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肖赛)在波兰华沙落下帷幕。
肖赛1927年创办,每五年举办一次,相当于音乐界的奥运会,代表着古典音乐的最高荣誉。
今年肖赛在中国的关注度极高,甚至被网友们戏称为「中国肖赛」。
原因之一是中国选手特别多。
今年84位正式参赛者里面,67%来自亚洲地区,中国选手多达32人,其中中国大陆占了28位,台湾和香港分别有3人和1人。
闯入半决赛的20名精英里,中国选手占据6位,3人进了决赛轮,最终1人夺得铜牌,另外2人还获得了特别奖项。
其二是华人天才包揽前三名,这是近百年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盛况。
冠军陆逸轩(Eric Lu)是美籍华裔、亚军则是由加拿大华裔Kevin Chen摘得,季军属于中国大陆青年钢琴家王紫桐。
![]()
图|19届肖赛完整参赛名单
虽然今年肖赛议论度颇高,但中产爸妈的热情却在悄悄冷却。曾经他们挤破头都想把孩子送进钢琴班,如今却悄悄捂紧了钱包,变得警觉又清醒。
![]()
![]()
亚裔面孔在肖赛上霸屏
今年肖赛参赛选手都出生于1995年到2009年之间,属于钢琴新世代,其中华裔和中国选手的实力格外惊人。
桂冠得主陆逸轩(Eric Lu),今年27岁,美籍华裔钢琴才子,父亲来自台湾高雄,母亲是上海人,复旦高材生,陆逸轩1岁时在上海待了10个月。
受父母影响,陆逸轩5岁便迷上了钢琴,6岁开始陆续接受中国中央乐团的杨镜钏、中国钢琴家殷承宗的指导,16岁入读美国顶级名校柯蒂斯音乐学院。
陆逸轩是越南知名钢琴家邓泰山的弟子,已出道多年,发行了多张畅销专辑,早在第17届肖赛中就获得了第四名的佳绩,如今重新杀回肖赛,总算是把冠军奖杯抱回了家!
亚军陈禹同(Kevin Chen)2005年出生于加拿大,一家人都很低调,只知道他父母均是华人,分别来自山东和山西。
他5岁学琴,8岁首演就获奖,9岁拿到皇家音乐学院副学士学位,13岁就被评为加拿大30位30岁以下顶尖古典音乐家,现在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深造,这履历一看就是天才的顶配版。
季军是沉稳的王紫桐,同时拿到了最佳奏鸣曲演奏奖,她1999年出生于内蒙古钢琴世家。
3岁受外公启蒙学钢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师从钢琴教育家常桦教授、钢琴家盛原教授,13岁就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首秀。
2012年考入了柯蒂斯音乐学院,还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修读哲学课,2022年又考入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攻读硕士,也在邓泰山门下修炼。
![]()
吕天瑶年仅17岁,和日本选手桑原诗织并列第四名,她还顺手带走了协奏曲演奏最佳奖,她也是本届最年轻的钢琴家。
2008年出生的吕天瑶青涩而不失灵性,从小跟随父母学钢琴,7岁登台国家大剧院,9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202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附中,目前就读于波兰波兹南音乐学院,琴途闪耀。
![]()
和波兰选手并列第五名的Vincent Ong是马来西亚华裔,现在24岁,在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深造。
第六名Willianm Yang是美国纽约出生的华裔,他曾就读于柯蒂斯音乐学院,目前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科夫纳研究员。
特别要提的是“黑马”李天佑,他拿下最佳波兰舞曲表演奖,是本届唯一没有海外经历、纯本土培养的选手,目前就读于天津音乐学院,妥妥的国产骄傲!
![]()
其实,肖赛亚裔面孔霸屏,早有征兆。
1955年第五届肖赛中,中国青年钢琴家傅聪就获得了季军。
因为该赛事恪守艺术标准,宁缺毋滥,曾在第十二和十三届连续冠军空缺,直到2000年李云迪一举夺冠,才终结了长达15年的沉寂。
随后几年陆续有亚裔面孔闯进决赛并拿奖,比如第18届是加拿大华裔刘晓禹,他父母来自中国,幼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第17届是韩国首位获奖者Seong-Jin Cho。
不过像今年这样,华裔和中国选手组团冲进前六、包揽前三,还是史上头一遭!
