导致展览现场作品面貌高度相似的景象。
三是心态浮躁。具体体现在从“十年一磨剑”到“急于求成” 的短视行为。书法艺术本是慢艺术,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但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急于求成”成为普遍心态。不少书者将入展获奖视为终极目标,而非检验学习成效的阶段性手段,不愿在传统中深扎,更不愿经历漫长的风格孕育过程。这种心态直接导致创作的“短平快”:对经典只做表面模仿,不究其理;对技法只求形似,不悟其神;对风格只追流行,不立自我。部分书者缺乏沉潜钻研的耐心,自然难以突破趋同困境。
四是工具依赖。从“活学活用”到“集字拼凑”的僵化。电子书法字典等工具的普及,本应成为学习的辅助手段,却在部分书者手中异化为创作的“拐杖”。这些工具能快速提供一字多法、一体多法的参考,但过度依赖则会滋生惰性,不愿去花时间去做扎实的功夫。逢创作必查字典,靠集字拼凑完成作品。这种集字创作容易造成风格割裂与情感缺失。当代书者集字多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对文辞内涵不求甚解。这种“文为工具,字为主体”的创作模式,使得作品缺少真情实感,沦为“悦人眼目”的形式躯壳,趋同也就在所难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青年书家的成长周期尚未完成。与老一辈书家相比,当代青年创作者大多缺乏主动学习的原始动力,且在学养积累上存在短板。青年书家正处于风格塑造期,尚未完成从“师古人”到“师自我”的蜕变,这在客观上加剧了趋同现象。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通过系统性举措破解困局:
破解趋同性困境,既需要回归书法本质,也需要适应时代特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结合当代书坛现状,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是重构教育体系:回归“技道并重”的传统。教育改革是破局的根本。首先要重塑培养目标,将文化修养纳入核心课程,增加古典文学、文字学、诗词创作等内容的比重,改变“重技法轻学养”的倾向。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打破“标准化培养”的桎梏。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经典,而非局限于展览热门风格;鼓励个性化探索。
二是优化创作生态:建立“多元包容”的机制。
创作生态的优化需要多方合力。在评审机制上,应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作品的比重,避免从评审中导致的审美趋同,实现公正评审与出人出精品相得益彰。中国书协倡导的“文质兼美”与“自撰诗文”,正是引导创作回归内涵的积极尝试。
在交流平台上,应打破“展览体”的垄断,多举办专题性、学术性展览;利用传媒优势推介风格多样的经典与当代作品,而非局限于获奖范本。尤其要引导大众审美,要让其认识到很多探索性作品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所谓“丑书”的论断。通过多元展示与传播,让书者认识到“风格无优劣,个性有高低”,从而摆脱跟风心态。
三是强化主体修为:培育“心手合一”的能力。书者自身的修为提升是突破趋同的关键。首先要“深扎传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脉络。其次要“丰富学养”,通过诗词文赋的研习滋养笔墨,实现“以诗养气”“以文立品”,从而带动“以文入书”的目标。再其次要“善用工具”,将电子字典作为查缺补漏的参考,而非创作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心”,不被短期流行所裹挟,能耐住寂寞深耕传统,最终在“眼高”的引领下实现“手高”,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面貌。
各位同仁,书法艺术的发展始终在传承与突破中前行。历史上的每一次风格革新,都是对既有范式的继承与超越。当代书法的趋同性困境,实则是艺术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挑战。只要我们坚守文化根脉,完善传承体系,尊重个性创造,就一定能让书法艺术在当代绽放出和而不同的绚丽光彩。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学术研讨会
傅舟发言内容
上下滑动阅读
《当代书法篆刻核心审美价值体系刍议》
傅 舟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当代书法篆刻核心审美价值体系刍议》,旨在对建构当代书法篆刻艺术价值判断的核心维度进行梳理与探讨。
我认为,当代书法篆刻的核心审美价值体系,是一个涵盖艺术主体与客体多维度多层面的复合结构,其核心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是创作主体独特的个性与风格。
这是评判作品价值的首要维度。一件作品能否成立,关键在于它是否承载了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思考,并呈现出鲜明的风格面貌。这种个性可以有不同的美学取向:或豪迈奔放,或逸笔草草,或精淳雅逸,或奇险生姿,或纤秾简古,具备不可替代的辨识度。
