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战国中后期,任何一个诸侯国要想灭掉其他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一致反对,这种打破国际平衡的军事行动势必成为国际公敌,在此情况下,也将必然会引发列国合纵,尤其是齐国当时攻燕,尤其后来灭宋,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引发各国的不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合攻打齐国,虽然后来齐国得以复国,但也就此丧失了统一天下的能力,这也使得齐国在此之后,对于任何合纵伐秦都采取中立态度。
公元前 284 年,燕、赵、韩、魏、秦五国组成联军,在燕国上将军乐毅的率领下大举伐齐,短短半年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昔日春秋第一霸主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这场战争的最大后遗症为后续秦国东出扫清障碍、最终统一天下埋下关键伏笔。
![]()
自三家分晋后,历史正式进入战国时代,历经百余年兼并战争,到五国伐齐前已形成 “七雄并立、齐秦争霸” 的基本军事格局。而曾经的霸主晋国已分裂为韩、赵、魏三国,楚国虽然强大,但已经是日薄西山,而燕国因远离中原核心区长期处于 “弱国” 地位。所以在整个国际局势中,东西方形成 “西秦东齐” 的对峙态势。
自公元前 354 年 “桂陵之战”(齐国围魏救赵)与公元前 341 年 “马陵之战”(齐国大败魏国)后,齐国便取代魏国成为东方霸主,此后数十年间,齐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多次干预国际事务。
![]()
公元前 314 年,燕国发生 “子之之乱”。周显王四十八年,燕易王去世,其子姬哙继位,当时,燕国国相子之想谋取燕国的王位,于是就与苏秦的弟弟苏代谋划、设计了一套忽悠燕王哙的方案,计划让燕王哙将王位主动禅让给自己。但问题是,燕王哙不管素质如何,他是王位当然继承人,在法统和血统上具有不可质疑优势,所以子之接手燕国,燕国必乱。
周赧王元年,子之才称王三年,燕国就此大乱。而齐宣王呢,早就在觊觎燕国这块蛋糕,于是就令公子章将发兵伐燕,直接就将燕国给灭了,燕王哙和子之也被杀了,齐军在燕国境内烧杀抢掠、肆意破坏,甚至废除燕国宗庙,这种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彻底激怒了燕国民众,也让其他诸侯国对 “齐国霸权” 产生强烈警惕。而当时身在齐国的孟子就建议齐宣王,将所得的燕国珍宝、重器还给燕国,并给燕国立一个傀儡新君,然后撤军。
![]()
可以说,孟子当时的见识还是非常高明的,因为七雄并立的格局持续时间已久,齐国属于主动打破平衡,再说,齐国也没有完全控制燕国的实力,齐宣王要是听了孟子的话,那么齐国之后的祸患可能就会避免,但齐宣王拒绝了孟子的建议。可齐国占据燕国不过两年,燕国人就强势驱逐了齐军,立太子平为燕王,太子平就是历史上赫赫威名的燕昭王。在此期间,赵国率先出兵支持燕国残余势力反抗,魏国、韩国也纷纷表态谴责齐国,齐国在国际舆论压力与军事抵抗下被迫撤军,此次行动不仅未能吞并燕国,反而为燕齐两国埋下深仇大恨,也让齐国在中原列国中树立了 “背信弃义、贪婪好战” 的负面形象。
于是齐国既没有实现消化燕国的目的,还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燕国之后对齐用兵几乎就是必然。更致命的战略失误发生在公元前 286 年,齐国在未与其他诸侯国协商的情况下,独自出兵灭亡了位于中原腹地的宋国。宋国虽国土面积不大,但地处齐、楚、魏三国交界地带,而且宋国极为富庶,从地缘政治来说,宋国是列国争夺的 “缓冲国”,和后世的波兰差不多,齐国灭宋的行为,直接触动了周边国家的核心利益。
![]()
宋国被灭,使得魏国失去了南部的战略屏障,而楚国担心齐国势力进一步向南渗透,赵国则认为宋国被灭,会对自己形成包围。更重要的是,齐国灭宋后国力达到顶峰,这种 “独霸天下” 的野心彻底打破了列国间的力量平衡,也让秦国找到了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制衡齐国的契机。
