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我是厉姑娘,本篇内容跟大家聊聊蒙古的事件!
今年六月,蒙古政治的稳定表面被一次舆情撕开口子。
![]()
时任总理奥云额尔登因家人在网络炫富,引爆社会对长期累积的贪腐议题,
舆论压力与政治责任叠加,只能选择下台。
随着这一变动,原本运转有序的权力安排出现真空。
![]()
依据人民党章程,党主席通常兼任总理,但这次变动来得突然,
党务与政府的交接出现空档,组织程序与行政连续性一时难以衔接,
政治秩序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固定节奏。
为了填补空白,总统呼日勒苏赫提名赞丹沙塔尔出任新总理,国会通过任命。
![]()
新任总理上任后,为了巩固地位,开始谋求人民党主席之位,
试图实现党政合一,以党内授权稳定行政权。
由此,他与党内第三号人物、时任国会议长阿玛尔巴伊斯格楞正面相逢,
公开竞争随之启动,双方在组织层面与议会平台上同时展开攻防。
![]()
为了稳住基本面,赞丹沙塔尔强调以程序推进,
阿玛尔巴伊斯格楞则强调按组织规则行事,
二者在表述层面各有侧重,但竞争的核心都围绕权力结构的归属。
党内外观察者此时已可判断,后续发展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自然收束。
![]()
九月下旬,人民党举行党内选举。
赞丹沙塔尔在评估差距后认为通过常规投票难以胜出,
对手也拒绝“双重领导”的折中安排,于是他带领支持者退出第二轮投票。
结果是阿玛尔巴伊斯格楞顺利当选党主席,
而赞丹沙塔尔则将重心转向行政与司法路径,意在稳住总理职位。
由此蒙古党内和政府这两条线被分开了,
![]()
原本的内部竞争变成了政府层面政府系统的制度性对抗。
因为蒙古人对腐败,特别是煤炭相关的问题很在意,
赞丹沙塔尔指责阿玛尔巴伊斯格楞卷入煤炭贪腐,
还没走国会程序就任命恩赫巴亚尔当司法部长去查对方。
![]()
阿玛尔巴伊斯格楞则是先辞去议长,再从党内和国会两头出手,
把恩赫巴亚尔开除党籍,同时推动对总理发起不信任投票,为自己以后接任铺路。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公众已经不关注腐败了,开始更关注这些程序是否合规,
然后这些人就开始用用“制度”与“合法性”的说法为自己的做法找依据。
![]()
再说阿玛尔巴伊斯格楞发起的不信任投票,有15名议员没到场,
但是国会不信任案照样进入表决,最后以71票赞成、40票反对通过罢免总理。
可这还不算数,得看总统是否认可。
总统呼日勒苏赫以“投票方式有问题”为由否决了这项决定,让局面更复杂。
![]()
但是总统这么做无可厚非,一是因为他和赞丹沙塔尔走得近,
不想让青年改革派主导政府,避免以后行政与议会长期对抗,
二是担心在野党趁乱做大,动摇人民党地位。
不过这个否决不一定有效,按照蒙古的法律,
如果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议员不同意总统的否决,罢免决定依然会生效。
![]()
于是,人民党内部两派必须在国会再次较量。
考虑到阿玛尔巴伊斯格楞掌握更多本党席位,
加上一些在野党可能主动推动执政党内斗升级,呼日勒苏赫的否决很可能被推翻,
赞丹沙塔尔被迫下台的可能性不低。
与此同时,阿玛尔巴伊斯格楞的党主席任命仍需在十一月的人民党全体会议上获得确认,
赞丹沙塔尔以及其身后的保守派阵营理论上仍有反败为胜的空间。
![]()
谁能在接下来的程序中占据上风,目前尚难定论。
各方的算计集中于票数、纪律与议程控制,任何一处松动都可能改变局势的最终走向。
这场对抗不仅是两位政治人物的职位之争,更是人民党内部路线分歧的显性化。
赞丹沙塔尔与矿业利益集团联系更紧,
主张先把煤炭等资源卖好、现金流稳住,因此被视为保守派,
