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微寒
前言
近日,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的两则表态引爆全球航天圈,一则宣布“阿尔忒弥斯2号”飞船与“太空发射系统”完成对接,为明年载人绕月任务奠基。
另一则直指SpaceX登月舱进度滞后,扬言重启竞标程序。
这番操作直接引发他与马斯克的人身攻击式争吵,而所有矛盾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赶在中国之前重返月球。
这场跨越大洋的航天角力,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比拼,背后交织着资源争夺、霸权维护与人类太空探索的终极走向。
![]()
中美航天的节奏反差
航天探索本是长期工程,但是在美国却呈现出了一番“竞速”态势,中国的稳扎稳打与美国的慌乱赶工,构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中国航天的“稳”,源于清晰的阶梯式规划,每一步都为2030年前载人登月、2040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铺路。
从嫦娥五号采回月壤到天问一号成功探火,从空间站稳定运行到国际合作持续拓展,中国航天用一个个扎实成果,兑现着对未来的承诺。
美国则陷入“越急越乱”的恶性循环,作为曾经的航天领头羊,其登月计划屡屡跳票。
![]()
最初计划2015年重返月球,后推迟至2025年,如今“阿尔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已延后至2027年年中。
以至于为抢在2030年前赶超中国,NASA不惜打破合作框架,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公开叫板马斯克,核心原因是SpaceX的“星舰”改装方案问题频发。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技术之争还掺杂政治考量,NASA急于在特朗普任期结束前实现登月,“政治优先”的导向让本就紧张的进度雪上加霜。
![]()
月球背后的战略博弈
各国对登月的执着,根源在于月球蕴藏的巨大价值,这片看似荒芜的星球,既是资源宝库,也是战略要地,更藏着宇宙演化的奥秘。
月球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当属氦-3。这种在地球上极其稀缺的物质,是可控核聚变的理想燃料,全球已探明储量不足100千克,而月球储量预估高达100万吨。
据测算,100吨氦-3就能满足全人类一年的能源需求,足够人类使用数千年,随着地球能源危机加剧,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旦成熟,氦-3将彻底改变世界能源格局。
加之月球与地球仅38万公里的平均距离,使其成为人类探索深空的天然前哨基地,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
对美国而言,登月更是关乎霸权根基的“面子工程”。
都知道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让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绝对优势,奠定了“科技灯塔”的地位。
这种优越感转化为制度自信和文化输出,硅谷崛起、美元体系全球扎根,都离不开登月带来的影响力。
在美国看来,一旦被中国赶超,不仅会丢掉科技霸权名头,更会动摇美元霸权根基,这是一场输不起的竞赛。
![]()
困境根源
登月竞赛的反差,本质是两种发展模式与体系能力的较量,美国的焦虑,既源于中国的快速崛起,更源于自身的深层困境。
美国航天的首要问题是体系碎片化。
NASA的规划屡屡受制于预算压缩和政治博弈,当初为节省开支,放弃月球着陆器多方案并行的稳妥计划,仅选择报价最低的SpaceX方案,如今陷入“无备选”的被动。
政府对私人企业的过度依赖加剧了矛盾,企业逐利性与政府战略需求脱节,SpaceX既要推进星链计划,又要兼顾登月任务,自然难以两全。
![]()
更严重的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已成系统性危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70年的22.7%暴跌至2024年的10%。
带来的后果自然就是关键零部件供应断裂、稀土等原材料依赖进口,重建供应链需数十年时间,根本支撑不起航天工程的长期稳定投入。
内部政治博弈让美国航天雪上加霜。
特朗普政府一边审查SpaceX的220亿美元合同施压马斯克,一边又依赖其技术推进登月。
NASA既要赶进度,又要平衡各方利益,陷入“保速度”还是“保安全”的两难。
![]()
马斯克吐槽NASA“不顾航天员安全”并非空穴来风,技术未成熟就强行赶工,无疑会增加任务风险。
更具争议的是,当前的登月困境让网友重新质疑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
毕竟1961年才实现亚轨道飞行的美国,仅用8年就完成登月,而如今技术更先进却屡屡延期,这种强烈反差令人费解。
![]()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体系优势。
中国航天坚持“分步走、不断档”的规划理念,国家航天局统筹协调,从嫦娥工程到国际月球科研站,每一步都衔接紧密。
这种“统筹兼顾+开放合作”的模式,既保证了自身进度,又汇聚了全球智慧,与美国的“封闭对抗”形成鲜明反差。
![]()
对抗消耗还是合作共赢
太空探索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谁先到一步”,而是“能留下什么、能为全人类做什么”,面对月球这一共同财富,中美两国的选择,将决定人类太空探索的未来走向。
美国当前的“零和博弈”思维,正在错失合作机遇。
NASA反复强调“绝不让中国领先”,却忽视了太空探索是全人类的事业。
国际空间站的合作早已证明,跨国协作能降低成本、共享技术,让探索之路走得更远。
![]()
中国早就提议开放月球基地合作,欢迎各国参与,这种开放姿态与美国的“霸权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若一味抱着“对抗”心态,即便强行把人送上月球,也难以支撑长期驻月,月球基地建设、资源开发利用,都需要全球力量协同配合。
中国的航天发展,始终秉持“探索宇宙、造福人类”的初心。
从嫦娥系列任务到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中国从未将航天探索视为争霸工具,而是致力于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未来寻找新可能。
![]()
月球上的氦-3资源、独特的科研环境,都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属财富,只有通过合作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
美国的工业空心化、政治博弈等深层问题,显然无法通过“赶工期”解决。
与其在狭窄赛道上互相消耗,不如放下霸权执念,与中国携手探索。
一方面,美国可借助中国的技术积累和稳定节奏弥补短板,另一方面,中国也能通过合作吸收全球先进经验,共同推进人类太空事业。
![]()
毕竟,人类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而非争夺月球表面“第一”的虚名。
这场登月竞赛终将成为历史注脚,但它留下的思考值得深思,太空探索之路,究竟是对抗能走得更远,还是合作能抵达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中国已用行动给出答案,而美国的选择,将决定其在未来太空格局中的位置。
当嫦娥七号向着月球南极进发,当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不断深化,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正在展开,而这一章的精彩,离不开每一个国家的参与和包容。
![]()
结语
你觉得美国会放下霸权执念与中国合作吗?
月球资源开发该遵循怎样的国际规则?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一起探讨人类太空未来的可能。
![]()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1.中国航天报:《嫦娥七号、八号将在月球联袂登场!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在月球上发现水的国家》2025-10-21
2.新浪财经:《对SpaceX失去耐心,NASA拟重新开放登月竞标,马斯克发表公开反击》2025-1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