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到孩子易患的手足口病,大到危害牲畜的口蹄疫,都源于一类叫做小 RNA 病毒的 “捣蛋分子”。传统疫苗虽能防控,却存在安全隐患、冷链依赖等诸多问题。本文以 “为何传统疫苗不够用?”“新型疫苗有何神奇之处?”“如何让疫苗更给力?” 的思路,带大家认识病毒样颗粒(VLPs)和纳米颗粒(NPs)这两种新一代疫苗技术。它们不含病毒基因组却能激发强效免疫,搭配合适的佐剂后优势更突出,不仅解决了传统疫苗的痛点,还在防控多种小 RNA 病毒感染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有望成为守护人和动物健康的 “超级防线”。
![]()
一、这些难缠的病毒,传统疫苗为何 “力不从心”?
你或许对脊髓灰质炎、手足口病、甲肝这些疾病并不陌生,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 “元凶”——小 RNA 病毒。这是一个庞大的病毒家族,目前已知有 68 个属、158 个种,既能感染人类,也能侵袭牛、猪等脊椎动物,引发脑炎、心肌炎等多种严重疾病。
比如手足口病,多见于 5 岁以下儿童,由肠道病毒 71 型(EV71)、柯萨奇 A16 型病毒等引起,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口蹄疫则是牛、猪等偶蹄动物的 “噩梦”,传染性极强,会给畜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更棘手的是,这类病毒是 RNA 病毒,复制时容易出错,导致抗原变异快,给疫苗研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来防控这类病毒。灭活疫苗是把病毒 “杀死” 后制成,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免疫效果有限,可能需要多次接种;减毒活疫苗是让病毒 “减弱毒性” 后使用,免疫持久但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还需要严格的冷链运输和储存条件。
更关键的是,传统疫苗很难快速应对新出现的病毒变异株,而且接种后难以区分动物是自然感染还是疫苗免疫,给疫病防控排查带来麻烦。此外,部分病毒如口蹄疫病毒,还可能在动物体内形成持续感染,成为潜在的传播源。这些短板都让传统疫苗在应对狡猾的小 RNA 病毒时,显得有些 “力不从心”。
二、免疫系统如何对抗病毒?新型疫苗为何能 “精准出击”?
要搞懂新型疫苗的优势,首先得知道我们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对抗病毒的。当小 RNA 病毒入侵时,身体会启动两套 “防御系统”:
1. 免疫系统的 “双重防线”
先天免疫:这是身体的 “第一道屏障”,包括皮肤、黏膜,以及自然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它们能快速识别病毒,通过吞噬感染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等方式,试图阻止病毒扩散。但小 RNA 病毒很狡猾,会通过降解免疫信号分子等方式逃避先天免疫的攻击。
获得性免疫:这是更精准的 “针对性防御”,主要靠 T 细胞和 B 细胞发挥作用。T 细胞能直接杀死被感染的细胞,还能分泌细胞因子辅助免疫反应;B 细胞则会分化成浆细胞,产生中和抗体,专门绑定病毒,阻止其感染正常细胞。同时,部分 T 细胞和 B 细胞会变成记忆细胞,下次遇到相同病毒时,能快速启动更强的免疫反应。
2. 新型疫苗的 “核心逻辑”:模拟病毒,不引发感染
传统疫苗要么用完整病毒,要么用病毒的部分片段,而新型的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和纳米颗粒(NPs)疫苗,则走出了一条 “模拟病毒” 的新思路。
简单来说,VLPs 是由病毒的衣壳蛋白自我组装形成的 “空壳”,外形和真正的病毒一模一样,但里面没有病毒的基因组,所以完全没有感染性。这种 “空壳” 能像病毒一样,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包括中和抗体和免疫记忆。
而 NPs 疫苗则是用生物蛋白或纳米材料作为 “骨架”,把病毒的抗原表位展示在表面。这些抗原表位虽然只是病毒的一小部分,但能精准激活免疫系统,而且可以通过调整 “骨架” 结构,实现多价抗原展示,同时应对多种病毒或病毒变异株。
![]()
图 1 小 RNA 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
左图:先天免疫反应及病毒逃避机制,包括 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RIG-1 信号通路等;
右图:获得性免疫反应,抗原呈递细胞处理病毒后,激活 T 细胞和 B 细胞,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这两种疫苗都避开了传统疫苗的短板:不含活病毒,安全性更高;生产过程不需要高致病性病毒,降低了生物安全风险;能快速调整抗原成分,应对病毒变异;而且接种后不会产生针对病毒非结构蛋白的抗体,便于区分感染和免疫动物。
三、VLPs 和 NPs 疫苗,如何成为病毒 “终结者”?
