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永川龙的身体有没有自然博物馆那么大?” 深秋的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幼儿园里,孩子们查找书本上记录的恐龙尺寸,用手中攥着的积木、直尺比划着,准备直观感受下恐龙的真实大小……这是该园科学教育的日常。
![]()
孩子们用身体和直尺测量自然博物馆的长度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共识,而将这一共识转化为实践,不仅需要宏观战略的引领,更要扎根于脚下的土地。近年来,大田湾幼儿园深耕幼儿科学教育,直面科学教育容易与幼儿生活脱节的痛点,深挖重庆独有的自然景观、场馆资源和人文底蕴,从“课程开发”“馆校联动”“运动融合” 三大维度破题,构建起“扎根本土、贴近儿童”的科学教育体系,引导孩子们在探索家乡的旅程中提升科学素养、厚植文化自信。
恐龙课程 赋能科学素养生长
自然资源是幼儿最好的科学启蒙素材,而恐龙更能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2022年,大田湾幼儿园将恐龙定为吉祥物,并将重庆本土永川龙作为探究对象,永川龙有多大” 自此成为每个孩子入园后的探究课题。
探究从园内的自然博物馆开始。最初,孩子们拿着直尺比划,尝试判断 “博物馆能不能装下永川龙”。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又自发找来积木、小椅子、A4 纸,开启了一场“多元测量实验”,最终得出“用直尺量是11米,用积木拼是55块,用椅子量是35个,用A4纸测需要27张”的结论。之后,孩子们共同制作了高0.5米、长1.8米的永川龙模型,为它“穿”衣服、建家园……数学测量、科学认知、艺术创作自然融合,孩子们在探究中理解了“长度”“比例” 等抽象概念,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
![]()
孩子们认真探究恐龙
“我园的恐龙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教案’,而是持续更新的‘生长型课程’。”教师周文媛说。2024年,长生黔江龙命名消息传来,幼儿园教师第一时间搜集科普图册、请教专家,带孩子们开展了“了解长生黔江龙外形”“制作长生黔江龙模型”等项目活动。从永川龙到长生黔江龙,孩子们对 “重庆恐龙” 的认知不断加深,科学探究的种子就此播下。
馆校联动 构建城市科学大课堂
幼儿科学教育需要专业权威的支撑,也需要更广阔的探索空间。为此,大田湾幼儿园构建起“专家入园+场馆实践”的双向联动模式,将科学教育延伸至城市开放场景,让幼儿“与专家互动共探、赴现场观察实践”,在沉浸式探索中理解科学。
专家入园,不是单向输出知识,而是以“答疑者”“引导者”的身份,为孩子们的好奇心搭建支撑平台。恐龙课程中,孩子们抛出一连串疑问与猜想:“恐龙有多大?”“恐龙最后去哪儿了?”“小鸟和恐龙是亲戚吗?”……重庆自然博物馆专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用通俗语言回应疑问,还引导孩子们对比鸟类和恐龙的骨骼结构,讨论猜想的合理性。园内银杏枯黄时,西南大学植物学教授和孩子们一起探索“银杏叶变黄”的原因,带着孩子们触摸树干、翻看叶片、观察生长环境,引导孩子们大胆推测银杏叶变黄的关键因素,再用趣味小故事串联起白果的由来与银杏树的古老历史。
![]()
孩子们和重庆自然博物馆专家一起探索恐龙
![]()
孩子们和西南大学植物学教授一起探索银杏叶为什么变黄
走出园门,科学学习的场景更鲜活。在大田湾体育馆,孩子被跳伞塔吸引,教师顺势引导大家观察钢架结构、讨论降落伞组成部件;在李子坝轻轨站,孩子们围着工作人员追问:“先有楼还是先有轻轨?”“轻轨为什么不直着走?”工作人员结合重庆“山城”的独特地形和建筑布局,生动讲解穿楼轻轨的设计原理,让他们在主动探究中加深对家乡的认知。
![]()
孩子们做出来的降落伞
借助“馆校联动”,整个城市成为孩子们的科学课堂。在真实的场景中探索,家乡的鲜活模样悄然印刻在幼儿心中。
定向运动 融合科学与红色教育
运动是孩子的天性,科学探究是孩子的本能,而红色资源是城市的精神财富。大田湾幼儿园巧妙结合三者,设计了“亲子定向运动+科学任务”的特色活动,通过孩子喜爱的运动形式,承载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孩子们在行走中寻找历史、在探索中提升科学素养。
在史迪威博物馆的定向运动中,幼儿和家长用手机导航,辨认“东、南、西、北”“前、后、左、右”方向,规划从幼儿园到博物馆的最优路线,锻炼空间感知与方向辨别能力。他们边听抗战故事,边按任务卡观察馆内物品,实现科学观察与红色学习的融合。
在特园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对称建筑风格与材质,有孩子用脚步丈量长宽,有人用双手比对尺寸。
![]()
孩子们在特园用身体丈量墙壁
孩子们的足迹遍及宋庆龄纪念馆、周公馆、贺龙故居等地,这些红色教育场所,都成了大田湾幼儿园 “运动+科学+红色教育”的探究场域。每一次出发,都是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家乡、用眼睛发现科学、用心灵感受历史” 的旅程。
如今,依托重庆的在地资源,大田湾幼儿园已经形成“永川龙奇遇记”“探秘李子坝轻轨站”等多个主题、10余门园本实践科学课程。孩子们从初识重庆恐龙,到用科学知识完成定向运动;从“觉得科学遥远”,到主动观察身边建筑、植物、交通并提出疑问。潜移默化中,科学素养与文化自信在孩子们心中同步生长。
大田湾幼儿园的实践表明,最生动的科学教育,恰恰源于孩子脚下最熟悉的土地。“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挖掘重庆本土优质资源,强化跨领域的科学探究,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带动并整合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幼儿园园长张弘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