具体而言,这种个性往往体现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它要求创作既根植于经典法书,同时又必须灌注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使作品与所传承的经典之间,产生一种若即若离的创造性张力。无论是篆刻中的写意、工笔,还是书法中的各种书体,其价值的重要体现,就在于与同类创作拉开距离。
第二是作品本体的艺术高度与技术深度。
这是支撑作品价值的坚实基础。所谓“高度”,主要指作品的格调、境界与气韵。例如,作品是否蕴含文气、书卷气,是否具备高迈、超越性的品格,或是否对民间书风进行了雅化与提纯,展现出自然、天真等美学特质。
而“深度”,则体现在形式语言的精诣与丰富性上。它由字法、笔法、墨法、章法等多个层面、数十个具体元素共同构成。例如字的大小、疏密、取势;线条的粗细、曲直、动静;用墨的浓淡、燥润;以及章法的节奏、块面对比等。一件杰作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将这些纷繁复杂的元素,在一次性、不可逆的书写过程中,构成一个既和谐统一,又变幻无穷的有机整体。此外,材质的精良选择与对模式化、同质化等问题的规避,同样是保障艺术深度的重要环节。
第三是作品所承载的时代特色与文化精神。
艺术不能脱离其时代。当代书法篆刻的创作,应当敏锐地回应我们所处的历史语境。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与精神上,紧扣国家发展与人民情怀,通过主题性创作、自作诗文等方式,为人民立传,为时代彰言。二是形式与语言上,展现出当代的审美意识,例如对空间构成的大胆探索,对点线面形式美的夸张运用,对综合材料与工具的尝试,以及为适应现代展厅效应而生的大尺幅创作等。这些探索,都是时代精神在艺术形式上的具体呈现。
目前,由国内几大权威机构,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家画院、艺研院、书法院,专业院校,文化、教育主管部门及西泠印社等主导的系列展事,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评价体系。它们从不同侧面倡导并彰显着以中国气派和文化自信为内核的哲学美学价值。
最后,我想谈谈境界问题。书法的最高境界或许难以定论,所谓“文无第一”,标准具有多元性。但我们追求的至高境界,应是艺术家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其自由、创造的生命价值,臻于“真、善、美、慧”的融合,并最终将自由、创造、和谐的生命状态,物化为精彩纷呈的艺术作品,并蕴涵着艺术的高格境界。
以上是我个人研究与实践的一些浅见,其中部分思考已见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报》等。不当之处,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特邀参展作品
漆 钢
![]()
![]()
![]()
特邀参展作品
傅 舟
![]()
![]()
![]()
![]()
![]()
特邀参展作品
戴 文
![]()
![]()
![]()
![]()
![]()
入展作品
钟 鼎
![]()
![]()
![]()
![]()
![]()
入展作品
陈 奂
![]()
![]()
![]()
![]()
![]()
入展作品
冯泽伟
![]()
![]()
![]()
![]()
![]()
入展作品
张耀升
![]()
![]()
![]()
![]()
![]()
入展作品
徐崇尧
![]()
![]()
![]()
![]()
![]()
入展作品
倪飞龙
![]()
![]()
![]()
![]()
![]()
入展作品
尹义桐
![]()
![]()
![]()
![]()
![]()
主 编
猪大人
出 品
黔艺空间
来 源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需注明出处
通 讯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艺术网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腾讯新闻 阿里文娱 360浏览器 UC浏览器 惠头条 书艺时空
黔艺空间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开放美育艺术专业及人才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集艺术名家工作室、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艺术园区运营、专题性展览、书画图文装帧设计、艺术评论、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多个文化产业为一体。黔艺空间艺术平台运营内容主要为网络线上媒体宣传与推广,包括艺考动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高校艺术交流、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为广大艺术家提供高品质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