![]()
从左到右分别是亚军陈禹同、冠军陆逸轩、季军王紫桐
![]()
亚裔选手变多,是一种必然
亚裔面孔,尤其是华裔和中国选手在顶级钢琴赛事中频繁出现是种必然。
钢琴被称为西洋乐器之王,早期被看作是艺术品味和财富地位的象征。
18世纪早中期,钢琴是皇室成员、欧洲上层社会的专属品,后从贵族走入中产家庭。1868年起年钢琴文化传入日本,随后流入韩国。
因为频繁的中外音乐交流和资本流入,曾经欧美和日韩的钢琴热又慢慢传进中国,中产家庭纷纷把学钢琴当作让孩子进入更高圈层、融入精英文化的一块隐性敲门砖。
后来中国又走出了李云迪、朗朗、王羽佳等这样的世界级钢琴家之后,学钢琴的热潮一浪接着一浪。
当时有人甚至说,如果孩子没有学钢琴,就自诩喜欢艺术,特别粗俗,于是无数家长不顾一切托举,只为了让孩子考入艺术院校并成为钢琴家,实现阶层跃迁。
![]()
图|傅聪
学琴费用不低,一架钢琴从几万到几十、上百万元的都有,买了后,还有一次至少两三百元起步的私教和考级费,能支付如此高昂花销的家庭本身就不一般,身份象征的意味更加明显。
推波助澜的还有政策激励。2004年起,各省市陆续出台中高考艺术特长加分政策,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出现课余学琴的热潮,中国音乐协会2022年统计显示,国内幼儿园学琴比例高达60%以上,小学30%。
琴童的大量增加,极大刺激了钢琴市场。琴行、考级培训班等赚得盆满钵满。
据统计,2001年平均每户城镇家庭有1.3架钢琴,2017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5.82架,到2021年已是8架以上了,北上广是钢琴数量最多的地区。
2017年到2020年期间,中国平均每年售出40万架钢琴,超过同期美国平均每年的3万架,与此同时,参加钢琴课的中国人约有4000万,大约是美国的7倍。
虽然2024年高考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全面取消,中考政策也在陆续调整,但仍有一些地区有加分政策,或者保持着降分、倾斜录取的机制,所以依然有很多人在坚持。
![]()
任何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万小时的训练,精湛琴技势必要经历几十年静心坐冷板凳的煎熬,而亚裔学生普遍能吃苦,练得也比欧美等国更多。
前期扎实的投入让他们在赛场上更有把握、更熟练,出错率更低,获胜机会大大提高,肖赛舞台上亚裔今日的荣耀,不只是天赋,更多的是数十年坚持的心血。
![]()
北上广中产爸妈不买单了
今年肖赛结束后有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学童家庭一改往日的羡慕与激动,内心尤为平静。
不少父母已经清醒认识到,让孩子成为下一个李云迪、朗朗,像是痴人说梦。
有位家长分享说,自己三岁开始学钢琴,自以为是十里八乡的天才,艺考时才发现和自己一样有天赋,甚至更有天赋的人比比皆是,所谓的天才只是能去和顶级选手同台竞技的门槛。
也有孩子说,自己老师跟别人的差了十万八千里,而且看到那么多比自己还小的选手却能达到自己这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一瞬间就懂得了什么叫「努力了也没有用的无力感」。
有行业报告显示,学琴的90后中,约10%的人在完成父母的愿望、考过10级后,就再也没有碰过钢琴了。
![]()
图片来源:pixabay
艺术这条路的艰苦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住。
隔壁的韩国就是一个例子,该国把古典音乐视为国家形象工程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内卷到近乎病态,学生间会嫉妒或压制,有时政客和商人还会给参赛者施加压力。
