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最热闹的一年里,一家浙江来的制造公司,成了不少投资者嘴里的奇迹。
它不是造车的,也不是做芯片的,却靠做配件,市值涨到了2000亿元。
这家公司叫三花智控。
总部在绍兴新昌,一个以螺丝、轴承、空调配件闻名的小县城。
![]()
靠一对父子,张道才和张亚波,从农机修配厂起步,一路干到了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的核心。
这家公司之所以被捧上神坛,不只是因为股价翻倍,更因为它站在了一个让人充满想象的风口:人形机器人。
![]()
故事要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
那时候的新昌,家家户户都在干点加工的活,张道才也在一家农机修配厂上班,年轻时能吃苦、脑子活,后来当上了厂长。
那时的农机配件赚不到什么钱,他想着要做点有技术含量的东西。
刚好家电行业开始兴起,他敏锐地嗅到了机会:空调零部件。
90年代,空调要实现冷热切换,必须用到四通换向阀,可国内没人能造,全靠进口。
张道才带着技术工人反复试验,光样机就做坏了几十台,终于在1996年,三花自己的四通阀量产成功,一年卖出十万套。
![]()
外国人一看不妙,美国兰柯公司想出2500万美元来收购。
张道才没同意:“要卖也得等我比你强的时候。”
几年后,他真的反手收购了对方的阀门业务,那一年,三花的产品拿下全球六成市场份额。
这一段经历,奠定了三花的底色,不是靠风口,而是靠把一颗螺丝拧到底。
![]()
企业能走多远,关键在第二代。
2012年底,张道才的长子张亚波接班,他是70后,有海外背景,也更懂资本市场的打法。
接手后,他很快看出,家电配件的天花板不高,必须找新的增长点。
于是,三花开始加大在汽车领域的投入。
那时电动车刚起步,热管理系统这个词还不被人重视,可张亚波看到了机会,电动车的电池、电机、电控都需要控温,热管理系统成了必需品。
他们成立子公司三花汽零,专门做汽车热管理部件。
2017年,三花智控把这家公司完全并入上市体系,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也是那一年,它拿下了特斯拉供应商资格。
![]()
Model 3发布时,三花作为特斯拉热管理系统提供商受邀出席。
从那之后,三花智控的客户名单里陆续出现了比亚迪、理想、蔚来、奔驰、大众。
靠着一套能散热、能控温的系统,它成了新能源车里绕不开的角色。
在传统汽车里,热管理只是辅助系统,但在新能源车上,它的重要性被放大了好几倍。
电池怕热也怕冷,电机要控温才能高效,空调又要兼顾能耗。整个系统一旦失控,续航、寿命、安全都受影响。
三花智控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
2017年,它的汽车零部件收入才10亿出头,占总营收的1成,到2024年,这个数字涨到了114亿,占比已经接近一半。
![]()
这几年,新能源车销量暴涨,三花的收入也一路跟着往上走。
它的技术不仅能用在特斯拉,也能给比亚迪、丰田、大众供货。
简单来说,别人造车,三花造温度系统,一辆车有多热,它最清楚。
![]()
真正让市场疯狂的,是那条关于特斯拉机器人的传闻。
今年10月中旬,网上流出消息,说特斯拉要给三花下5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执行器订单,计划2026年交付。
这条消息一传出,三花的股价瞬间涨停。
公司当晚火速澄清:“传言不属实”。
可第二天,股价又继续涨。
因为在投资者眼里,即使这单没有落地,三花也已经具备进入门槛。
它过去在热管理里积累的执行机构、控制阀、伺服单元,本质上就是机器人关节的基础技术
业内专家也说过一句实话:“做复杂零件的厂,要做人形机器人并不难。”
![]()
事实上,三花早在2023年就成立了机器人事业部,和国内做减速器的绿的谐波合资,在墨西哥建厂;今年年初,又在杭州签约投资50亿,用于机器人机电执行器项目。
所以,这家公司虽然没有特斯拉的订单,但确实在默默造“机器人零件”。
对资本市场来说,这就够了,有故事、有技术、有特斯拉的影子,股价自然一路飞。
![]()
从空调配件,到汽车热管理,再到人形机器人,三花智控这几年的转型速度,让人有点意外。
2024年,它在港股二次上市,募资超80亿港元,其中10%明确投向仿生机器人领域。
这是它第一次公开承认,机器人已经是公司重点业务之一。
而这条赛道,市场潜力大得惊人,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美元。
机器人身上最贵的零部件之一,就是执行器。
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一个机器人用到28个执行器,单价上万元。
如果量产几十万台,就是上百亿级的市场。
对三花来说,这条路风险大、周期长,但一旦走通,就是新的利润曲线。
随着股价飙升,张道才家族的财富也翻了一倍。
根据公开信息,他们通过三花控股、绿能实业等渠道,合计持股近40%。
按现在的市值算,家族持股价值接近800亿元。
当然,故事再好,也不是没有风险。
从财报看,三花的整体营收增速已经在放缓。
2022年增长33%,2023年降到15%,2024年只剩13%。
汽车热管理虽然还是主力,但大客户依赖严重,特斯拉交付量波动、国产车企自研,都可能影响它。
![]()
机器人业务目前还没有形成实际收入,投入几十亿建厂,但市场还没爆发,短期内回报有限。
另外,家族持股比例高,也意味着公司治理依然集中在内部圈层。
在扩张到更大体量后,如何引入职业经理人、国际化管理,考验着第二代的手腕。
三花智控的崛起,其实是浙江制造的缩影。
这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从传统到智能,诞生了无数细分领域的冠军。
新昌这座县城,人口不到40万,却有上千家配件工厂。
从电机、轴承到制冷阀门,它们撑起了一个县域工业集群。
这些企业有个共同点:
不讲故事、不拼噱头,但一旦看准方向,就敢砸钱、敢深挖。
或许未来几年,机器人能不能真正走进生活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家从浙江小县城走出来的公司,已经把自己放在了制造业的新起点上。
它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企业的成功,
更是中国制造从“做零件”到“做智能”的那一步跨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