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华东军区政治部为了找到当年牺牲的烈士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的遗骸,专门派人赴皖南泾县调查。
经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点名,当时在学院的学员刘奎与项英之子项学成带队前往泾县,经过一番寻找,并最终找到了三位烈士遗骸。
![]()
图|刘奎
项学成前往泾县很好理解,他毕竟是烈士之子,但刘帅为何还要点名刘奎去,这就不得不说一说刘奎的情况了。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以及9000余人被国民党军包围,除少数突围外,其余大部分都牺牲,当时任参谋处作战训练科参谋的刘奎也和大部队失散。
后来根据组织上的指示,刘奎留在了皖南打游击,硬是带着几十个人在皖南开辟根据地,刘奎本人多次负伤,甚至有几次都被人认为已经牺牲,但他还是奇迹般的活下来,因此皖南的群众称刘奎是“打不死的刘奎”。
1955年9月,刘奎被授予大校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1
其实没有什么人是不死的,刘奎几次险死还生,总归还是有几分运气在的。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皖南特委决定由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负责收容被打散的新四军指战员,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下辖泾县、旌德、太平三个县委,胡明任书记。
当时,时任新四军军部参谋的刘奎已经拉起了一支游击队,在皖南山区收容了一些新四军战士,但人数并不多。
同年4月,突围部队临时支部书记李志高决定让刘奎、李建春、黄诚等人留在皖南,坚持游击战争。不久之后,根据泾旌太中心县委指示,正式成立“泾旌太”中心县委游击队(又名“黄山游击队”),刘奎出任队长。
![]()
黄山游击队成立之初,仅辖8人,他们是1931年就任县委书记的尹德光,曾任团政委的李必春,游击队长刘奎,县委书记洪林,战士周永华(周明火)、纪继高、马金标、周义富。
尽管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艰难,甚至连必要的武器弹药都没有,但这支游击队硬生生在困难的境地杀出一片天。
至同年7月,黄山游击队已经发展至24人,算是有了初步的规模,只是相应的武器弹药仍然紧缺。
为了提振皖南地区民众抗日热情,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宣称的“共产党在皖南彻底垮台”的言论,刘奎决定率领游击队奇袭旌德县庙首乡公所。
当时,敌人为了彻底剿灭新四军,在旌德县庙首乡公所设立了“剿共”乡公所,此地驻扎有顽军一个排,平素除了鱼肉乡里之外,还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员、新四军战士以及革命群众,手上血债累累。
考虑到敌情关系,黄山游击队先是派出了侦察员,在摸清敌情后,县委书记胡明亲自制定了作战方案后,由刘奎率领20多名游击队员直扑旌德庙首。
因为是夜间奇袭,顽军守备松懈,游击队出其不意先控制了哨兵,然后摸进了顽军营地,顽军士兵从睡梦中醒来,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成了俘虏。
顽军排长企图负隅顽抗,被游击队员乱枪击毙。
![]()
此次作战,黄山游击队缴获了20多条长枪,总算是补足了之前枪支不够的问题,不仅如此,游击队还将缴获的大批粮食连夜发送给了周边的群众。
这场战斗的规模虽然不大,但起到的效果却很突出,不仅当地百姓意识到,新四军不仅没有撤离,还活跃在皖南地区,还惊动的国民党当局(无论是南京还是重庆)。
