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一线
10月27日金融一线消息,“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展望中国资本市场‘十五五’学术研讨会”近日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参加会议并表示,“十五五”时期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资本市场被赋予更为重要的战略使命,其改革核心在于跳出“单一融资工具”认知,构建以“激励创新”和“财富管理”为双支柱的现代金融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提供核心支撑。
![]()
吴晓求强调,长期以来市场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存在局限,将其简单等同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资补充”,仅聚焦于降低经济负债率、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但事实上,健康的资本市场具备两大核心功能:社会创新激励机制和社会财富管理机制。
他特别指出,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是市场存续的前提:“若仅满足融资方需求,忽视投资者合理的风险收益诉求,市场必然失去吸引力,难以长期发展。”
围绕“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吴晓求提出核心任务是“重构市场生态链”,推动市场从“融资导向”转向“激励创新+财富管理导向”,具体需从三方面突破:
一是,资产端改革:聚焦科技创新企业,筑牢财富效应基础。资产端的质量直接决定市场长期投资价值。吴晓求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在于产业结构升级与科技水平提升,因此需“下决心重构资产端”:大力推动科创板、创业板发展,支持更多科创型企业、高科技企业上市,让市场资产结构与中国未来产业方向相匹配;市场的财富效应与长期投资价值,不取决于历史表现或短期行情,而在于能否培育出一批代表未来的优质企业——只有这类企业持续成长,才能为投资者提供稳定回报,形成“企业发展-投资者获利-市场扩容”的正向循环。
二是,资金端改革:释放长期资本活力,央行需发挥稳定预期作用。当前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难以支撑长期稳定发展,需通过改革激活资金端活力:解除大资金入市约束:打破对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大学教育基金会等长期资本的制度限制,消除“市场风险妖魔化”认知。例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过往多数年份收益率达8%左右,证明长期资本在资本市场可实现稳健回报;商业保险资金需跳出“低风险债券依赖”,在低利率趋势下,合理配置权益资产才能匹配长期负债需求;央行需纳入市场“稳定器”体系:吴晓求提出“资本市场从四边形(上市公司、投资者、监管者、中介机构)走向五边形”的观点,认为央行应关注资本市场稳定,通过明确“兜底”角色(非直接炒股盈利,而是维护市场正常流动性与预期),为投资者注入底线信心,避免市场因恐慌性情绪陷入波动。
三是,制度端改革:以法治为基,强化透明度与违规处罚。制度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土壤”,改革需聚焦两大核心:提升市场透明度:透明度是公平的逻辑起点,需压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强化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虚假信息过滤”职责——只有信息公开透明,才能遏制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乱象,让投资者基于真实信息决策;升级追责体系:从“行政处罚为主”转向“民事赔偿+刑事处罚并重”,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造假、欺诈等行为,要罚到违法者倾家荡产,通过刑事追责形成震慑”,吴晓求以美国“萨班斯法案”为例,指出严格的法律约束是市场摆脱“暴雷频发”困境的关键。
吴晓求建议,“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开放需实现质的突破:突破“管道式开放”局限,推动双向开放:不仅吸引全球资本入市,还可研究允许境外优质高科技企业来华上市,丰富市场资产供给;以开放为抓手,为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基础,让资本市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布局。
吴晓求最后强调,中国过去40年依赖“学习借鉴+模仿”实现快速发展,但迈向发达国家需依靠原创思想与原创技术。资本市场的深层改革,本质是为“原创”构建制度激励——通过公平的激励机制、完善的财富管理功能、稳定的市场环境,让创新者敢闯、投资者敢投,最终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注入内生动力,为2035年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