经过多年研究,VLPs 和 NPs 疫苗已经在多种小 RNA 病毒防控中展现出强大实力,成为极具潜力的 “解决方案”。
1. 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空壳” 也能当疫苗
VLPs 疫苗的研发已经相当成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PV)、口蹄疫病毒(FMDV)、肠道病毒 71 型(EV71)等多种小 RNA 病毒,都开发出了对应的 VLPs 疫苗。
比如口蹄疫 VLPs 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让病毒的衣壳蛋白在大肠杆菌、昆虫细胞等表达系统中表达并自我组装,形成与天然病毒相似的 “空壳”。动物实验显示,这种疫苗能刺激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还能激活 T 细胞免疫,给猪、牛等动物提供完全保护,而且稳定性大幅提升。通过生物矿化技术封装后,VLPs 疫苗在 37℃下放置数天仍能保持免疫活性,有望摆脱冷链依赖。
脊髓灰质炎 VLPs 疫苗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最新研究通过基因改造,让 VLPs 在 60℃以上仍能保持 50% 的抗原活性,免疫效果堪比传统灭活疫苗,而且生产过程不依赖活病毒,更安全可控。
表 1 小 RNA 病毒 VLPs 疫苗相关信息
![]()
注:原文表格部分数据显示不全,核心信息为不同病毒 VLPs 疫苗的组成、表达系统及研发时间
2. 纳米颗粒(NPs)疫苗:“微型骨架” 承载大能量
NPs 疫苗则凭借灵活的设计性,成为疫苗研发的 “后起之秀”,主要分为四类:
肽基 NPs:将病毒的 B 细胞表位和 T 细胞表位设计成树枝状肽,能同时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於口蹄疫病毒的防控效果显著,单剂量接种就能给猪、牛提供长期保护。
铁蛋白基 NPs:利用铁蛋白的天然纳米笼结构展示病毒抗原,稳定性极强,能在高温和不同 pH 环境下保持活性。针对 EV71 和口蹄疫病毒的研究显示,这种疫苗能诱导产生高水平中和抗体,保护率可达 77.8% 以上。
噬菌体基 NPs:利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作为载体,展示病毒抗原。比如 T4 噬菌体 NPs 疫苗,口服或注射后能给小鼠提供 100% 的口蹄疫病毒保护,还能阻止病毒在动物间传播。
ADDomer 基 NPs:一种新型纳米骨架,热稳定性好,能同时展示多个病毒表位,刺激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为应对新兴病毒提供了快速研发平台。
表2 小 RNA 病毒 NPs 疫苗相关信息
![]()
3. 佐剂:疫苗的 “好帮手”,让免疫效果翻倍
为了让 VLPs 和 NPs 疫苗的效果更上一层楼,研究人员还会搭配佐剂使用。佐剂就像疫苗的 “助推器”,能非特异性增强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延长免疫保护时间,还能减少疫苗接种剂量。
目前常用的佐剂主要有三类:
矿物佐剂:如金纳米笼、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等,不仅能增强免疫反应,还能实现抗原的缓慢释放,让免疫保护更持久;
油佐剂:如 Montanide ISA206、ISA201 等,在动物疫苗中应用广泛,能有效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微生物衍生佐剂:如聚肌胞苷酸(poly I:C)、CpG 寡核苷酸等,能模拟病毒核酸,激活先天免疫信号通路,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
![]()
图 2 VLPs 疫苗制备流程示意图
先纯化病毒结构蛋白(VP1、VP2、VP3),这些蛋白通过自我组装形成原聚体,再由 5 个原聚体形成五聚体,最终组装成 VLPs;
使用时,VLPs 会与 ISA206/201、金纳米笼、CpG 等佐剂混合,提升免疫效果。
![]()
图 3 不同类型 NPs 疫苗示意图
A:肽基 NPs;B:铁蛋白基 NPs;C:噬菌体基 NPs;D:ADDomer 基 NPs,均通过不同骨架展示病毒抗原表位。
四、未来展望:新型疫苗还有哪些 “升级空间”?
虽然 VLPs 和 NPs 疫苗已经展现出诸多优势,但要真正成为小 RNA 病毒的 “终结者”,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部分 VLPs 疫苗的生产产量还需提升,部分纳米颗粒的体内靶向性不够精准,可能会在肝脏等器官聚集,影响免疫效果或带来潜在毒性;此外,疫苗的大规模生产成本、运输储存条件等,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正在逐步突破。比如通过基因工程优化蛋白表达和组装条件,提升 VLPs 产量;利用人工智能设计纳米颗粒的骨架结构,优化抗原展示效果;通过生物矿化技术等提升疫苗的热稳定性,摆脱冷链依赖。
目前,口蹄疫 VLPs 疫苗已经在中国获得上市许可,脊髓灰质炎 VLPs 疫苗也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新型疫苗不仅能更高效地防控已知的小 RNA 病毒,还能快速应对新出现的病毒变异株,为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提供更强大的保障。
从传统疫苗的 “被动防御” 到新型疫苗的 “精准出击”,科技的进步正在让我们离战胜病毒的目标越来越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看似微小的 “空壳” 和 “纳米粒”,会成为守护我们健康的 “超级防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