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 11 月的鲁南夜色里,铁道游击队的驻地突然泛起一阵骚动。队员陈绪气喘吁吁地撞进门,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急切:“队长!姬茂喜回来了!我亲眼看见的!”
副大队长王志胜手里的枪栓顿了一下,满脸不信:“不可能!他是给日本人当差的伪保长,之前还帮咱们护送过陈毅首长,日本人怎么会轻易放他回来?这小子准是叛变了!”
陈绪急得涨红了脸,连连摆手:“没骗你们!我在村口老槐树下瞅得清清楚楚,就是他!”
满室沉默中,大队长刘洪指尖敲击着桌沿,目光沉沉:“如果他真叛变了,咱们早该遭了日军的埋伏。可这阵子咱们的行动没出半点差错 —— 这里头肯定有门道。”
众人的疑惑,都绕着 “姬茂喜” 这个名字打转。这个三角眼、扫帚眉,看起来油滑又不可靠的伪保长,曾是铁道游击队眼里 “铁杆汉奸”,如今却像个谜一样,从日军的掌控里全身而退,重新出现在鲁南的土地上。没人知道,这个看似 “墙头草” 的男人,早已在暗处扛起了抗日的责任,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
![]()
姬茂喜的 “汉奸” 名声,在当地曾是板上钉钉。早年间,为了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他不得不对日军点头哈腰,替侵略者收粮征税,成了乡亲们眼里 “认贼作父” 的角色。可没人知道,他心里的煎熬 —— 每次面对日军的压榨,他都在暗处偷偷给乡亲们减些税负;每次传递日军的 “指令”,他都故意拖延,给游击队留出准备时间。
这份 “两面人生” 的平衡,在 1940 年被铁道游击队打破。那年,队员们趁着夜色将他绑到微山湖上,没有严刑拷打,只有一番掏心掏肺的话:“姬茂喜,你现在帮日本人做事,看似保住了家人,可将来抗战胜利了,你就是民族罪人,死后连祖坟都进不去!你就甘心让子孙后代背着‘汉奸后代’的骂名?”
这番话像重锤砸在姬茂喜心上。他望着湖面倒映的星光,想起日军烧杀抢掠的模样,想起乡亲们忍饥挨饿的眼神,终于咬着牙答应:“我帮你们!但你们得保证,别让我家人受牵连。”
从此,姬茂喜成了铁道游击队安插在敌人心脏里的 “暗线”。为了取得日军的彻底信任,他做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 —— 送 14 岁的儿子去参加八路军。为了掩人耳目,他当着全村人的面,和妻子上演了一出 “哭戏”,谎称儿子被八路军 “绑架”,还哭哭啼啼地跑到日军小队长小野面前 “求情”。小野看着他 “悲痛欲绝” 的模样,又查不到任何破绽,渐渐放下了对他的戒心,甚至觉得这个伪保长 “又怂又听话”,是个可用的棋子。
姬茂喜的 “演技”,很快派上了大用场。1943 年,鲁南军区接到紧急任务:护送新四军首长前往延安参加党的七大。这条路线要穿过日军层层封锁线,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铁道游击队反复斟酌后,决定再次启用姬茂喜这颗 “暗棋”。
接到任务时,姬茂喜正在给日军整理粮册。他不动声色地听完游击队的计划,手指在粮册上轻轻敲击,突然有了主意:“再过半个月是我娘的七十大寿,我以办寿宴的名义,把沿线的伪军头目都请来喝酒。他们喝得酩酊大醉,你们就能带着首长悄悄过去。”
这个计划并非首次尝试 —— 此前他就用同样的办法,帮八路军旅长曾国华躲过了日军的搜查。可这次护送的是重要首长,日军的盘查只会更严。为了万无一失,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和队员黄岱甡提前混入姬家,准备在宴席上 “打配合”。
寿宴当天,姬家院里张灯结彩,酒香弥漫。伪军头目们如约而至,杯盏交错间,早已被姬茂喜灌得晕头转向。就在这时,王志胜端着酒杯走到为首的伪军连长面前,笑容满面:“长官,我是姬保长的远房亲戚,听说您为咱们这地方‘保平安’,特意来敬您一杯!”
这话看似恭维,实则是在暗示对方 “别多事”。伪军连长醉眼朦胧,哪里听出弦外之音,端着酒杯就干了。宴席正酣时,另一边的姬茂喜悄悄给游击队发了信号 —— 首长一行早已趁着夜色,沿着他提前摸清的小路,顺利穿过了封锁线。
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1944 年,日军对鲁南的抗日力量展开 “清剿”,姬茂喜的行踪引起了怀疑。没过多久,他就被日军抓进了据点,鞭子、烙铁轮番上阵,逼他说出游击队的下落。
“你到底是不是共产党的探子?” 日军军官拿着烧红的烙铁,逼近他的胸口。
姬茂喜浑身是血,却咬着牙冷笑:“我要是探子,你们还能活到现在?我就是个想保住命的保长,哪知道什么共产党!”
日军审了三天三夜,没从他嘴里掏出一个字,最后只能将他当作 “没用的劳工”,押往东北挖矿。在开往东北的火车上,姬茂喜趁着看守不备,跳车逃生。他一路乞讨,辗转数月,终于回到了鲁南 —— 这才有了开头陈绪看到的那一幕。
当姬茂喜再次站在铁道游击队队员面前时,他身上的衣服还带着破洞,脸上留着未愈的伤疤。他从怀里掏出一张揉皱的纸条,递给刘洪:“这是我在东北听到的日军调动消息,或许对你们有用。”
队员们看着眼前这个曾经被他们视为 “汉奸” 的男人,心里五味杂陈。没人再提 “叛变” 的猜测,只有敬佩 —— 这个在夹缝中求生的伪保长,用自己的隐忍和勇气,在抗日的战场上,写下了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
后来,姬茂喜继续留在鲁南,直到抗战胜利。他没有索要任何功名,只是带着家人回到村里,重新拿起锄头种地。村里人渐渐淡忘了他 “伪保长” 的过去,只记得那个在日军眼皮底下,悄悄保护过乡亲、帮助过游击队的姬茂喜。
很多年后,当有人提起那段岁月,姬茂喜总是望着远方的山,轻声说:“我没什么本事,就是不想当亡国奴,不想让儿子以后抬不起头。”
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用最朴素的信念,做出了最勇敢的选择。他的故事,不像战场上的英雄那样轰轰烈烈,却在细微处彰显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与良知 —— 这正是抗日战争能取得胜利的底气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