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抗“剃发令”到反抗“剪辫子”,恍如时空倒转。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后再次推行“剃发令”,并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相威胁,引发江南汉族强烈反弹,“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三大惨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时,扬州军民在史可法带领下顽强抵御清军南下,主帅多铎几次劝降未果恼羞成怒,破城之后以民众抵抗激烈且拒绝剃发为由,下令屠城,清军在扬州城内烧杀抢掠持续十日之久,史称“扬州十日”。
![]()
据《扬州十日记》记载,此次屠城导致扬州百姓死伤超80万人,是清初最骇人听闻的悲剧事件。
江阴方面,清军的推进同样步履艰难,民众以“头可断,发不可剃”为口号举城抗清,面对清军十万大军围城,江阴百姓坚守城池长达81天。最终清军以红衣大炮轰破城墙,入城后实施大屠杀,全城仅53人存活。
“嘉定三屠”亦很血腥,清军攻破嘉定城后先后三次屠城,以至于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间不异鬼蜮。
不知道你想过没有:清军进入北京时并未遭遇激烈反抗,为何南下至长江流域却遭遇了激烈抵抗?
两大因素使然:一则满清被当时的汉族人普遍视为异族,异族侵入中原,汉人几乎都有国破家亡之忧,势必奋起反抗;二则多尔衮再度发布“剃发令”,执意对汉人以羞辱的方式实施压服,全然无视汉族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悠久传统。
祭出“剃发令”是满清入侵者非常险恶的用心,意在从文化心理上彻底摧垮汉人,但汉人的孝道观念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岂能一朝弃置!
实际上,多尔衮这么干还有一层意思,用剃刀划过额头的动作暗示汉人:你们的生死只在我一念之间!
惨烈的“三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光阴轮转,逝者如斯,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当年江南士子拿命拼死抗争的(剃成满人的阴阳头),到了清王朝覆灭时反而成为遗老遗少极力维护的!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剪辫通令》,规定“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通令一出,剪辫风平地而起,留辫不剪者无不惶惶终日,生怕这条拖了几百年的辫子被人剪了。
有两类人最为抗拒,一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二是旧时代的官僚、学人。他们的理由与270年的江南士子如出一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化名人辜鸿铭,以及“辫帅”张勋。
王国维坚持留着辫子,直至1927年投湖自尽。
辜鸿铭也是一条小辫子在身,面对师生嘲讽,他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回应,意思是“除我山中贼易,除你们心中贼难”。
时至今日,“身体发肤”与孝道已无半毛钱关系,但在古人心里却是马虎不得的大事。早在1800年前,曹操就知道可以利用这一观念,他“以发代首”自治己罪的背后,正是基于这一观念。
我常常想,满人虽是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原始部落,却是中国历史上最能与时俱进的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理解之深刻,令其他少数民族相形失色。所谓“杀人诛心”就是摧毁敌人的意志,打断他文化的脊梁骨,满人的“剃发令”正是出于这一险恶用心!
只是当后世的我们把清朝初建时期的“反剃头”与清朝灭亡后的“护辫子”这枚硬币的两面,放置于同一视线之下仔细观看的时候,顿时会生出一种视线迷离的感觉:有时我们极力维护的,可能正是当初我们极力反对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