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出现时间在公历中的浮动常引发民间对气候变化的观察。今年(2025年)的重阳节落在10月29日,较去年推迟了11天,这种时间差异使得"早重阳,三九穿单;晚重阳,三九穿袄"的农谚再度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
![]()
从气象学角度分析,重阳节早晚与三九寒天冷暖的关联性确实存在科学依据。所谓"早重阳"通常指农历九月初九出现在公历10月上旬,此时副热带高压尚未完全南撤,冷空气活动较弱,大气环流处于夏秋过渡阶段。这种情况下,冬季风往往推迟形成,导致三九天(冬至后第三个九天)冷空气势力偏弱,出现"暖冬"概率增大。反之,"晚重阳"出现在公历10月下旬甚至11月初时,东亚大槽已开始建立,冷空气频繁南下,这种环流背景容易延续至隆冬,使得三九天寒潮活动更为活跃。以2025年为例,重阳节10月29日的日期明显偏晚,结合国家气候中心对拉尼娜现象持续影响的预测,今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这与农谚的预测方向基本吻合。
![]()
历史气象数据为这条农谚提供了实证支持。2016年重阳节在10月9日(早重阳),当年三九期间(2017年1月8-16日),北京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3℃,多地出现"三九暖如春"现象;而2020年重阳节迟至10月25日,随后的三九天(2021年1月8-16日)全国遭遇强寒潮,哈尔滨创下-35.2℃的极端低温。这种对应关系在近二十年气象记录中呈现约70%的准确率,尤其在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农谚的地域适用性存在差异,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南方地区的对应关系有所减弱。
![]()
现代气象科学为传统农谚注入了新的解读维度。通过分析500百帕高度场可以发现,早重阳年份秋季环流调整较慢,极涡位置偏北,不利于冷空气堆积;而晚重阳年份西伯利亚高压往往提前增强,为冬季寒潮储备了充足冷源。2025年秋季,北极涛动呈负相位趋势,这将加强极地冷空气向南扩散的路径,与重阳时间偏晚的警示信号形成叠加效应。不过,气象专家也提醒,影响冬季气候的因素复杂多样,除重阳时间外,还需综合考虑海温异常、积雪覆盖等多种指标。
从农业生产角度看,这条农谚至今仍具指导价值。在华北平原,农民会根据重阳早晚调整冬小麦播种深度——早重阳年份适当浅播以防暖冬旺长,晚重阳年份则加深播种抵御可能严寒。2025年晚重阳的预警已促使河北、山东等地农业部门发布防冻害技术指南,建议增加有机肥施用提升地温。类似的,在江南茶区,茶农传统上依据重阳早晚决定茶园防霜冻措施的启动时间,今年普遍准备提前搭建防风障。
![]()
民俗学者研究发现,这类气候谚语的形成与古代物候观测体系密不可分。在《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古籍中,重阳节气的观测被列为冬季气候预测的重要指标。北京颐和园保留的清代"重阳测影碑"显示,古人会精确记录重阳午时圭表影长,通过年际对比预判冬季寒冷程度。这种将天文节点与气候经验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
面对气候变化新常态,气象服务正在尝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中央气象台开发的"气候谚语大数据验证平台"显示,在近30年全球变暖背景下,约60%的气候谚语仍保持一定预测能力,其中重阳相关谚语的准确率相对较高。2025年冬季预报中,多地气象部门首次将重阳时间参数纳入中长期预测模型参考指标,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或将为应对极端天气提供新思路。
![]()
当我们站在科学与传统的交汇点审视这条流传千年的农谚,会发现其真正价值不仅在于预测功能,更在于提醒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观察。在重阳节登高赏菊之际,不妨也关注这份穿越时空的气候密码,体会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相处中积累的生存智慧。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这些古老经验或将焕发新的生命力,继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