同年11月,刘奎率领的黄山游击队就开辟了太平县谭家桥木广坑游击区。
2
随着刘奎率领的黄山游击队逐渐发展壮大, 不仅引起日军重视,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军重视。
从1942年2月开始,国民党顽军向太平县谭家桥木广坑游击区发起了数次围剿,刘奎率领游击队进行还击,期间刘奎负伤。
同年9月15日,刘奎从皖南返回江北汇报游击队情况时,经过铜陵张家桥,遭到了日军突袭,刘奎再次负伤,负责掩护刘奎突围的警卫员周义富被日军用刺刀活活刺死。
更严重的一次危机是发生在1943年11月2日(也有文章称1943年年初)。
当时正值天寒地冻,特别冷,刘奎率领游击队两个班返回黄山,由于日伪军以及国民党顽军沿途封锁,游击队很难获得补给,因为饥寒交迫,致使不少队员因严寒被冻冰。
就是在这个极端困难的环境下,队伍里出了叛徒。
![]()
在新屋坑宿营的某天夜晚,战士王昆山和张新元突然叛变,连续开枪射击宿营地内的战友,导致三名战友当场牺牲,还有战友负了伤。
刘奎虽然反应及时,开枪打跑了叛徒,但自己也身中两枪,一颗子弹从大腿穿过,另外一颗子弹打中了臀部,血流不止。
在负伤以后,刘奎忍着剧痛挤出嵌在肌里的弹头,刚想休息一会儿,突然想起来叛徒王昆山原来是队伍的通信员,他对游击队的活动了如指掌,如果他下山去通知敌人上山,那么他们这一群人一个也跑不了。
考虑到中心县委的安全,刘奎当即命令警卫员黄文海、李春明下山去,通知县委书记胡明,要他迅速转移,两名警卫员担心刘奎完全,迟迟不肯离开,刘奎忍不住发了火:
“我命令你们快走,保护中心县委机关要紧!”
黄文海、李春明只好含着泪离开。
就在两人走后不久,王昆山、张新元两名叛徒带着敌军追上了山,那时刘奎刚带着队伍撤离,还没走多远,他心里很清楚,这是一场恶仗,为了避免被全歼,刘奎叮嘱黄诚、黄欲之率部分散突围。
眼看敌人越追越近,为了使部队顺利突围,刘奎当先一步开枪还击,追击的敌人没料到身后,顿时被扫倒几个。
刘奎开枪虽然吸引了敌人注意,但也使得自己陷入包围之中。
叛徒王昆山登高一望,发现了被围的刘奎,顿时惊喜的大喊起来:
“刘奎,是刘奎!”
当时,敌人对刘奎开出了2000大洋的悬赏,因此所有的敌人都兴奋起来,他们也不开枪,小心翼翼的包围上来,打算活捉刘奎。
刘奎身负重伤,本来就跑不快,被敌人围在山顶上,他开枪打死了几个追的比较近的敌人,已经决议宁死也不让敌人俘虏。他借机爬到崖顶,故意喊了一声:
“谁追得近,我就用手榴弹炸死他。”
下面的敌人个个贪生怕死,不敢上前,刘奎趁着这个机会,从崖顶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
见刘奎如此举动,敌人也都惊呆了,他们追上山来,从崖顶望下去,只见下面都是茂盛的箬叶丛,深不见底。
敌人认为刘奎必死无疑,于是胡乱在崖顶放了几枪就撤离了。
有意思的是,叛徒王昆山带着敌人下山后,被敌连长莫显贵狠骂了一顿,王昆山把刘奎跳下山崖,尸骨无存的情况告知莫显贵,莫显贵却摇头:
“没那么简单,俺们营长说了,刘奎是天上的奎星下凡,不到归位的时候是打不死的,一定要活捉。”
莫显贵一发狠,决定放火烧山,这样一来,即便刘奎能不死,被大火一烧,也绝计活不下来。
3
刘奎确实是幸运,他被茂密的箬叶丛挡了一下,摔在半山腰上,奇迹般的生还下来,只是他受伤实在太重,只能爬着一点一点的挪到草丛里躲避。
然而敌人放火烧山的计策也确实歹毒,又是正值隆冬,气候干燥,火一烧起来,就漫山遍野。
刘奎很快就听到,草丛一边传来“噼里啪啦”的声响,没办法,他只能努力挪动着身躯,尽可能的远离大火。
![]()
图|刘奎养伤的洞
就在这时,他发现前面不远处有条石板路,而石板路的另一边又是一丛茂密的野草,刘奎两只手撑着地,一点一点的爬向石板路,隐蔽于大路下面的草丛之中。
刘奎在草丛里,一躲就是两天,一直等到没什么动静了,才又爬出来,这时他的伤口开始隐隐作痛,眼前直冒金星,他已经两天一夜没有吃饭,完全没有体力再爬出去。