韩国选手近些年虽然在国际钢琴等比赛中常年名列前茅,但音乐学习者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也在疯狂上涨,成年后转行或放弃音乐成了多数人的选择。
![]()
图|韩国首位肖赛获奖者Seong-Jin Cho
另一部分家长是实用派,把学钢琴当作教育投资,为升学加分,如今加分政策没了,学钢琴也就没了必要性。
特别是经济低谷,中产消费降级,学琴开支高、见效慢,收益又小,还不如把精力和省下的钱放到数学、英语等培训班中,学点实际技能或者提分的知识更实在。
正是这种心理导致学钢琴的人越来越少,音乐学校纷纷倒闭,钢琴市场大崩盘。
今年很多琴行亏本清仓,原价5万元的钢琴,现在要价5千都没人愿意买。
新琴市场不景气,二手钢琴也困境重重。二手市场上原来四五万的钢琴,都降到了几千元。
去年中国超7000家琴行倒闭,钢琴年销量断崖式下跌至19万台,相比高峰期直接腰斩。
珠江钢琴和海伦钢琴是国内仅有的两家上市钢琴企业,如今都陷入了亏损。珠江钢琴今年上半年净亏损可能在1.21亿到1.57亿左右,大企业尚且如此,小公司恐怕更艰难。
![]()
今年培训班生源不足的现象特别严重,有机构用降学费、以价换量的手段都没能拉来客源。
鸡娃标配的钢琴被抛弃,也是越来越多琴童家庭看不到未来就业希望了。
数十年练习、几十上百万投入,留学归来月薪三四千元,已经是行业内的普遍现状。
有数据统计,2025年仅46.3%的音乐专业从业者月薪在6千元以上,大多数人不得不靠着多份兼职维持生计,投入回报比越来越低。
所以今年艺考报名人数创新低,连央美等名校都招不满学生,已成既定事实。
![]()
当潮水退去过后
当天才梦的泡沫破裂、升学捷径被迫收起、实用主义的思潮兴起后,钢琴市场会变成什么样?
不少父母开始回归「初心」。
“孩子小学三年级时闹着要学钢琴,每天自己练得可快活了。但她并非天资聪慧的那类,中间多次想打退堂鼓,我也劝过让她放弃,但她又不肯,最后坚持下来了。有次学校要选拔艺术尖子生,我就让她报名试试,就当检验下水平,结果她唱歌不错,弹钢琴也加了分,还被选上了。现在压力大、心情不好时自己就坐到琴前弹上一会,音乐成了疗愈她的伙伴。”
真正天赋异禀的孩子依旧会学琴,他们将在更早的时候被发现,师从名师,就读专业名校,最终登上世界的舞台,走到职业选手的顶端,延续着钢琴的精英化,为艺术本身而存在。
但也会有不少普通孩子因为热爱和兴趣继续站在学琴的队伍里,他们不为大奖,不为考级,不随波逐流,只为在琴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对于他们而言,音乐不再是功利的工具,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真正的审美教育和修心。
因为音乐背后的专注力、韧性、情绪调节、记忆力、左右脑的协调能力、节奏感、逻辑感等,都会在无形之间影响着孩子的气质和学习方式。
这些能力,正是如今国外名校所看重的跨学科潜质的一部分,特别是美国前30大学招生时,从不单看分数,他们更在意学生是否在某个领域长期坚持、是否具备艺术修养与创造力。
有些美国名校还允许学生跨学院攻读双学位或双专业,比如音乐与工程、表演与心理学等,像西北大学音乐学院和工程、传媒学院就有合作,适合走学术+艺术路线的孩子。
专业与兴趣路线不再对立,而是可以并行,甚至融合,既为艺术之美,也会服务学术。
或许这才是钢琴热的浪潮过后,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
肖邦在中国:教育体制与流行文化塑造的钢琴热https://culture.pl/zhs/article/883355
中国中产家庭正在放弃钢琴
https://www.thinkchina.sg/society/chinas-middle-class-families-are-giving-their-pianos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