阿玛尔巴伊斯格楞则延续前总理奥云额尔登的思路,
主张少举债、降低对大宗商品的依赖,推动更均衡的产业升级,被归为青年改革派。
![]()
两派主要在资源分配以及产业结构上有不同的分歧,各有则重点。
从短期来看,是蒙古内部权力的交锋重排,
但是从长期看,其实是蒙古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不过,两者虽有分歧,但是在对外政策倒是一致的,
强调维护“第三邻国”战略的基本方向,不会因当下的权力起落而突变。
具体到对华关系上,外界因为阿玛尔巴伊斯格楞评价“美国援助只是象征”
猜测他上台之后会更倾向于向中国合作。
但是事实上,二人都同意与中国京曾深化合作,只是侧重点略有不同。
赞丹沙塔尔更想把煤炭等矿产卖出去,先稳住现金流和财政。
阿玛尔巴伊斯格楞更想推动中蒙俄天然气管道等跨境能源工程,
再推动蒙古寻找新的经济能长期增长的点。
所以不管最后谁赢,中蒙合作的大方向都不会变,
就地区稳定而言,这种方向的一致至少使外部关系具备可预期性。
![]()
但是现在蒙古最危险的不是谁当家,而是国家治理在被耗空。
人民党内部派系竞争越来越激烈,蒙古政治进入新的动荡期,
政府层面的频繁人事变更可能成为常态,这样一来,很多事难以继续。
尤其反腐要有稳定制度和持续执法,产业升级更是要有清晰目标和节奏;
![]()
但是政府一旦陷入权力争斗的漩涡,这些长期计划就很容易被打乱,
这样一来,民众对于政策的信任度也会降低。
政府如果无法在反腐、财政、产业三个关键领域形成可以被监督的具体步骤,
那么社会信任会持续流失,公共服务的供给将承受更大压力。
![]()
政治不稳定会首先表现为政策不确定,
继而传导到投资推迟、消费收缩与就业承压,
经济易陷入“停滞—不满—再分裂”的循环。
对于资源型经济体而言,外部价格波动与内部财政脆弱性叠加,
若再加上治理层面的内耗,负面效应会被放大。
![]()
如果不在制度层面修复,单靠个人风格的变化难以改变趋势。
需要看到,人民党内部两派的外向共识掩盖不了内向分歧。
赞丹沙塔尔强调以矿产出口稳定财政,逻辑在于先稳住现金流再谋转型;
阿玛尔巴伊斯格楞强调去杠杆与多元化,
逻辑在于降低对大宗波动的暴露度以提升韧性。
![]()
从政策设计角度看,这两条路径并非天然对立,矛盾集中于时间表与承受力。
要是再财政和产业升级之间设立阶段性的目标,
并且公开透明的执行,两者的分歧甚至可以互补。
但是现在的蒙古两派斗争激烈,根本达不成合作,
还将本来的经济发展问题,发展成了派系斗争,真正的治理问题都被双方忽略了。
到最后的后果都有社会和民众承担了。
![]()
因此蒙古政府只有将经历放回公众实事上,蒙古经济才能走回正轨,
而且,对双方来说,及时收手也并不是人数,而是给制度留出运转空间。
否则持续的内斗只会削弱国家的能力,百姓生活也会变得不好。
之后企业投资也会因为蒙古局势变得更加谨慎。
![]()
尽管蒙古拥有丰富的石油等资源,但是不采取行动,
这些资源是不会变成稳定的经济来源的。
只有政府稳定下来,经济政策能够稳定实行,
蒙古的经济才能稳定的发展。
蒙古国内发展需要稳定的政府,国外发展亦然。
![]()
对于周边的国家来说,肯定更想要一个政府稳定的合作伙伴,
能保证之后的经济交往,政策布局长期不变。
对于两个国家合作来说,政府的稳定性能决定他们喝醉的深度与广度。
![]()
只有蒙古内部的派系斗争结束,两派不再无休止的内耗,
对外作出的承诺才更有说服力,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才能更好推进。
我是厉羽萱,一枚爱读书的小女子,从我自己的视角出发,观察世界分享见解!各位看文章的朋友们,希望你们可以多多点赞评论关注支持我,我们可以做彼此的一位“远程”好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