好在山里结着一些杨桃,可以勉强果腹,山泉水也可以解渴,刘奎这才幸免于难。
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刘奎在半山腰发现了一个天然的洞穴,他爬进去一看,原来是个野猴子的洞,于是他就在洞里安歇下来,饿的时候就拿野猴子储备的食物充饥。
就这样,刘奎和野猴子在山里生活了二十来天,所幸野猴子对这个“不速之客”还很客气,并没有大发雷霆赶他出去。在伤势有些好转后,刘奎就离开了猴子洞。
当时敌人已经从山上撤离,大概以为刘奎已经殒命在大火中。
刘奎慢慢走下山,找到山脚下住着的地下党支部书记蒋裕民,蒋裕民看见刘奎如野人般的模样,也吃了一惊,敌人围山半个多月,期间又放火烧山,很多人都在传刘奎已经牺牲在山上了。
在蒋裕民家里,刘奎吃到了20多天一来第一顿热饭,并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服。
当时,国民党军仍然对皖南地区的新四军穷追猛打,光是为了应对刘奎在黄山的游击队,就在多个岔口建立碉堡,刘奎回到队伍以后,就开始布置拔掉这些敌人的据点。
一天夜里,刘奎在当地民兵的配合下,一口气拔掉了敌人在汤口附近两座碉堡,顺道还炸掉敌人在溪坑一座军火库。
![]()
图|1957年刘伯承、汪荣华夫妇在黄山与刘奎合影
时任国民党“剿匪”总指挥的陈淡如在得知此事后,也被惊得目瞪口呆:
“刘奎还没死?”
陈淡如过去曾任国民党驻新四军中校联络参谋,在皖南事变后奉顾祝同之命“剿灭”盘踞皖南地区的新四军游击队。
有意思的是,在后来几年时间里,陈淡如不止一次的向顾祝同汇报过皖南已经没有新四军再活动,游击队都被消灭了,但不久之后,刘奎就会再度出来“大闹天宫”。
陈淡如为此挨了顾祝同好几次训斥。
刘奎又出来的消息立刻引起了皖南老百姓的关注,大家纷纷传:
“新四军游击队又回来了!打不死的刘奎又回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黄山游击队后来一直活跃在皖南地区,据说人数最多时有2000余人,刘奎在几次战斗中,虽然偶有负伤,但一直都活蹦乱跳,这给当地百姓带来很大的信心鼓舞。
1946年2月,皖南各路游击队合并成立沿江纵队,刘奎任纵队长兼沿江工委书记。
1947年4月,中共皖南地委将沿江中心县委改组为黄西(指黄山以西、屯溪至景德镇公路以北的大片地区)工委,杨明任书记。
不久之后,沿江游击总队与黄山游击队合编建立黄西总队,刘奎任总队长。
黄西总队建立以后,活动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了。
一直到1949年初,黄西总队才完成了历史使命,奉令撤销。
刘奎从抗战乃至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皖南活动,历任沿江纵队纵队长、沿江工委书记、黄东工委书记,苏皖浙赣边区副司令员。他还曾奉令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当时刘奎率领的沿江总队在十几个县发起行动,一直打到了长江边上,为此刘奎还受到了刘伯承的高度表扬。
![]()
图|刘奎(左四)等与朱德合影
1949年4月下旬,皖南解放后,刘奎出任了皖南军区副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刘奎奉令调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3年3月出任安徽省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9年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
1979年8月1日,刘奎病逝于安徽合肥,享年69岁,骨灰安葬在太平县革命烈士陵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