与此同时,燕国在经燕昭王卧薪尝胆的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国力已得到显著恢复。燕昭王时刻都想复仇、为此除了积极整顿武备之外,又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要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对抗齐国。而秦国方面,虽然与齐国并无直接领土争端,但齐国的强势崛起显然阻碍了秦国东出统一天下的进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反齐联盟” 的形成已具备了客观条件,只需一个借口。
![]()
五国伐齐并非偶然发生的军事冲突,而是由历史积怨、现实利益与外交运作共同推动的结果。从深层原因来看,可分为 “直接导火索” 与 “长期积累的矛盾” 两方面。
齐湣王是战国中期齐国的 “暴君式雄主”,在位前期凭借齐国国力与秦昭襄王并称 “东西二帝”,野心极度膨胀。但他的统治充满高压:对内横征暴敛、压制贵族,对外树敌无数,导致齐国上下离心离德。但齐湣王并没有意识到国内的政治危机和外界的威胁。
![]()
齐国并没有看到威胁在一步步逼近,反而在灭亡的道路上狂奔,齐国灭宋后,并未收敛其扩张势头,反而继续向周边国家施压:向南攻打楚国,夺取楚国淮北地区;向西侵略魏国,占领魏国的故都安邑;向北威胁赵国,当时齐国曾与赵国签订盟约,约定 “互不侵犯、共同抗秦”,但齐国灭宋后便撕毁盟约,出兵攻打赵国的河间地区,试图控制赵国东部的交通要道。这种 “四面树敌” 的行为,让韩、赵、魏与楚国共同意识到, 若不联合起来对抗齐国,各国迟早会被齐国逐一吞并。齐国的 “背盟弃约” 的行为,让中原列国彻底看清了齐国的霸权本质,也让各国意识到 “单独对抗齐国必败,联合抗齐才有生机”。
而秦国则抓住这一契机,主动提出 “联合抗齐” 的倡议。公元前 285 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出使赵国、魏国、韩国,承诺 “秦国出兵助各国伐齐,战后秦国不占领齐国领土,仅收回此前被齐国占领的秦国城池”;对于燕国,秦国则通过 “燕国质子入秦” 的方式巩固同盟关系,承诺出兵支持燕国复仇;对于楚国,秦国则以 “归还楚国淮北部分领土” 为诱饵,说服楚国暂时加入反齐联盟。楚国后来虽然没有出兵,但在战争期间采取了中立态度。
![]()
除了现实利益冲突,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燕齐两国的深仇大恨。燕昭王即位后,将 “复仇齐国” 作为国家核心目标,不仅在国内进行改革增强国力,还派苏秦入齐担任间谍(史称 “苏秦间齐”),搜集齐国军事机密、为燕国制定伐齐计划提供情报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苏秦在 “反齐联盟” 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燕国派往齐国的间谍,苏秦一方面劝说齐王 “灭宋以增强国力”,加剧齐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暗中联络赵、魏、韩等国,向各国传递 “齐国欲吞并天下” 的情报,同时承诺 “燕国愿出兵牵头伐齐,与各国共分齐国领土”。在苏秦的外交运作下,原本相互猜忌的列国逐渐达成共识,最终在公元前 284 年正式形成 “燕、赵、韩、魏、秦五国反齐联盟”,由燕国上将军乐毅担任联军统帅,准备大举伐齐。
![]()
公元前 284 年,五国联军正式从西面出兵伐齐,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调动燕国的举国之兵交给乐毅伐齐,同时,秦国和三晋也各派出一支军队参战,韩王甚至授予乐毅相印。而楚国虽然没有参与合纵,但是此时也驻军淮南准备趁乱夺取淮北之地。
齐愍王也渡济水西进以抵御联军,当时双方的兵力都在二三十万左右。战争过程可分为 “济西决战” 与 “攻占齐地” 两个阶段,齐国在联军的猛烈攻势下迅速溃败,展现出其霸权背后的脆弱性。五国联军的作战计划由乐毅制定,核心策略是 “集中兵力、直击齐国主力”。乐毅认为,齐国必然会在边境部署重兵抵御联军,所以联军应避开齐国东部的防线,从齐国西部的济水流域(发动进攻 ,因为这里是齐国连接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齐国军事防御的薄弱环节。
![]()
未完待续。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